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一)
余敏名师工作室成员 罗霞
《两小儿辩日》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二则。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结合注释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学习“辩”字,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熟读成诵。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3.知道两小儿各自的观点,明确说明观点的依据。4.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学习“辩”字,在辩斗过程中体会两小儿的优秀品质,熟读课文。2.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是一课时,教学过程分为“识词导入,整体感知,辩日体验,辩的启示,悟日启迪”五个部分。
在授课时,我借鉴王崧舟老师的方法,抓住“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这四个重点词语,反复理解,导入新课。通过比较“辨、辩、辫”,更清楚“辩斗”的含义,为后面辩日做了铺垫,辩斗过程一波四折,让学生层层体会辩的趣味,充分地辩斗也为后文悟日埋下了伏笔。
这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对于辩日的兴趣,因为辩日的体验充沛,所以学生们很容易就感受到两小儿身上的优秀品质,又通过小练笔,使他们感受到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的智慧。
但是我感觉这堂课缺少点什么东西,我初步感受,罗列了一下:一是朗读不够,辩的多,读的少。因为这篇文章本身并不是很难,多读自然就明白了;二是引入的时候,词语的理解花了很多的时间,其实这些词语的理解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难,主要是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三是可以多给一点时间让孩子们感悟孔子的“知”,充分地去想象孔子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可能会说点什么,还应该让孩子们交流一下,再来品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拥有怎样的智慧,也许感受更深刻。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总之感觉这个课就是自己不太通透,自我理解得太肤浅了一点,所以能给学生的十分有限,的确惭愧!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