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科研成果>第五届成果>详细内容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5 23:11:24 浏览次数: 【字体: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泸县人民政府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泸县毗卢镇学校

完 成 人:熊兰平 陈普齐 林芝琼 熊正碧 毛启燕

成果来源:2010年泸县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

 

一、成果背景

(一)研究背景

《农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立足于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未能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和阅读的环境;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缺教学方法;学生对英语兴趣不浓、缺乏阅读材料和方法按期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效果。

(二)解决的问题

解决了农村初中学生英语不能学以致读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途径较少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方法缺乏的问题。

二、成果主要内容

(一)理性认识成果

英语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营养餐”。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是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主餐”。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指导。阅读评价是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润滑剂”。

(二) 操作性成果

1.构建了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 

参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和农村学校实际,拟定了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语言技能分级标准。

 

 

 

表1: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目标

等级

                                

基础性目标

运用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

 

 

 

 

1.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简单的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3.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

1.能理解并执行有关学习活动的简短书面指令;

2.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

1.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万词以上。

 

 

 

 

 

1.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

3.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

4.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说明文等应用文体材料;

5.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6.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

1.就短文能与同伴进行简单的交流讨论,概括短文大意。

2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

 

2.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3.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阅读。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

2.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3.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

1.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2.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判6万词以上。

2.构建了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自主性培养:通过设计课外阅读登记,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进行课外阅读监督,实现课外自主评价。

指导性培养:(1)英语课前指导阅读。对学生的课前阅读的题材、内容要求进行课前阅读。包括对阅读速度的指导、阅读方法的指导。(2)英语阅读课中指导策略。通过设疑和悬念导入、故事导入、用熟知的事物导入、运用实物、教具导入、多媒体视听导入、感知教材、巩固和复习等进行。(3)课余英语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精选阅读材料;为学生精选课外阅读材料;掌握阅读方法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关键。

 合作性培养:通过学习合作理念;合作学习的实施。

活动性培养:通过英语阅读擂台赛;英语优秀读书笔记展评;英语阅读演讲比赛;英语阅读竞技场;剧本表演;自读自悟;英语课外读写小组等方式进行培养。

3.构建了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分为达标性评价、监督性评价、自主性评价、汇报性评价。

三、成果创新点

课题研究对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等有清晰的认识。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构建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体系、活动体系、阅读策略和评价体系。课题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研究成果在县内属领先水平,为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情报和可借鉴的经验。

   四、成果的效益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英语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思想认识,增强了教师对合作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的水平,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能力。课题研究,提高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五、成果的推广范围及条件

本研究成果主要在农村九义学校适用,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也可以进行迁移和运用,在中小城市的中小这推广。

撰稿人:熊兰平  

审核人:刘清华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