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科研成果>第三届成果>详细内容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4 18:08:03 浏览次数: 【字体: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泸州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研究单位:泸县第一中学

研究人员:王堂银 何淑清 龙维权  张小平  杨新

课题来源:泸州市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我校作为农村中学,一方面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由于资源的潜质性和学校、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的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进入实际课程,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我们选择《农村中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这一课程进行研究,就是为了帮助教师们转变课程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课程资源,改变学习方法,更有效地获取更丰富的知识,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文献检索法、教育统计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行政决策法、经验总结法,历时三年,按计划完成了各阶段的研究工作,收到显著效益,达到预期目的。

 

主要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一)   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中学也能建成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农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相比,在人文、人力资源方面远远不及城市中学,但农村中学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方面有着城市中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课程资源是以校内资源为主,社区资源只能作为校内资源的补充,只要校内课程资源建设好了,校本课程资源的根本也就解决了。用市场经济理念经营学校,借鸡下蛋,找米下锅,运用多元投资方式来解决课程资源的问题,农村中学也一定能够建设起与城市中学可媲美的优质课程资源。

(二)信息技术是最具活力的新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作为新课程资源,它不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习、生活、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它所创造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给学生以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中,教师的权威被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师生关系趋于平等,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知识的自行建构,教师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三)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能够改善了农村中学教师孤独的教学情景 ,促使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长期的个体劳动,造成教师的孤独情感,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改善了农村中学教师孤独的教学情景 。教师与外界的沟通多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师生之间情感互动起来了,教师走下了讲台,与学生一起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学校,走向了社会,走向了生活。社会成了课堂,生活成了教材,师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实践中共同学习创造,促使了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操作性成果

(一)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三组一站”协作式管理机制。

 “三组”是指领导组、指导组和活动组;“一站”是指辅导站。领导组由学校领导组成,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任成员;指导组由教科处领导任组长,课题的研究人员、学科特长教师,科技辅导员,专业技工等组成;活动组由参与某项活动的学生组成,设组长一人,记录一人,成员若干人;辅导站是以某一社区为单位,由社区的教育、文化、科技等相关组织和企业园主等专业人员,有一技之长的家长组成,由社区分管教育的行政首长担任站长。

 “三组一站”之间是一种合作、协作式的管理关系。领导组全面负责校内资源的建设规划,以及校内资源和社区资源的组织管理;指导组主要负责校本课程的理论构建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操作指导;辅导站主要负责对社区资源的直接管理和学生利用社区、家庭教育资源时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活动组是为了实施某一课程而组建的学生学习组织。

(二)构建了农村中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体系。

1、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

课题组校长王堂银任组长的资源协调共建组,全面负责学校资源的建设和社区资源的共建工作;由张小平任组长的资源整合组,具体负责资源的整理、编码、建库工作;由副校长何淑清任组长的资源利用管理组,全面负责校内外的管理和使用资源的审批;由杨新任组长的资源调查组,全面负责学校、社区资源的调查登记工作;由龙维权任组长的资源评价组,具体负责对资源的评价筛选工作。五组在课题工作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与指导组、辅导站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健全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管理制度: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学校各类课程资源,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我们会同学校各处室相公部门研究制定了《多功能厅及阶梯教室管理制度》《广播电视教育系统管理规则》《学生机房管理规章条例课件制作室使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了优化。

3、制定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1) 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原则

(2) 针对性原则

(3) 适应性原则

4、探索出农村中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1) 立足校本,改造创新,开发校内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校内资源为主,校内资源的开发以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充分整合创新。其基本操作方法是:确定目标——建立机构——培训师资——调查分析 ——评价筛选——改造分类——编码建库。

(2) 整合社区,共创共建 ,创建社区教育资源库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与社区的交往,主动与社区进行沟通,争取社区的支持,与乡镇教育委员会,关工委共同构建了帮助学生学习的社区辅导站,建立片区家长教师联谊会,与相关邻校建立友好学校,互通有无,建立资源共享协议,与企业园主和其他社会资源拥有单位签定资源共建互惠协议,并对各种资源进行评价,编码,整合,形成社区教育资源库。具体的方法就是:“确定目标——建立组织——培训人员——分析论证——磋商座谈——编码入库”。

(3)注重学生原生活环境,挖掘家庭教育资源

首先是通过家访和学生座谈会了解情况,掌握资源状况。其次是让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育人研讨会,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体育娱乐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共同感受成功;每期开展一次“给家长写信”活动,让家长到子女所在班级参观授课,评教评学,与教师谈心,让家长体验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教师一同帮助学生成长;第三是印制调查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深入家庭调查,然后由将调查结果交评价组,评价组通过对资源的评价,整合,建立起家庭教育资源库。

(4)全员参与,突出重点

课题研究人员在课题领导组的领导下,把课程资源的利用作为教师教学的常规要求,“四课”的必备素质,备课组也将资源的利用作为集体备课的专项内容进行研究。这样全体教师不仅参与了资源的开发,而且把资源的利用列入了教学日程。

(三)开发了校级、班级、学科、社团四个层面的校本课程

先后开发了校级、班级、学科、社团四个层面的校本课程。校级校本课程分为常规教育课程、奥赛信技联赛活动课程、科技教育活动课程、艺术教育活动课程、体育教育活动课程五大类;学科校本课程分为娱乐性课程、技能性课程、认知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探究性课程;班级校本课程分为思想教育课程、文娱体育课程、科技劳动课程、文化生活课程、卫生环境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分为社团建设活动、社团教育课程、社团生活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社区服务课程。

(四)构建了农村中学活动课程资源库,形成了富有农村中学特点的校本课程资源体系。

课题组组织研究人员对学校资源,社区资源,邻校资源,家庭教育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评估,构建了农村中学校本课程资源库。这个资源库以校内资源为主,包括了学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社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家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邻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校本课程资源体系的建成,为新课程的顺利施行奠定了基础。    

      

主要效益

(一)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平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不仅在设计规范有序的校级活动课程,学科活动课程,班级活动课程,社团活动课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邻校资源;而且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广泛地接触教师,社区和家长,亲身体验生活的乐趣,感知人生的艰辛,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父母的亲情,老师的感情,同学之间的友情也都大为改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得到极大提高。

(二)转变了教师的课程观念,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

教师们亲自参与了活动课程的设计,参加了课程资源的建设,并且与学生一同活动,体验社会生活,亲身感知课程资源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促进观念的改变。观念的转变,方法手段的改善,使泸县一中的教师迅速成长,一个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新型教师团队已经基本形成。三年来,我校教师主编、参编论著15部,有36名教师在各级优质课竞赛中获奖,其中省级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市级一等奖6名。三年来课题组教师共发表(获奖)论文100余篇,其中,国家级10篇,省级29篇,市级54篇。参加各级优质课评选,获国家级奖2人;省级奖7人;市级奖6人。

(三)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融洽了学校与社区、家庭和邻校的关系,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课题组及时将认识性成果向学校推荐,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庚即制定了“乡村中学区位,城市中学条件,示范中学效益”的发展目标,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采用借、贷、挪、垫、租赁的方式开展大规模课程资源建设,三年来,学校投资五千余万,建成了高质量的双塑胶运动场、第二科技楼,现代化图书馆,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每间办公室都安装了宽带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除此之外,还改建了音乐楼、摔跤房、写生房、《清流》、《泸南风》和校园电视台编辑室,新建了科技活动室、奥林匹克竞赛训练室、音乐广场、文化长廓、名人雕塑。学校基本实现了“乡村中学区位,城市中学条件,示范中学效益”的目标。

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社区、家庭广泛深入的接触,使社区家长更加了解学校,了解新课程改革。沟通多了,相互理解了,新型的三方关系构建起来了。

                                                  

                  执笔人:杨新  张小平

                                                  审稿人:何淑清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