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省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
承研单位:泸县第一中学校
研究人员:王堂银 龙维权 徐光毅 钟学均 晏文斗
课题来源:省教科所立项课题
研究概况
该课题研究从2000年至今,历经6年,研究过程由面向学校部分教师到全校师生及周边农村中学校,先后经历了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应用推广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03年10月被省教科所评为省级优秀突出课题、2004年12月由省、市、县各级专家组成员现场鉴定后被评为省教科所立项课题一等奖,2005年8月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普教科研课题三等奖。
课题主要解决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
1、探索农村中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资金的筹集,构建农村中学多元的办学投资体制,改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落后的状况,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奠定物质基础。
2、探索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建构完善的校本研培体系。
3、探索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路径与方法,构建学校管理平台和学科教学资源库,为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4、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确保课题研究规范推进,确保信息技术资源的应用与推广。
主要成果
一、理论性(认识性)成果
1.信息技术是最具活力的新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且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它所创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两主探索式教学方法”,给学生以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中,教师的权威被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师生关系趋于平等,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知识的自行建构,教师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2.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不仅改变了教师的人才观和教育观,而且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的人才观认为,知识是人才的全部,高知即人才,因此,教育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们普遍认识到,所谓人才,他不仅应该具有宽厚的学科知识,而且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强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和生理,教给他们学习、生存、创新的技能和方法,促使其充分和谐发展,成为复合型的创造性人才。而教师的工作也就不仅是一种奉献,而且是一种创造,一种发展。
3.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不仅丰富了我校的课程资源,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而且改善了教师以前那种孤独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信息技术自主获取知识,教师门也应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讨论,探究问题,建构知识体系。这样,讲台的威严没有了,教室的大门打开了,教师与学生一同走出了教室,走出了书本,走向了社会,走向了生活,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习做人,在实践的操作中学会创造。教师以前那种孤独的教学情景得到了改善,促使了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操作性成果
(一)建了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机制。
1、课题组成立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领导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与教科处合作,聘请了省、市、县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信息技术教研员和学校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网络中心技术人员组成信息技术培训资源包,负责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资源包成员 李维民、孙耀学、许文刚、彭刚,凯迪公司工程师李勇等先后多次到校开设讲座;学校的资源包成员则定期对参研人员和教师进行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培训、继续教育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
2、建立学校信息技术培训资源包的学习培训制度。课题组采用以研代培的方法,每学期定期组织资源包成员开展研培1-2次。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利用信息技术组教研活动和新课程培训等对资源包成员开展培训,与此同时,课题组还分期分批将资源包相关人员送到省、市、县参加培训,使培训人员先接受培训,保证了培训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3、制定了教师分层培训的目标计划。课题组根据教师的年龄特征和掌握的信息技术的状况,把教师分为A、B、C三层,分期制定各层次的培训目标、内容。定期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培训,并进行达标检测。三年来共培训教师1100多人次,教师人均受教育超过50学时。
4、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适应性考前培训。在每年的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之前,课题组针对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内容、特点,对参考教师进行考前培训。通过这种培训,使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大为提高。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教师信息技术过级人数只有7人,02-03学年度,教师计算机过级人数23人,03-04学年度就达80人,04-05学年156名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继教等级考试,合格率99.4%。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
(二)采用多元投资模式,建设起一流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为了解决资金紧缺,资源贫乏的困难,学校先后采用借、挪、贷、垫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460多万投资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建设。开通了宽带网,又为65间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系统。目前教学楼与第一、第二科技楼、办公楼、教工宿舍楼的400多台电脑已经同网管中心联网,教师们可以免费享受各种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和管理。新建的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科技活动室,奥林匹克训练室,画室已经正式投入使用。除此之外,我校还与北大附中签定了协议,建立了北大附中远程教育资源网,我校教师可享用北大附中远程教育从初一到高三的全部信息资源。
(三)构建了完善的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领导组,成立了电教科,隶属教科处,具体负责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电教科下设网络中心、信息技术教研组、课件开发组、校园电视台。"两组一台一中心"互相配合,共同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管理。
(四)建立了完善的管理规章,促进了课题研究的规范运行。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制定了完善的管理规章,明确研究人员了职责,保证了研究过程规范正常运行。
(五)形成了系统的教学管理资源库。
教学管理资源库包括学科教学资源库,学校管理平台,北大附中远程教育资源库,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和图书资源管理系统五大内容。
学科教学资源库涵盖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艺术、体育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十二个学科。内存优秀教案1200多个,教学反思,个案,优秀论文600余篇,课件素材1880多个。资源库使用了专用服务器存储与管理,采取分学科、分类别的树型目录结构,具有安全可靠、教师掌握容易、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
学校的信息管理平台配置的是FTP服务器,采用 B/S( 浏览器 / 服务器 ) 模式开发,平台为领导,教师和学生设定了相应的帐号和密码,教师可通过FTP命令将自制课件、论文等上传到相应学科资源库目录下,也可以下载相应资源库目录中的内容,但不能删除资源库中的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资源库中的课件与试题,也可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能够及时有效的沟通,具有使用方便、维护简单等特点。
2003年,学校与北大附中联手,组建了北大附中泸县远程教育示范校,建立了北大附中极速英语培训基地,开设了元培班,师生们可以直接利用北大附中资源进行教学和管理。与此同时,课题组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将北大附中资源与学校资源有机整合,使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也为农村中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寻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的建立是一个亮点。课题组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生活的三条线索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四个板块,构建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资源库包含了可供师生活动选择的校本课程资源,典型个案和经验文章,为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开展提供了帮助。
图书馆是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面积达3168M2,有专门的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和藏书楼,藏书楼现藏书十五万册,各类报刊、杂志一百多种。整个图书馆采用电子监控管理,师生可以应用网络系统直接查找所需要的资源。整个网络系统由订购、编目、证件、流通、连续出版物、检索六大模块组成。
(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整合是一个过程,是资源的融合,再生。课题组根据评价标准,对教师,学生,教材和其他文本教学资源,自然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进行评价整理,然后通过信息技术使其使之资源化,进入实际教学过程。并通过学校教科处制定了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基本要求,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列入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中,每次集体备课必须专题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课堂教学必须使用多媒体,合格课、优质课、研究课、示范课的评选,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主要的标准之一。各科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也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情积极的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主要效益
(一)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校利用网络,建立了家长信箱,与家长进行网上联络沟通,让家长即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共同研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使我校的管理迈上了新的台阶,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校园网的开通,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了学校的办学透明度,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识了我校,学校的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二00三年,我校为四川省高中现场会提供了现场,外省市学生也纷纷慕名到我校学习。现在,我校在校学生从2002年的2000多名增加到今年的6000余名,其中外省、市学生超过1000人,学校办学效益迅速提高。
(二)带动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不错的,但是,如果老师桶里装的水是存放了很久的变质水,不管你有多少,学生恐怕都不会满意!更何况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把教师当成知识的化身,是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因此,在这思想的影响下,多少年来,师道尊严,师生关系紧张。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进行学教活动,情况就不一样了。教师的知识不仅仅只有一桶水,知识的桶拥有了"活水源头",不再受原有知识的限制,给学生的水也就变成了优质清泉。同时,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多了,对教师的依赖变少了。社会变成了课堂,生活变成了教材,师生处于一种平等合作的地位,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一种合作探究的良性互动之中,一种新型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得以真正确立。
(三)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越来越好
信息技术作为最具活力的新课程资源,它不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习、生活、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它所创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法,给学生以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了。教师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就必须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熟练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架设的平台,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资源,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促使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又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使学校的办学声誉越来越好。从去年省农村高中教育现场会到今年上半年,就有省内外参观考察团28个,学校有100多所到我校学习、考察。有十余个兄弟学校与我校建立了资源共享协议。
信息技术是新生的生产力,最具时代的代表意义。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是新世纪学校发展的标志。我校开展的《农村中学信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切中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其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多元投资模式成为泸县高中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被省内外众多学校借鉴。简单、方便、实惠、易操作的教学管理资源库受到兄弟学校普遍欢迎,许多学校先后派人到我校学习。课题组也先后派人到云龙、上坪、泸县六中等学校介绍并无偿地将成果刻录成光盘赠送,通过这些活动,我校的资源库被县内外的十多所学校采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撰稿:龙维权 徐光毅
审稿人:王堂银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