意念合一 内观促成长
———余敏名师工作室年度总结
2022年3月,我荣幸的成为余敏名师工作室的一员,虽然加入不到一年,但仅仅是半年的学习,也让我感受到语文的素养对语文老师是多么重要并是要长久学习的,如同伴随人生的一场“修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在不停地从教学中从老师们的教研学习从书本中去汲取素养来提升自己。现就这半年来到工作室的学习工作进行总结:
一、课余积累好词句段,做一个博学的老师
在本学期三次教研线下会面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不是因为在那一次活动中我摔了个大跟头,是认识到这么多优秀老师齐聚一堂,为我们的开题报告集思广益做各方面的准备,在这次活动中我认识到邱琳老师,深深被她的语文写作才能所折服,事后厚着脸皮跟她交流后,发现真正是自己书都少了,没有养成好词句段积累的习惯。文学修养方面确实作为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所积累的词语段是没有尽头和停止而言的。同时也要给自己立下一个flag,一周一本书,算算看每天30页到40页,差不多一本书就200多页的样子。是可以实现的。
在这学期我也看了一些书籍,有余老师推荐的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蕴意》、有蒋勋的《美的沉思》、宗白华的《美的历程》等,每一本书上我都认真做好笔记圈圈划划有时甚至会批注心得,这是之前的教学生涯中我所遗漏的重要积累习惯。不管是读书也好笔记也罢,都要做到知行合一。
二、线上每周一课课堂教研,做一个求学的老师
工作室给了很好的平台就是每周都会有老师录课供其他老师学习探讨,在学校教育中除每学期难得的一次县上教研外就是教研组小组之间的校级公开课,这对一个求知若渴的想要迅速成长的提升教学素养的老师是万万不够的,多亏了每周一次的教学线上教研,能让我认真的去看在各个阶段甚至是各个类型的课题下如何抓住重点难点逐一击破并让课堂生动起来。将优秀的好的范例融入到我的课堂中,明显感觉到了孩子们对课堂的专注度,和答题技巧的提升。
在第二次线下组织在兆雅小学的教研课刘秀林老师的古诗复习课让我耳目一新,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讲,以春夏秋冬为主题串起来,让孩子们自发的归类总结。那是不是也可以按照题材来分类古诗课文?比如,写景,写事,写边塞等,引发了我无限种可能的思考。面对六年级孩子们的总复习,知识的大量规整也是一种有效复习,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积极参加赛课、公开课,做一个“奔跑”的老师
除此之外,在学习别的老师的长处内化后,还应该多多的积极的去参加县上镇上甚至是校级的公开课,上过公开课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叫苦连连,几乎脱了一层皮。”我相信这“一层皮”指的是蜕变成更好的我,有句话说的好,跳出舒适区,适当的“疯狂”“痛苦”才能使你强大。也就是不要一味的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后再通过实践再学习,自然而然,语文能力素养能在“短时间”内走一条“捷径”。
在公开课之前要经过选定课题,构思,再去查遍各种名师课或者优质课,搜尽优秀教案或者视频。再揉吧揉吧思考思考,写出一套自己的思路,接着教案改了又改再做成PPT,再合着老师们的建议改了又改,开始磨课,至少对自己负责得4遍,甚至更多。磨课后又开始改吧改吧教案、PPT。最后带着自信的教态站上讲台演示完生动美妙的一课。兴许,上完课后你还是会对自己的这节公开课和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些疑问,但再经过公开课的洗礼后你的素养完全跟之前的是不一样的,所考虑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时刻内观自己。做一个“奔跑”的老师。
四、分析发展困境,做一个多问的老师
因为我所执教的学校在村小,在各方面条件或多或少是缺乏的。孩子们的课内知识储备和课外知识只能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而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是从小学才开始培养的,所以在村小来说,教学任务更加艰巨。我们不仅要“补足”这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甚至是学习习惯。还要跟着教学课纲进度走。这是我们村小的教学现状。再加上家长们的“根深蒂固”思想这里我就不过多陈述了。虽然比较恶劣,但我仍抱有一颗乐观的心。也在每节课教学中和每次测试中不断的反省我忽视的盲区,也积极的去改善,所以之前我说的几点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困惑的时候通过观看老师们的分析课程课件,通过和老师们的交流探讨中每次都受益匪浅,当即立马做好教学笔记再运用到教学中,让我的教学得到了及时的改善。虽然我不止只教语文,我还教英语和美术。对,其实我是美术专业的。在村小老师没有专职一说,所以我一直入职到现在的固定搭配就是语文和英语。应该是更庆幸的说我现在的教学灵感全全来自于各科的教学方式,看遍了英语教研再回过头来阅尽语文课堂,再把美术的相关思路引入到教学中,比如每次上古诗我最拿手的是在边讲时给学生们来一幅相对应的意境板画,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差不多都能记牢本课诗句,谁让视觉记忆优势是有目共睹科学可签的呢?
回首这短短的半年,充实而又满足,虽然工作室的“作业”让人觉得很多,但这些不是一个合格语文老师平时应该必备的吗?作为一个合格并优秀的老师在这冗长的“修行”路是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内观,反省并慎独,意念合一才是正道。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