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遇见 幸福成长
不知不觉,我加入余敏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回想起当初得知可以加入工作室时的期待,提交审核资料后等待的忐忑,加入工作室后的雀跃,一切还恍如昨日。加入这个团队,能和优秀的同行一起前行,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回顾这一年走过的路程,确实收获颇多。
一、与书为友,充实自我
众所周知,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的,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教师作为传承知识、塑造心灵的使者,读书对教师来说就更为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也谈到了这一点: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使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做学生书香之路的引路人。
虽然我一直觉得阅读很重要,但我的阅读一直比较随性,可有可无,还时常以没时间为理由使自己心安理得地不去阅读。但加入工作室后,我就感到了阅读的迫切性。工作室的成员大多是各个学校的骨干精英,综合素质都非常好,而我的理论素养非常缺乏,确实需要通过阅读来丰厚自己的知识底蕴。记得我们第一次线下相聚,余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必读书目和自选书目,还给大家分享了自己读过的一些书籍,也明确了我们三年的阅读目标。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中,或利用课后,或利用周末,我也开始了读书之旅。除了看在工作室获到的那两本理论书籍,我阅读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原点》,薛瑞萍老师的《班级日志》,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还购买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有时参加培训,听到别人的分享,也会悄悄记下书名。我的阅读虽然杂,但不管是理论素养、班级管理,还是亲子沟通,课堂实录,都让我受益匪浅。尽管一年的时间只能读几本书,但我会继续坚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二、任务驱使,增加技能
工作室有“专业成长八个一活动”,而每月一读、每月一写、每月一练正是这里面最常规的任务,并且会有上交期限,也会有老师负责统计,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每次都为交作业而发愁。每到月底,欣赏别人的作品,我很开心给自己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可眼瞧着截止日期越来越近,自己却不知如何入手,不禁有些茫然与慌乱。这看似简单的任务,的确让我为难。写字吧,也是喜欢,每每看到别人的书法作品时,总是心生羡慕,但自己却没好好练过,偶尔练习也不得法,练不出神韵;朗读吧,普通话差点,感情差点,对材料的处理差点;写点随笔呢,搜肠刮肚一番,真切地体会到了胸无点墨的尴尬,“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懊悔……
既然重回了“学生时代”,“作业”总不能不交,我也只好硬着头皮,调整心态,落实行动,完成任务。虽然我不能说自己能做得有多好,但我可以尽力去试试。令人惊喜的是,在提交“作业”的路上,我还是养成了一些好习惯,比如把练字和反思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增加了一些技能,如学会了使用“喜马拉雅”,学习了如何制作简报,尝试了如何录制读书分享……在这些任务中,给我最多体验的就是每月一读。我们最开始是利用喜马拉雅APP录制每月一读。由于以前没接触过,刚开始录制时,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不仅新奇,还闹了许多笑话。如何入手,怎样配乐,怎样编辑,怎样发布……我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每一步都迈得磕磕绊绊。为了交“作业”,我开始利用网络学习录制方法,开始去听别人录制的作品,慢慢摸索一些方法。为了克服普通话不标准的缺点,每次确定好录制内容后,我总会在稿子上勾勾画画做批注。有时同一个内容,我会录制很多遍,反复听录音,直到选出较好的那一个。虽然后来我们又改变了分享形式,但因为有了前面的尝试,接受起新方式来也更快、更自信了。
三、立足实践,反思前行
工作室的活动丰富多彩,线上线下活动有机结合。一次次精彩的讲座,一节节妙趣横生的课堂,一次次真挚的阅读分享,都让我的心灵得到一次次洗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向专家学习,名师学习的同时,也把所学运用于教育教学,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围绕工作室提出的原点语文理念,我在教学中也注重学生语言和思维方面的训练。6月的时候,我录制了公开课《巨人的花园》。
说起公开课,我感慨良多。刚上班那几年,每学期我都会上公开课。虽觉繁琐,但确实对教学大有益处。后来随着教师年龄的年轻化,我这上了年龄的老师就没上公开课了。这次工作室录课,前段时间觉得准备时间还挺充足,就一直没准备。可后来遇到迎检和信息化2.0培训,原定计划被打乱,使得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一拖再拖,上课过程也一波三折。最开始做教学设计时,我想把课文上完整,教学内容有点多,在第一个班级试讲时时间不够,没能完成小练笔。于是我修改了部分内容,在第二个班级试讲,又发觉对朗读不够重视。随即,我又修改了教案。正式录课时,上得也很糟糕。因为紧张,我忘了教学内容,忘记板书,虽然后来及时调整,但处理得不当,显得生硬。各环节时间分配不当,最后的小练笔,写的时间、展示的时间不够,草草结尾。
经过这一次历练,我觉得一个好老师,应该对常规课和公开课抱有同样的心态。如果我能像对待公开课一样去准备日常的每一节课,认真准备,用心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钻研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抱着常规课的心态去面对学生,那上课就不会紧张,课堂效率会更高,学生参与学习的面会更广,学习效果会更好。由此看来,在教学上我还要更多的磨砺自己。
一路行走,一路转变,也观一路风景。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余老师领衔的工作室,也感恩每位老师的无私分享。我在这个积极向上的团队里学习着、成长着。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歇,我们的故事还将继续。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