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科研成果>第三届成果>详细内容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专业行为转变方式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4 19:45:27 浏览次数: 【字体: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专业行为转变方式研究

(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研究单位:泸县教师进修学校   泸县教育局教研室

主研人员:李万富  刘朝贵  熊维平  胡运清  陈邦 

课题来源: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专业行为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县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课题研究之初调查发现教师普遍存在下列问题:不少教师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备课抄教案的现象十分普遍;课堂上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缺乏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视野狭窄,信息闭塞;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淡薄、能力不强。这种状况与新课程的要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为教师教育机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教师行为转变方式的角度提出了《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专业行为转变方式研究》这个课题。

课题研究过程中,力求研究与教育行政管理、教研师培工作结合,课题研究与全县的课程课改结合,通过培训、科研、课堂实践、反思等方式,在全县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教师专业行为转变的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该成果是对县域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实践的总结。

 

主要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一)培训在教师专业行为转变中发挥调节、促进作用

培训可以改变参培者的观念,观念的改变将引起参培者对这一问题态度的改变。行为科学研究表明,态度对个人的行为转变起调节作用,态度决定人的行为选择和行为方向。所以,培训对教师行为转变起调节作用。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培训→改变观念→改变态度→调节行为。从需求动机理论来讲,通过培训,参培教师产生观念落差和时代要求的紧迫感,从而产生心理需求,引发改变现状的行为动机。同时,大规模培训还能产生强大的课程改革社会舆论导向,行为科学研究指出,舆论是个人行为改变的强大社会力量。

(二)教研科研在转变教师专业行为中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

科研的过程就是观察、分析、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带着问题出发,围绕问题开展各项工作,通过观察、分析产生新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新思路。研究过程中将深刻地影响研究者的观念,强烈地促使研究者的教育观念的转变。行为科学研究表明,观念改变是态度改变的基础,态度改变强烈地推动着研究者行为的改变。

(三)教育实践在教师专业行为转变中发挥转化、生成作用

教育实践是教育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将会产生教育的新认识新观念,从而推动教育规律认识的新发展。从实践的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一种行为表现出来,随着实践过程的深入发展,又将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观点,这种新认识、新观点又将生成新的行为方式,因此,教育实践在教师专业行为转变中有转化生成的作用。

(四)反思在教师专业行为转变中发挥对比、修正作用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解析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其原理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对当时的观念、行为进行解剖分析;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对自己的行为、观念的及时觉察、纠偏、矫正和完善;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提高教师教学效能。可见,反思在转变教师专业行为过程中起着对比、修正作用。

二、操作性成果

(一)建立了转变教师专业行为的运行机制

1.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对教师的专业行为进行政策导向

县教育行政部门为切实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根据县政府下发的《泸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配套制定下发了《泸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指导意见》、《泸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关于加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意见》、《泸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室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行为等提出了政策性要求。

2.教师教育机构强化业务引领,促进教师专业行为转变

县教师教育机构对教师实施“三全四步”培训,对教师的专业行为发展和适应新课程的能力进行业务引领。

ddf398e643ef4e49a34fb2a216d27a56.gif县教研室坚持集体视导会诊和分散下乡指导相结合,专题研究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对学校的常规管理、教师教学“六认真”工作进行点、面视导,将指导薄弱镇、片区学校和村校作为教学视导的重点。为了提高视导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视导内容和方法上作了改进,视导内容分为视导管理、教研科研师培、课堂教学三大板块。具体内容和工作流程见图。教研室每学月还出一期“视导简讯”,推广典型经验,对视导中发现的问题,通报全县,并提出整改意见。

3.学校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行为发展保障制度,切实开展教师专业行为发展活动

根据县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学校逐步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行为发展保障制度,如:理论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说课听课评课制度、学术交流制度、专家讲学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激励制度等。

许多学校结合校情切实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集体备课活动、课例研究活动 、结对互助活动、教学开放周(日)活动 、教师论坛活动、课题研究活动等教研培训活动,在务实的校本教研培训活动中,转变教师的专业行为。

4.实施行政督查评估,保证教师专业行为的有效转变

要保证教师专业行为的有效转变,必须加强对教师专业行为发展的评价和激励。我县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建立评价制度,强化行政督导。县教育局将教师教育和“教研科研”作为《学校综合考核评估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40%的权重,每年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估。每两年开展一次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学校教育科研先进(示范)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示范)学校校本教研先进(示范)学校等专项考核评估,实行滚动管理。制定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县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的评选、管理和激励方案。

(二)完善教师专业行为转变的资源支持系统

要让教师专业行为转变到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上来,还要有较丰富的资源支持。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寻找各种契机,努力完善教师专业行为转变的资源支持系统。

1.教师进修学校构建成为教师专业行为转变的资源中心

教师进修学校按“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拓展了服务功能,建成了“六大功能中心”——“全县教育决策咨询中心”、“全县中小学干部培训中心”、“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全县教研科研中心”、“全县教育情报信息资源中心”和“全县社区教育服务中心”。

2.依托高校和教科院所,引进智力资源

与高等师范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学术团体等机构联姻,引进资智力源库。四川师大等8所高校和省、市教科所先后与教师进修校和几所高中学校建立了联合教师培训基地,培养本专科教师3000多名,研究生班学员近300人。20余位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到我县开展学术讲座和教学指导。

3.充分发挥高中的辐射作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我县高中学校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积极发挥其资源辐射作用成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工作。全县有普通高中六所,其中四所为优质高中。高中学校的师资、图书资料、实验器材、教学设备、校本教研、师培方法、管理制度等对区域内的其他学校产生了很好的辐射作用。各乡镇中小学与高中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开展联片教研,整合学校教研资源

教研室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按学校就近联片的原则,小学构建了“七片一中心”、中学“六片一中心”的联片教研活动形式,由各片区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联片教研便于组织,有利于及时决教师的实际困难,教师之间容易形成互动研究,达到相互启迪、共同提供的目的。

(三)建立了转变教师专业行为的多元化方式

1.以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行为的转变

(1)发挥教师培训机构的主导作用,实施“三全四步”培训策略

“三全四步”培训策略:在师资培训中做到“全员培训、全面培训、全程培训”。课改教师的培训分为四步:第一步,课改通识性培训;第二步,学科课标、教材、教法培训;第三步,学科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第四步,对培训内容、方式、效果总结分析反思。

(2)发挥基层学校主体作用,实施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在岗培训,校本培训是学习、研究、教学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校本培训将集中培训与教师自学有机整合,可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我们构建的校本培训模式操作要义为:“学校为基地,科研为先导,自学为方式,学研教合一”。 

2.以校本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行为转变

321efdf1ee7c4ce5a8b485466cc8f2d8.jpg校本教研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如:课例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活动、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专题讲座活动、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学咨询活动、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研究沙龙活动、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活动、案例分析活动、调查研究活动、微格教学研究活动等。

3.以反思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行为转变

通过师生互动的反思,师师互助的反思,专家引领的反思、进行录像进行反思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写课后、事后反思,主要写成功之处、写不足之处、写教学机智、写学生创新的火花、 写对教材的理解与看法、写“再教设计 

4.以课程开发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行为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还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资源的筛选和组织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行为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得到转变和发展,课程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和地方课程开发。

5.以课堂实践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行为转变

f08d69d1af304086b5dffd695cac3f72.gif1)形成了“123456”的备课策略,即在备课活动中,实施“一种理念”“两种模式”“三个确定”“四个必备”“五个统一”和“六个明确”的备课策略。

一种理念:即备课始终应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要求教师分工合作,步调一致,互帮互进。两种模式:“集体——个人——集体”与“个人——集体——个人”模式。三个确定:确定备课小组活动时间、确定研究主题和确定主讲人。四个必备:一备课标、教材;二备学生;三备教法;四备学法。五个统一:在同一备课组中做到目标统一、教学内容基本统一、教学进度基本统一、训练基本统一和考试基本统一。六个明确:明确基本知识点、明确基本能力训练点、明确思想教育基本结合点、明确知识迁移的基本结合点、明确重点和明确难点。

2)建立了教学设计表格化模式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编制了表格式的教学设计,重点体现教师、学生课堂活动的预设。引导教师以活动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3)构建了以指导为主和探究为主课堂教学行为基本策略

(4) 提出了课堂教学应关注的七个维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拓展度和达成度,规范教师课堂行为。

6.以评价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行为转变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反馈、指导、选择等功能,是转变教师专业行为的重要方式。课题组研制了针对教师、学生、课堂、学校的评价标准。

学生评价采用“学业成绩等级+综合素质等级+激励性评语+学科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教育局研制下发了《泸县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自评表》、《泸县各学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表》、《泸县中小学课堂教学家长评教表》、《泸县中小学课堂教学学生评教表》等课堂评价方案。教育局制定了《泸县小学(16年级)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泸县初中(79年级)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和《泸县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三个评价方案从领导管理、教育工作、教学工作、教学质量、教育研究等五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

三、技术性物化成果

课题组在三年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以下技术性物化成果:

1.编制了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使用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手册》和在课改年级教师中使用的《新课程上岗培训手册》。

2.编辑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等学科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例分析》,全县中小学教师使用。录制了课堂教学案例光盘800张。

3.编辑了18期《泸县基础教育课程专刊》、两册《泸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论文集》和一册《泸县教育科学指南》,在全县教师中使用并在全市交流。

4.编辑教师专业行为转变方式《校本教研专辑》《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专辑》《课程开发专辑》和《教育教学评价专辑》,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使用。

5.编辑农村教师绿色通道培训教材《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6.编辑地方课程资源《走进生活》丛书14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县中小学教师学生使用。

7.参与编写四川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批准的地方教材《泸州历史》、《泸州地理》,由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全市中小学教师学生使用。

 

主要效益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行为在更新上体现出自主性和能动性

1.教师的学习观念呈现自主更新的态势。

县教育局进行的课改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全县教师在对待学习上,有了三个层次的明显转变:从“要我学习”调整到“我要学习”,进而自我更新为“我会学”.

2.教师能够自主调整专业行为,适应课改要求。

教师在课程行为、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变化。县教育局新课程实施调研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学生使用激励性评价在2002年不足70%,到2004年初中达到了90%左右,小学达到了95%左右。  

3.教师的专业行为有了能动性和能创性。

通过考察、调查、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到,教师的课程开发行为有了能动性和能创性。教师们和学生成了课程的合作者、开发者;教师们十分注重向儿童经验的回归,十分注意对书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注重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能自觉地开发课程资源,而且能够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了。

 ()教师专业行为产生了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课题组从近三年的课堂教学观摩中发现:课堂上教师唱独脚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教师能够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自觉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实现了共识、共享、共进。形成稳定的行为。

教师们不断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进行修改;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不断进行有意识的内省、评价和反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不断总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积极探索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寻求解决各种困难的办法。使教师们的专业行为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专业行为的有效性较为突出 

1.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县教育局新课程调研报告指出:我们很多教师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教师们更加注重“过程”,课堂的“时空”开放了,建构起了丰富的课堂生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学生素质有了整体提高。通过对三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十分欣慰地看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大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们变得爱学习了,学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课题组在课堂教学调研时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们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一个实验,学生们可以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方案;一份调查作业,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四)课题研究单位自身发展迅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高与发展

学校有高级教师13人,有特级教师,有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金获得者,有全国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有省优秀教师4名,市级名师5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10名、省市级学会理事会员19人,有省、市课改师资培训专家组、学科培训组、学科指导组成员6名。全市小学语文、数学、科学、思品、英语学科,初中地理课改骨干教师培训任务,我县有20位教师受市教育局聘任为主讲教师。

2.课题研究单位社会声誉得到提高

学校被命名为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被教育部确立为首批“以校为本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其研究成果先后在昆明、长沙等全国会议上交流;先后有省内外的等20余所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部门到校到学校参观交流。

                                                 执笔人:刘朝贵 

审稿人:熊维平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