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教学>
心理健康>
文章交流>
详细内容
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一切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09 15:54:48
浏览次数: 次
【字体:小 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也都会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里受伤。这些没有疗愈的创伤,如果我们没有发现和纠正,就会一直复制给下一代。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当我们学习了一些疗愈的知识之后,就会很容易把问题都归结在“原生家庭”上,认为都是父母的错,都是父母造成的。而如今也作为父母的你,一定要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事情,一些记得的和不记得的事情,哪个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呢?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
我们深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无意识学到的一些行为,但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坚持要从中间捏。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比如:一对很相爱的新婚小夫妻。妻子来自于一个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家庭。妻子新年陪丈夫回家,吃完年夜饭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没人主动招呼新媳妇。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感到十分受伤,而丈夫却觉得不解。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年祝福。而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匆匆把他叫下来,丈夫还是觉得不解。但其实,他们很相爱,只是家庭相处模式不同,学习到的也就不同。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觉得不合适而又分手。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当夫妻两人的内在誓言正好相反时,可能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即“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 。
夫妻关系,就像两个恋人要在一个完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跳一支探戈舞。若要能共谱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们必须学习了解自己的和对方的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潜意识中为爱点燃一盏灯。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和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疗愈过去的心理创伤,弥补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所愿的心理需求。
你的“内在誓言”,或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
你没有办法使风不吹,但你可以调整风帆,让船到达目的地。最没有影响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绝对不接受别人影响的人。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要自己负责任。请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是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呢?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
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只有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才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就行。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或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全是负面信息。他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另一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要尊重另一半是也孩子的父母,并允许孩子和对方连接: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祝福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幸福、拥有健康和顺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环境,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