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科研成果>第三届成果>详细内容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实施体系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4 19:38:26 浏览次数: 【字体: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实施体系

    (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研究单位:泸县教师进修校  泸县第五中学

主研人员:罗永刚  罗 江  孙华良  张筱平  邓建平

课题来源:泸县普教科研立项课题

 

研究概况

本课题是由泸县教师进修校和泸县第五中学联合于2001年开始研究、探索、实践。

课题研究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如何在农村中学开展的问题,为师生找到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新的突破口——同“三农”联系起来,并且服务于“三农”。

课题在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的一整套实施体系。体系包含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操作体系、评价体系”,是一套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操作体系,为农村中学开展“以农村为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整套可借鉴的体系。

课题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了学生对“三农”的认识,渗透了“爱农、学农、为农”的思想教育,切实为“三农”服务,得到了社区与家长的支持,得到了社区、农村的称誉,对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课题解决问题:

1.综合实践在农村中学应如何开展?构建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操作体系,避免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为学科似的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视活动实践。

2.如何整合当地“三农”资源,更好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服务,让活动实践本土化,为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切实服好务。

3.避免把综合实践活动搞成形式主义,对活动的开展纯粹为完成任务,应付了事,对学生、教师、学校、社会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4.解决学校行政、教师、社区、家长对开设综合实践不了解、不支持问题。在本课题的推动下,取得其良好的信任与支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5.解决其成功经验的可行性与可推广性,在实验中反复实践与提炼,构建出一套可供其它农村中学借鉴的操作体系。

 

主要成果

一、理性认识成果

通过课题组五年的实践,形成了以下理性认识成果:

1.搞好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2.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是农村教育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3.农村教育与“三农”发展必须并驾齐驱,相辅相成。

4.围绕“三农”做文章是形成农村中学的办学特色的途径之一。关注“三农”、围绕“三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形成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5.“三农”问题始终是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主题之一。关注“三农”、围绕“三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形成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如我校在从00年起就开始探索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的实践,二者是促使我校形成办学的特色的亮点,都是为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打造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三农”建设。

二、操作性成果

1.构建了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三农”服务的目标体系

总目标、具体目标、分年段目标的制定用于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实践中把握方向,有的放矢,有利于教师制定指导活动计划、方案。

2.构建了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三农”服务的内容体系

此体系的构建为农村中学提供了序列活动主题(当然,借鉴过程中可根据实际作调整,扩充范围,活动主题举一反三),在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活动开展过程中自主选择活动主题提供了参考,学生可根据自身生活实际和实践真实性、实用性、有效性出发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指导、调控。

3.建立了农村中学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的操作体系

操作体系流程按照操作管理——操作原则——操作程序——操作途径——操作方式——操作方法进行。对每一个流程作了详细的操作说明,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4.构建了完整的农村中学服务于“三农”评价体系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活动的评价,是关键的一环,其评价特点强调“四重”:重过程、重发展、重综合、重个性、重服务。

三、技术形态成果

1.学生方面

泸县五中《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实施体系》研究

学生成果统计表

项目

获奖成果报告(篇)

01-02

02-03

03-04

学生

375(共621篇)

390(660篇)

395(675篇)

农村

农业

农民

农村

农业

农民

农村

农业

农民

125

123

127

126

129

135

128

130

137

2.教师方面

泸县五中《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体系》研究

项目

成    果

论文发表或获奖

献课

(省、市、县级)

专题指导培训(省、市、县)

参编论著

编写的校本教材

制作的专题片

合计

13

7

10

5

3

4

教师成果统计表

 

主要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素质,促进了学生发展

1.形成了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正确认识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的主题活动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农村有着巨大的宝藏与锻炼的空间,做好农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做好了就可以发家致富,农民是最勤劳的劳动者,有着很多的优良品质与道德情操,都值得学生为建设家乡而不懈努力,并从此在心中烙下“爱农、学农、为农”的思想感情。

2.获得了积极的体验与丰富的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活动的实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学习活动途径。它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与实践,从而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与丰富的经验。

3.增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发现新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其思维的创造力,给予指引达到目的。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得到增强。

4.提高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活动中,学生为了把活动主题开展好,不仅利用了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信息储备,还向自己身边的农户、家长、邻居、教师等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到图书馆、书店查阅资料,向相关政府部门获取数据,还利用因特网收集信息。长期的活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讨论、分析、筛选、归纳、推理,自然,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5.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根据本地区《“三农”现状调查报告》我们知道学生在动手实践方面的能力较差,特别是从事农业劳动就更谈不上有什么技术可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的主题活动开展中许多学生在指导教师和农户专家的细心指导下,自己亲自动手完成实践的各个环节。他们不怕失败,认真锻炼,培养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学到了一门门劳动技能。

6.促进了学生的学业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能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综合实践服务于“三农”活动中涉及到各个学科知识、社会领域知识或能力,并与之紧密联系融合。

二、提高教师素质,铸就一批复合型教师人才

1.转变了教师角色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活动中角色发生了转变,真正成为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师生共同创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课程发展。

2.形成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三农”的正确认识

对待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校教师曾有过普遍的争议。因为,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分数是衡量学生成绩的重要指标。而利用学习时间去开展活动,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特别是还要去服务于“三农”,真是浪费时间。因此,广大教师开始时曾有怨言和不理解。后来,教师通过共同参与实验与调查,大家发现开展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后,学生不仅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提高了素质,增强了能力,突显了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成长发展,对学习产生了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们渐渐转变了自己的理念,并促进了教学方面的改进,以及教学观念的更新。

3.增强了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现存的“教材”,它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课题研究开始,教师们就努力的去开发课程资源,以三农为突破口,开发了服务于“三农”的资源库、内容体系。一批批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就是在这种情形锻炼出来的。

三、学校办学理念、课程结构发生转变,学校特色凸现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更加合理更加科学。首先是办学理念的转变,接着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校办学品位提高,声誉提升。

四、构建了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的教育系统

学校对孩子们的教育,学校、社区、家庭对孩子的成长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而农村学校常常把教育与外界隔离,学校教育唯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主题活动中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依靠于家庭和社区,依靠家长和社会人士。如:在搞基地建设与实践活动中,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在具体的养殖、种植活动中都离不开社会、家庭的支持。

五、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

本课题将综合实践活动同服务“三农”这一当今热点话题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我们注重活动的真实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开展服务于“三农”活动对地方经济建设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们开展农村环境主题活动,走进农村的山山水水,不但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质朴感情,而且发掘出许多风景优美的景区的优势,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如《道陵沟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调查》报告是04级2班自主设计、付诸实践的一个活动。活动中学生分为“水库勘察小组、山林勘察小组、交通勘察设计小组、餐饮娱乐勘察设计小组”。各个小组在活动中为道陵沟的旅游建设分别设计了方案、绘制了方案图,很好地利用了道陵沟旅游资源的优势,最后形成建议稿,提交给当地政府。当地政府对学生们的建议进行了认真考虑,逐一采纳,受到了好评。

我们开展农业生产主题活动,了解农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探讨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前景,甚至研究和探索,如何科学发展种植业,并且深入实践基地和农民一起体验劳动和改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知道他们科学选种、育苗、管理。如:《淡水鱼的养殖发展探讨》《探索种植的秘密》《无公害作物的栽培与市场研究》《大棚蔬菜的栽培与市场需求》《草莓的种植》这些活动加强了与周遍农民的联系,更促进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我们开展农村文化主题活动,搜集文化名人的事迹,发掘民间故事、搜集民间谚语、了解风俗习惯、走访民间艺人。如:《诠释民间谚语》《农风农俗》《从余家沟走出的名人探访》《黄炎培玄滩足迹印象》《玄滩地区的迷信》《曲艺杂谈》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农村、农民、农业,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农村的热爱之情和服务农村的思想意识。民间谚语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文化名人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内容,风俗习惯反映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习俗,民间名人们是宝贵的财富。这些农村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是农民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研究和发扬农村文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

我们开展农村经济主题活动,思考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极具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探索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考察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效益,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展望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如:《玄滩镇企业的发展及前景展望》《乡镇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泸州酿造业之一泸州老窖》《乡镇的建设与发展》《家乡酿酒业的历史与发展》等系列活动就为“三农”建设出点子,促进“三农”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三农”系列主题活动中,许多学生思考了“我与农村”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思想情感,树立“爱农、学农、为农”的思想意识,更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我校学生,除一部分考上大学继续深造外,余下的学生大部分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成为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兴农业劳动者,不但自己通过发展农业致富,而且带动了周边一大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致了富,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如《玄滩镇水资源和未来形势分析》《玄滩镇环境卫生的调查》《农药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家乡三废污染》《农村大气污染》《农村垃圾污染与发展方向》等系列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执笔人:罗永刚

                                        审稿人:程乾华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