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科研成果>第三届成果>详细内容

高中数学课堂尝试教学实践与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4 19:40:56 浏览次数: 【字体:

高中数学课堂尝试教学实践与研究

(泸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单位:泸县教育局教研室   泸县第五中学校

主研人员:汪国良  程明渊  刁仕云  陈 斌  李明刚

课题来源:泸州市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普教系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提高堂教学效益,探索一条“能切实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思路.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科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主要探索数学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1、本课题竭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重视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弘扬学生个性,学会学习,大胆尝试,主动创新。

2、本课题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推动学校新课程改革进程,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3、本课题将巩固和发展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加快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步伐,为落实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找到学科突破口和切入点。

 

主要成果

一、构建了高中数学课堂尝试教学目标体系

总目标:依存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根据教材、大纲、教师、学生的实践的整合,通过尝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造就一批新课改下的智慧型数学教师。

子目标:学生、教师

(1)学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教师目标----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增强、锻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二、构建了高中数学课堂尝试教学的操作体系

1.操作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尝试教学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层次性原则:根据不同层面学生的特点,分层设计尝试题,运用不同的教学辅导和评价方式,把课内活动分为集体精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等。尝试题构建成基础型、应用型、创新型。

③建构主义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倡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创精神,通过学生尝试、发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操作依据:尝试成功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理论。

3.操作程序设计:操作程序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尝试教学的基本理念,即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学习的能力。其问题解决的基本模式为: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解决----信息交流,揭示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变练演编,深化提高----信息交流,教学相长;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4.操作途径: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教研组通过优质课、示范课、汇报课等形式强化教师尝试教学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课中主动探索,积极尝试,合作交流,课后反思。

5.操作过程:构建尝试教学尝试题集;构建高中各阶段典型课题优化尝试课教案集;探究尝试教学课堂运作生成性调控个案集。

三、探索、构建了高中数学课堂尝试教学模式

鉴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便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尝试教学运作,故将数学课堂尝试教学细化为如下类型:

⑴概念课

程序:提供尝试素材--尝试练习--师生交流--尝试练习--师生总结--反馈尝试

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范例法。

组织形式:小组讨论、个案学习、多媒体选用。

⑵后继课

程序:准备练习--自学教材--尝试题㈠--师生交流--尝试题㈡--总结提高--反馈尝试

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自我教育法。

组织形式:游戏、专题讨论、指导性设计。

⑶习题课

程序:准备练习--尝试题㈠--师生交流--尝试题㈡--总结提高--反馈尝试

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分类辅导法、个别辅导法。

组织形式:分层设置、小组学习、分层评价。

⑷复习课

程序:尝试题㈠--师生交流--尝试题㈡--总结提高--反馈尝试

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分类辅导法、自学法。

组织形式:自我构建、现场发表见解、个案学习、专题讨论、多媒体选用。

⑸讲评课

程序:出示答题情况分析--师生互动--教师精讲--反馈练习

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自我教育法、发现法、范例法、个别辅导法

组织形式:多媒体选用、专题讨论、个案学习、指导型设计、小组实践

(6)研究型学习

程序:课题选定--指导思想--研究实施--成果汇报--研究反思

方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实验法、自我教育法、辅导法

组织形式:课外现场、小组实践、角色扮演、模拟、指导性设计、专题讨论

四、构建了高中数学课堂尝试教学评价体系

1.更新教育的评价观,构建尝试性教育评价原则

①重视对过程的评价  ②重视评价的全面性与发展性  ③注重个性化评价   ④尊重评价对象

2.数学尝试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以学评教”主要是看学生主体地位是否确立、着重看学生是否全体参与、主动积极,是否勇于质疑、发表见解,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具体有:学生参与状态;学生参与广度;学生参与形式;学生参与效果。

“以教评教”主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激趣、引疑、启迪思维,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否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等,具体有: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素养的体现。

五、设计了高中数学尝试习题集

根据尝试教学课堂运作需求,总结四年尝试教学设计的经验,我们设计了有利于学生实施尝试活动的尝试习题集。针对不同程度学生尝试成功的可能性,课题组分高中数学教学课时设计,有三个选择题,两个填空题,两个基本解答题,在课堂上便于教师和学生开展尝试活动,结合不同教学班级的具体情况,本习题集留给教师设计尝试题时,一定的空间和平台。不局限于要本习题集,可以适当拓展和创新。根据实施的情况可以作旁批,记录学生尝试交流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创造性思维,以便丰富和充实本习题集,以期完善本习题集,提高使用价值。

 

主要效益

1.培养了教师

⑴转变了教师的学生观、质量观

新课程改革下,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学生的特长潜能,以健全人格,培养能力为本;教育观念上以民主合作、开放教学为本,培养创新人才,这是适应时代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以及创新观、主体观。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数学,同样地在教师指导下会学数学.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向“教人”.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学会“怎样学”,明确“学什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⑵增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培养锻炼了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包括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论;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技能;教育专业性评价;教育创新能力。

数学教研组的教师在参加省、市、县、校优质课、研讨课中以“尝试教学法”为核心,课堂展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同行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在数学尝试教学课题的实施下,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参加讨论,结合新课改精神和要求,使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转变和升华。从根本上认识到科研的作用和意义,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2.培养了学生

尝试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在尝试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地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探究归纳结论,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知识的尝试能力。

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尝试教学让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转变,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有团队精神,民主决策等,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群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⑵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尝试教学”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将数学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融入到科学的探索过程中,在重视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的探索,养成科学的探究习惯和严谨的态度与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课题以尝试题为纽带进行教学的主旨: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教学的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信和毅力。

3. 社会影响

⑴教育同行给予很高的评价

本课题实施与研究,得到了上级教育同行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本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2000年10月15日,2001年10月24日,泸县教师进修校在我校召开全县高一年级数学教研会,通过听课、听汇报等途径,对“尝试教学法”的实施作了具体指导,对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分层尝试、分层指导的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2003年10月,全市高一、二数学研讨会在五中召开,市教科所冉茂言老师、郑凤渊老师、泸州六中彭国昌老师、泸县二中刘中贵教研组长等对本课题都予以了特殊的关注和指导。

⑵学校互动交流,影响深远

学校互动交流、考察学习中,数学教研组多次外派教师展示尝试教学研讨课,受到兄弟学校教师的高度赞赏,“高效、实惠”成为关键词,符合当前新一轮课改潮流,影响深远。

 

 

执笔人:陈 斌

审稿人:程乾华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