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研究
农村小学“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研究
(泸县教学成果一等奖)
研究单位:泸县百和镇中心小学
研究人员:任绍钦 尹小平 张小平 张宗铨 唐远荣
课题来源:泸县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第三次“全教会”以来,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推进,教育科研工作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农村小学要立足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教学强者之林,必须抓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科研这三项工作。
我们意识到,必须探索一条合适的路子,使“课改培训、教育科研、技能培训”三者发挥互动效应,形成一个整合的工作系统,尽量减少因分散培训、分散考核、分散评价等因素而徒增的工作压力,让教师轻松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科研与技能培训工作,并在实践中取得实效。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于2001年提出了“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这一研究命题。通过五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关于校本培训中“课改培训、科研培训、技能培训” 三者整合问题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课改•科研•继教整合”校本培训探索》、《“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研究与实践》、《“课改-科研-技能整合培训”师训模式探索》等论文先后获省市县表彰或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2006年春,《农村小学“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研究》成果获泸县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成果
一、对“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的认识
“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校本培训。在新课程实施的大环境下,各种培训接踵而至,特别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各类学校都在蓬勃开展关于“课改”、“科研”和“教育技术”的培训。然而,通过观察、调查发现,不管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还是各类学校,因为职能部门不同或者负责人员不同,大多把各种培训剥离开来,大搞独立培训、独立评价,教师疲于应付,深感无所适从。
我们通过才分析“课改”、“科研”、“技能”之间的关系后认识到,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工作应当是各种培训的中心工作,各项培训工作都应当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教育科研是教师解决自身教育教学问题的最佳切入途径;教育素养提高是教师培训的最终目标,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助推器。有了这种理性认识,我们就容易找到一条教师整合培训的通道,即“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
(1) “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
现代系统科学的系统论基础: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根本原则,就是指从整体出发把握系统的特点的一个基本原则。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有机整体,且又都自成系统,互为系统,每个系统都是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并能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系统。
(2)“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的实施原则:1课改为中心原则;2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原则;2通识性要求与个性发展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二、操作性成果
(一)“课改”、“科研”、“技能”整合的基本途径
培训资源整合 “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必须确立资源质量意识、资源效应意识和资源整合意识,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源、教师教育科研资源、教育教学技能资源等培训资源整合开发与利用。
培训目标整合 把教师素养具体化为培训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革新教育思想,二是更新教育技术,三是提高教改研究水平。培训目标的整合,既指一般素养目标的整合,也指个性素养目标的整合,更特别强调一般素养目标与个性素养目标的相互整合。在整合培训实施中,还要重视不同教师的个体需要、学校需要及全国性的宏观需要。
培训内容整合 “课改”、“科研”、“技能”这三方面各自延伸的内容及其丰富,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若不对其加以梳理、整合,极易造成重复学习与无序培训。但是,对这三方面的内容整合绝不是学习内容的简单叠加,而必须分析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以“革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技术、提高研究水平”为纲进行深入细致的规划,使其具有系统性、条理性、与可操作性,实现培训、教研、科研的有机结合。
部门协作管理 按学校整体规划,学校行政、教科室、教导处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教导处主管教育教学与教师继续教育,教科室主管教育科研与骨干教师培养,如果部门不协作管理,难免造成独立培训、独立考核、独立评价的分散实施状况。只有在发挥各职能部门构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基础上,实现培训资源的整体共享与优化协作,才能使教师培训效能最大化。
(二)构建了“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目标体系
(三)构建了“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内容体系
(四)建立了“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方法系统
根据“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中各构成要素的地位及其变化,培训者及被培训者均可灵活机动地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能。
1.反思-自修
“反思-自修”是指教师在专家及培训者的指导下,以教师的自主学习为主,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师实际问题。
“反思-自修”式的操作要求:第一,自学内容;第二,自请专家;第三,自省自察;第四,自评自结;第五,教师互评;第六,培训者审评。
2.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式是一种基于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是教育教学中存在共同问题、或自身素质有着共同发展诉求的教师自觉组成的学习小组,按一定计划开展学习、研究的培训形式。
“小组学习”的操作要求:
第一,教师提交一个计划;第二,召开动员会议;第三,教师开始自己的学习活动;第四,每周聚会一次;第五,每月进行一次对话活动。第六,每期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
3.结对互动
“结对互动”式是特定教师双向互帮互助的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实践。这是经验和技能优势互补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传统师徒帮带教学模式的深化和发展。
“结对互动”式的操作要求:宏观协调,双向选择;诊断特性,确定方向;开放指导,反馈融汇;包容整合,形成趋势;巩固特色,发展创新。
4.教例研究
“教例研究”是面对一个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其成功和失败之处,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教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主题、教材内容简述、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意图简述、细节、结果、评析。
5.微格课研究
微格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
微格研究的过程:
理论学习和研究——确定要培训的教学技能,提出培训目标——观摩微格教学片(带)或现场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反馈和评价。
6.叙事研究
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是教师讲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
教师叙事研究的过程:
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7.教学日记
教学日记是教师记录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过程(可见可闻的事实和事件)等作为自己日后研究材料的一种方法。
教学日记在写作性质上分为:报道性教学日记;解释性教学日记;反思性教学日记。
8.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同年级(或同学段)、同学科的教师集中起来备课的一种备课方式。
“集体备课”操作步骤:初备——集体交流——形成教案——个性设计与反思。
(五)“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操作程序
“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检索、整理以课改信息为主的各类信息;帮助教师结合课程改革信息和自身教育教学实际确定教改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开展基于课改的教改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帮助教师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还需要提高的教学素养,并以此为根据进行以教师为本的各种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帮助教师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帮助教师归纳总结适于自身的课改方案,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推广教师优秀课改成果。
(六)“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运行机制
1.学校行政
·管理机制 “校本培训常规要求”对校本培训领导组、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任务与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
·评估机制 “校本培训评估办法”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活动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估。
·奖励机制 “教改成果奖励方案”对取得教改研究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
2. 教导处、教科室
·指导机制 教科室和教导处对教研组和教师的培训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督察机制 教科室和教导处对教研组和教师的培训学习活动活动课教学进行检查和督促。
·培训机制 教科室和教导处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对教研组和教师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
3.教研组
·组织机制 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微格训练、教育叙事、集体备课、教例研究”等活动。
·指导机制 教研组对教师培训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督促机制 教研组对教师培训学习活动进行检查和督促。
4.教师
·研讨机制 教师自觉参加各种培训项目,自觉组织专题沙龙活动。
·评价机制 评价培训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评价培训活动队自己的促进作用。
·反馈机制 教师对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诊断,对自我发展情形进行诊断,拟定针对自身素质提高的培训方案(或需求),并将之反馈给教研组、教导处(教科室)或培训领导组。
主要效益
1.教师培训资源得以最大化整合,提高了学校对教师教育的设计、管理和培训水平
1培训机构整合。通过“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的研究与实施,首先实现了学校各部门在教师培训工作上通力合作,使“课改培训、教育科研、技能培训”三者发挥互动效应,形成一个整合的工作系统。
2人力资源整合。由于“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上的教师培训模式,其本身强调培训的互动性。在模式中,所有的教师既是被培训者,又是培训者,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使之形成整体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人力资源的协作效益。
3物化资源整合。我们将学校能用于教师培训的所有物化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使之与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共同构成“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工作系统。
2.培养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全面推动了我校教师专业化进程
我们以“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的研究为契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切实抓好了课改教师培训工作,采取自修反思、小组学习、教育叙事、微格训练、结对互助、教学日记、集体备课、教例研究等培训形式,分层要求,使教师们更新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行为,牢固树立了新课程理念,增强了教师搞好课改实验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既培养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又使不同层次的教师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3.扎实地推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的推动下,我校切实加强了对课程改革及课改实验工作的指导与实施,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级相关说明性的文件;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和谐发展、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质性评价等课程理论;认真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和分析各科教材……通过自修反思、小组合作、师徒互动等形式开展课改理论、经验的培训与学习,使教师们端正了教育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改促进课、课改研究课、课改展示课、参与式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对课堂教学的活动性、探究性、互动性、开放性进行了多方位探索与实践,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进程。
4.强化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育师意识,夯实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我们认为,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快车道,所以,校本培训“课改•科研•技能整合”校本培训强调科研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们在“教育科研三级定位”校本培训思想(我校教育科研成果)指导下,确立了“县市级课题、校级课题、科研项目”分层要求教育科研运作策略,形成了以“县市级课题”带动“校级课题”、以“校级课题”带动“科研项目”的科研氛围,化难为易,使人人都能参与到教育科研工作中来。
执笔:尹小平
审稿:任绍钦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