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科研成果>第五届成果>详细内容

农村大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5 23:26:36 浏览次数: 【字体:

农村大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

(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

 

完成单位:泸县教师进修学校  泸县教育局教研室

完 成 人:李祖高 张永贵 李定怀 彭刚 孙成刚

成果来源:2006年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

 

一、成果背景

(一)研究背景

立足于典型的丘陵地区,悠久历史,众多古迹,丰富物产的西部农村大县和拥有近130所校点、20余万学生的中小学校。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了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三无”问题

无支撑:没有政策导向和具体的要求、没有专门的、专业的课程实施教师,没有课程安排。

    无落点:没有课程实施的固定场地和实践基地。

    无序化:采用想当然的形式开展,随意性很强。

2.解决了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两差”问题

学生实践能力差:缺乏主动的学习和动手习惯。

教师开发并实施课程能力差:缺乏对课程的认识,缺乏切合自身实践的课程实施内容和形式。

    3.解决了学校活动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一脱节”的问题

学校封闭性教育,社区文化建设定位为政府的事、社区的事、大人们的事,内容缺乏、形式单一,没有实践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了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教育局组织校长开展课程执行力培训,邀请了课程专家作专题培训,从行政层面做出了有力的部署和安排。

教研室开展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评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队伍。

在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老带新、自学等形式,培训课程实施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在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方面,由各中小学的教科处组织,规范课程实施过程,采用专家示范引领、教师个案实践探索等形式进行专业性的培训。

在教师的课程评估能力方面,由课程主管单位和实施管理单位共同制定评估办法,构建起完整的评估体系。

(二)构建了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课程资源库

承研单位从省、县、校三级行政层面进行课程资源库建设。

地方课程教材《生活·生命与安全》《家庭·社会与法制》等首先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地方课程教材。

自主开发了本县地方课程资源丛书《走进生活》。着重从“温馨家园”、“千年史韵”、“世代故土”、“家乡新篇”、“希望的田野”、“关注热土”等角度全面介绍本县,囊括了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是本成果的地方课程资源库。

各中小学组织骨干教师,根据自己所在的区域特点,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开发建设学校自己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构建课程资源库。

    (三)建立了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运作机制

教育局制定《泸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对全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行整体规划部署,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各层面的负责人各就其职,各履其责,各施其事。

教研室负责全县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与指导工作:以专家培训、经验交流、专题研讨、课例研究等形式,培训和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制度,开展教材培训、师生竞赛活动、作品制作、作品评选等活动。

教育管理中心在舆论宣传、资金投入、基地落实、师资调配、课程安排、学生安全教育、家长思想疏导等方面做好保障性工作,跟进教育局、教研室的安排部署,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

学校具体负责规划、管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师制定具体计划、整合好各种资源、拟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课程。

学生制定相应的实践方案,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形成课程开展报告。 

(四)构建了农村大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多元活动模式

1.考察调查活动模式: 以社区内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社会生活现象等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归结原因,提出建议或措施,以供参考。

2.传承社区文化活动模式: 邀请社区文化的继承者担任老师,组织学生学习、训练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将社区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3.社区服务活动模式: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服务社区活动,感受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服务意识。

4.劳动实践活动模式: 学校与社区联手,采取租、借或合用等形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劳逸结合,锻炼劳动的基本技能,为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5.科技创新活动模式: 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并进行分类交流、展示、评比,推荐优秀作品参与省市县的科技创新竞赛。

6.主题活动模式:以主题活动为线索,结合社区特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力求做出校园文化特色,丰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和形式。

7.技能活动模式: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等方式,学习技能,锻炼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培养劳动习惯,为培养新型的劳动者作出实践性的探索。

8.校本课程综合活动模式: 为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部分学校利用自己的区域优势,大胆探索,积极思考,形成了各自的校本课程。

    (五)建立了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督导评估机制

1.实施机制:集体视导,蹲点指导,片区研究,经验交流

2.督导评估机制:综合评价导向机制,巡查导向机制,选拔、评比导向机制

    三、成果特点与创新点

1.成果特点:以本县作为中国西部农村典型代表为样本,着力于探索中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系的构建、实践,形成了一大批得特色学校,编写出了近60套校本课程;该成果紧密结合并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最终形成一套可供中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可选择参考借鉴的模式。

2.成果创新点:教师得到系统化培训,课程能力建设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八大活动模式的构建为其他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了范例;督导评估机制为其他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可行性参考样本。

四、成果效果与推广价值

(一)成果实效

1.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常态化实施的良好局面

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各校开设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各校整合而形成独具个性的学校特色。

2.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教师开发实施课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课程观念得以全新认识,课程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得到提高,科研能力得到锻炼。

3.广大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研究能力得到提升,服务意识得以形成,学业水平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发挥,创新能力得到施展。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的创建

各中小学已呈“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形成了各校的校园文化。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助推了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发展了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含量和品位提高;社区文化得以传承、丰富和发展。

(二)成果适用范围与条件

可在与本县域地理特征、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相似、学校规模、布局、多样化等类似的地区推广使用。

五、问题和思考

(一)安全问题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定走进社区,开展调查研究、采访、统计等活动,害怕出现意外事故,都不会大规模地组织活动,这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实施,带来很大的障碍。

(二)课程开设的物质条件没有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硬件的要求高。学校在开展活动中,感觉到“资源不足”。 “三馆”建设、学校大型实践基地的规划建设等,都是成果进一步拓展实施的瓶颈。

 

撰稿人:张永贵

审核人:李祖高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