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然后知不足
——余敏名师工作室年度总结
泸县城北小学校 方彩容
2021年6月,我荣幸的成为余敏老师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回顾一年来的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工作室伙伴深厚的专业底蕴,热情的工作态度,勇于探究的精神,感受到了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收获。我也在不断的学习反思中沉淀自己,丰富自己。现就一年来工作室的学习工作进行总结。
一、名师引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质。
翻看去年刚进工作室时写的年度专业发展规划,现在算基本完成。进入到工作室学习,我重新回到学生的身份,体会学习的快乐。在跟随余老师的学习过程中,我时时感受到老师们对我专业成长的助推。工作室在余敏老师的统筹安排下,组织了每月一读、每月一写、每月一练的常规活动。这三个活动中,每月一次梳理,一次提升,一次尝试,我们在不断进步与蜕变,逐步成熟。我在“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的过程中,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并为我搭建了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思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研究型教师,还有很多路要走。
余老师在工作室成立之初就提醒成员要多看书,多思考,以积淀我们的思想。并给我们推荐了教育教学的书籍,供我们学习研究进行交流讨论。在余老师的引领下,这一年我阅读了《教育的目的》、《听王菘舟老师评课》这两本书,还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在7月份的“教育教学专著阅读共享”分享会上,我做了《听王菘舟老师评课》的阅读分享会,还结合我的教学经历,把阅读《面向个体的教育》写成论文《因材施教,静待花开》。同时我认真学习了工作室伙伴们的读书心得分享,学习他们如何从书中汲取营养,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让我的教学实践不再囿于对既有程式的教学的模仿,课堂改革出现了少有的亮点.
二、课堂教学,回归原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要载体,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这一年里,我认真阅读关于课堂教学的专著,和工作室的伙伴共同学习了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原点”的语文教学,力求打造简单而实在的高效课堂,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力争开创出一种简单而又崭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名师工作室为我们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会,提供了平台,在名师工作室的领导下,我们探寻名师课堂,模仿名师课堂。我们开展了以语言和思维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初探。通过学习工作室伙伴的“模仿名师上一堂课”,同行交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我在常规教学上收获颇多,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将激情带入课堂,用语言营造氛围。
在去年底工作室“模仿名师上一堂课”的活动中,我在余老师的帮助下上了二年级上册的《葡萄沟》。这节课我学习模仿了窦桂梅老师,通过贴葡萄叶子、画葡萄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茂密一词,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等词语让学生领会了葡萄的颜色多、数量多。设计扮演葡萄沟老乡的环节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但在学习中,留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有点少,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提升。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名师课堂优秀教学环节背后的内涵,以及对学生素养的训练点。模仿是一种学习,一种成长,更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各种教育智慧也将在不断的研磨中水到渠成,今日学名师,明日成名师。
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要载体,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以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精心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多角度的读,深入细致的想,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欣赏语文,感知语文,领略语文的魅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尽力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上真语文。
工作室学员各有特色,每一次活动,每一次探讨,总能感受到伙伴们闪耀智慧的思维火花。分享学习成果,让我开阔视野,开阔思想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在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尽可能用学习的眼光捕捉语文“原点”的特色。学,然后知不足,一路走来,工作室伴我走进了一个思想的殿堂。
回首这一年走过的道路,充实而快乐,虽辛苦但满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扎扎实实的学习,反思,践行,沿着“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的方向努力前行,不断成长,争取在新的一年再获成长!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