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文本中的语言规律》反思记录
罗险峰
在最初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把课文的重点落脚于分析文本段落的意义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但是,这种语文教学模式忽略了语言表达方式的重要性,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沟通能力上言语用词的准确性。
所以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其进行了修改和更正,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从对语言的解读转变为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并且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个变化正是语文教学的转折点,转折点就是要体现内容(表达什么)和形式(表达方式)的统一。
教师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要做到上者说的和谐统一,就必须:
第一,既站在作者的角度又站在阅读者的欣赏层次上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第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挖掘课文整体以及语言的价值性,比如词语的关键意思、段落的大意、文章的结构、文章描述景色或者作者心理变化的特点以及语言表达的“比喻法”、“比拟法”、“夸张法”等。
第三,以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阅读经验为出发点,来调整教学的方式,减少落差,做到深入浅出。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