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外探究型学习群体培养研究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探究型学习群体培养研究
(泸县教学成果一等奖)
研究单位:玄滩镇中心小学
主研人员:黄友权 朱 梅 田家孝 黄小平 罗 宁
课题来源:泸县普教科研立项课题
研究概况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课外探究、学习的指导和激励,学生课外缺乏留心观察生活的情趣,缺乏发现的慧眼,缺乏积累的习惯,更缺乏共同讨论、交流学习的氛围,严重阻碍学校教育的实施,更严重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服务意识、探究实践精神,非常不利于农村社区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农村小学语文课外探究型学习群体培养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农村小学生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改革之途;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自觉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学生形成课外活动小群体,促使学生将语文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融汇贯通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课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提高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以实现自我教育,获得自我发展;促进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精神,科研能力,训练教师搜集信息,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总结写作;促进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标理念,将探究性学习在课内外作有益的探索,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炼总结成功的经验;开发农村小学生丰富多彩、富有了强大生命力的课外课程资源及学校、教师课程资源,为开发校本课程积累第一手资料;促使部分家长更新观念,致使学生深入课外探究实践活动,形成社会影响;促进学校对综合课的运作、对校本课程的开发。
主要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关于课题实施的基本指导策略的认识:
自主 学生是活动的能动体,是学习的主体。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是进行教育影响的最好形式。学生从自己的现实基础出发,以自己的兴趣、情感、能力、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自己做“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活动内容,为自己设计探究方法,在小群体中自主探究、自主地合作互动。
合作 课外探究型小群体是一种合作的组织形式。课外,合作学习的天地更广阔。小群体在开发自身资源、课外生活资源,校本资源时,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力;需有协作的团队意识,为完成共同的任务相互配合、群策群力。
实践 课外探究、小群体探究什么、怎样确定探究的思路,怎样去收集探究的材料,怎样分析小组内的探究材料以及怎样完成探究成果,整个课外探究群体活动程序都得依赖于语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创新 在群体探究性活动过程中,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出改进的意见,写出调查报告,能实话实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创新的种子就在他们心中萌芽了,创新的乐趣反过来又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这就达到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了。
赏识 以赏识激励学生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因此,在研究活动中,通过文学社的开放性活动为学生发展提供外因条件,给学习创造成功的机会,给学生的成功创造展示的机会,增强老师、同学、家长、社会对学生认同,形成赏识、激励影响。
(二)操作性成果
1.构建了小群体建设模式
课题组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情况成立了 “影视阅读”“实践与调查”“文本阅读与表演”“文学编辑”几个小群体,构建了群体建设的基本模式。
2.构建了小群体活动内容模式
“文本阅读与表演”小群体以诗文欣赏、读书笔记交流、表演课本剧、演讲等形式开展活动;“影视阅读”通过开展影评、剧评进行活动,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论能力;“调查与实践”小群体通过组建记者团,引导记者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访问,收集来自于周围的信息;“文学编辑”小群体对学生的手抄报、黑板报等进行编辑与制作指导。
3.构建了小群体的操作模式:
(1) “影视阅读”小群体的探究活动模式为:确定探究主题——开展影视探究活动——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推广活动的成果
(2) “文学编辑”小群体构建了“课堂——课外——课堂”的语文学习模式。利用课堂学习的语文知识,开展课外活动,再回到课堂教学中。构建了“调查——交流——实践——提高”的操作模式。
(3) “阅读与表演”小群体构建了:头羊引路、共同进步——组内竞赛、互帮互学——组间沟通、交流共享——辐射影响、全员参与
(4) “调查与实践”小群体的活动模式为:形成团体.定点辐射——丰富活动.推陈出新——扶放结合 加强实践——总结经验 自主活动
自主分析,成果表现,学生将在小群体活动中的发现、思考、想象等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主要效益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1)搜集信息能力
①提高了观察摄取能力。②提高了访问摄取能力。③提高了视听摄取能力。④提高了查询摄取能力。
(2)处理信息能力
①提高交流信息能力。②培养处理信息的兴趣。③提高加工信息的能力。
2.学生养成了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1)自主探究让孩子的天空更广阔
孩子们渐渐地把自己的童心还给了世界,美好的生活也重新擦亮了他们的眼睛。由开始的漠不关心逐渐变得热情澎湃。大部分孩子都有了独特的眼光看世界,发现身边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想办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2)合作让我们明白学习原来如此快乐
孩子们明白了这样一个至理:只有善于与同伴合作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快乐。所以他们都有非常强的群体合作意识。找到与自己趣味相投的一小组同学共同发现、共同探讨、共同研究感兴趣的话题。
(3)探究的课堂其乐融融
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使得课堂变得如此鲜活充满乐趣。课堂单调枯燥的说教完全被孩子们乐趣横生的氛围取代了。
3.形成了相互帮助、相互交往的学习氛围
(1)各个小群体广泛开展活动,带动了周围的同学,在全校内形成了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探讨,善于学习的良好气氛。
(2)活动开展中,孩子们与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语言、心灵的碰撞。他们在交流中可以相互提问、相互补充,从而达到相互提高。
4.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组织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还获得了战胜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文学编辑小群体的学生们在活动中锻炼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学生都能用电脑独立编辑制作质量较高的小报,我校内部发行的“绿草地”刊物就是这个小群体内的学生和辅导教师一起制作的。他们中的部分学生,如罗男、喻骁潇等参加泸州市小学生计算机技能竞赛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教师方面
1.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探究型学习群体培养研究》课题研究以来,开展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使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得到了更新,教师的教学观有了彻底的转变。教师评价学生也从单一的看学生课本知识掌握的情况转向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这对我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科研实践中,我校教师整体的教育科研意识大大增强,不少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一支教育科研的生力军悄然壮大。
3.在研究中学校教师中形成了“学习型群体”组织
①“ 注重学习,勇于实践,把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深入人心。
②形成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氛围,促进了资源共享。
③参与互动,强化科研活动中的民主平等的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研讨。
4.形成了新的师生关系
教师培养了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寻求更多与学生共同的话题。教学中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根据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师尽量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教师通过“合作学习”,把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视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
(三)学校方面
1.开发和丰富了农村小学课外学习的资源
我们发现农村特有的环境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独特的素材性资源。农村特有生活状态的语文资源,最生动、最形象、最富有灵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运用构成最直接最有魅力的影响。生活处处皆语文。在各小群体进行课外探究性学习、开发课外资源活动中,学生都获得了语文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知道了许多成年人也不甚了解的乡土地理、乡土特色建筑文物、乡土文化;学到了在语文课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并在对家乡的了解中油然而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课题研究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学校文化阵地建设,学生们在各群体活动中获得的一些成果或感受通过“小铃铛广播站”与全校师生分享,孩子们在实践中的收获也在学校的“文化长廊”上得到了展示。 “话说玄滩”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家乡的特产。学校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现在我校又增加了“七彩石书画社”“小百合艺术团”“伍乐童声合唱团”“小百灵演讲组”等十多个学生社团,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具有玄小特色的文化活动。大型的读书活动:诗絮飞扬、古韵流芳。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让学生认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认同。
执笔人:田家孝
审稿人:黄友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