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泸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单位:兆雅镇中心小学
主研人员:吴卫东 甘祥春 杨欣 陈镜 胡平
课题来源:泸州市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实验和实施,我们发现,一系列新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如学校领导能做些什么?怎样做才能使学校能够圆满地完成课程改革的实验任务?才能使学校与时俱进地得到发展?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该做哪些转变?怎样才能较好地转变过来?新旧课程之间该怎样进行衔接与过渡?什么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一无教材,二无资料,怎样上课?怎样开发校本课程?……我校科研课题《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学校领导、教师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适应课改要求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
2002年3月起,我们在学习新课程实施中国家级实验区的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介绍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了新课程实施将给我们现在固有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所带来的冲击。为了让教师们在心理上有所准备,我们开始酝酿并选择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
2002年秋期,我们总结实验经验,根据课时计划,统一安排每周星期三下午半天为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时间,开发形式基本上是按照过去兴趣小组活动模式来进行的。首先由教师自定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我们在了解教师和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经过认真的分析、总结,发现教师、学生对文学、艺术、生活等领域的知识需求欲望比较强,于是我们进一步明确建构我们的校本课程体系——《生活·艺术》,重点突出“我是小主人”(生活、学习、社会)和“综合艺术”两方面的主题,同时,积极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和联系,正式聘请了雷达站、交警队、刑警队、派出所、司法所、敬老院、退休教师、成教中心等有关单位的同志为我校国防教育、交通安全、刑事法规、综治安全、书法艺术、农技知识等方面的校本课程开发校外辅导员,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资源。
2003年春期,我们再次比较系统地对教师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重新确定了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求教师围绕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中的两大内容,根据学生需求,自身的能力状况,在学科间去找结合点,以改编、新编、重组为基本方式与学生一起确定合适的课程开发项目,教师们在学校总的课程体系框架内,结合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师生共同开发出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并在班级内组织实施,对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调适和生成新的课程。
2004年春期,我们结合教师们上一年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鼓励教师及时根据班级情况调整和开发新的校本课程,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国内教育专家、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研究成果,并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提高我们实施校本课程的水平,构建我校较为科学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研究成果
(一)理论认识成果
1.对校本课程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为此,我校把“以人为本”和“以校为本”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思想。
3.概括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⑴ 自主性原则 ⑵ 协调性原则⑶ 统整性原则⑷ 多样性与灵活性原则
⑸ 适宜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⑹ 生成性与活动性原则⑺ 开放性原则
4.探究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诸多因素。
(1)教师课程意识与校本课程开发综合知识和能力的缺乏,导致新课程实施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后劲不足。
(2)师资和经费的严重不足,教学资源的缺乏,制约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3)家长参与课程决策意识和素养的缺乏,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广泛的社会基础的有效形成。
(4)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缺乏持久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影响了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二)操作性成果
1.形成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工作思路
(1)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权力下放给了学校。校本课程一无教材,二无参考资料,三无现成的开发模式可参考,学校该怎样去运作?教师该怎样去开发?……课程审定委员会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讨论、研究,把“学校课程方案、教师课程纲要”的落实,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点,把“指导教师课程纲要的撰写”作为难点突破。
(2)以点带面,层层推进
通过理论学习和专题培训,我校教师初步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即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但怎样才能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具体的课程又该怎样去开发,谁能做个样子给大家看一看,成了广大教师心中的一个迫切的想法和愿望。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决定通过“找点子——搭台子——树样子”的办法,以点带面,层层推进。
(3)找准支点,逐步完善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坚持德育首位原则为支点,考虑学生负担,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构建开放体系,完善指导过程,逐步完善和实践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4)总结反思,不断提高。
我校的反思途径有:一是教师的自我反思。二是教师群体的反思。三是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阶段性的反思。
2.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活动内容与课程体系
我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一二二三四五”的课程体系:
一个宗旨: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为本
二个主题词:生活、艺术
二个板块:“我是小主人”、“综合艺术”
三个着眼点:求真、求善、求美
四个维度: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
五个目标:创造儿童美好的人生、开发教师智慧的潜能、实现家长幸福的愿望、实施学校特色的课程、创造未来理想的教育
3.建构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体系
(1)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模式
(2)构建了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3)构建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
4.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运作模式
(1)建立学校课程委员会。(2)进行需求评估。(3)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4)建构校本课程体系。(5)进行组织实施。(6)实施课程评估。
5.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保障机制
(1)管理保障
我校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所涉及的主要人员职责归纳为“一五二四五”。
一明确 五保证 “一明确”是指确定学校发展的总目标,明确学校的远景追求、现实取向和办学宗旨(理念);“五保证”指的是校长要保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机构;二是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让参与人员都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三是协调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多种因素;四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五是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两个支持 一是为教师提供理论与技术的支持;二是为教师提供信息与资源的支持,为教师提供在理论和操作层面上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典范。
四具备 五转变 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四个具备:一是具备课程意识,并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二是具备一定的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三是具备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四是具备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必须逐步完成五个转变:即从课程的“消费者”到课程的“生产者”;从“教书匠”到“研究员”;从“教师”到“导师”;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从“独奏者”到“伴奏者”。成为一个对自己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
(2)制度保障
我校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出发,以培训制度作保障,构建学习型校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主要培训制度有:全员培训制度;教师学习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学历进修制度;专题讲座制度;年级组研讨交流制度;广角视听汇报制度;经验和学术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专业引领制度。
(3)条件保障
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条件——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强化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减轻教师负担,增加经费投入,丰富教学资源。
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必备条件——多同家长沟通、交流、提升家长的课程参与意识。
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增强使命感、责任心。
完善校本课程实施的必备条件——建立评价体系,
6.形成了一整套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系列资料
主要效益
(一)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成长
首先,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和主人翁意识。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同老师一样,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人。对老师确定的课程内容,学生不再是一味的接纳,而是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老师一起探讨,商榷,师生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生成自己喜欢的课程。
其次,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无论是问题的探究,还是资料的收集和资源的开发,或者方法的运用,都需要学生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来完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再次,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变细了,对身边的事变得爱关注了。那些经常出现或发生在青少年学生身边的,学生曾经熟视无睹的问题和现象,引起他们的特别注意和重视,学生们深入到社区、政府办、环保办、计生办、宣传办、酒厂、自来水厂、商场、农贸市场、派出所、交警二中队、临近农村等部门、工厂、单位、学校、农户,采用调查、采访、查阅、拍摄等方式介于社会、体验生活,无形当中充当了小记者,小调研员,小宣传员,小专家等角色,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作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应该具有关爱生活,关注社会,关心集体,关心国家的责任感。
第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品质。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为一个问题的答案、一个数据,一种说法要经过反复的不同对象的访谈调查,并且查阅相关的资料,甚至还要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证实。
第五,培养了学生的毅力和耐力等意志品质。学生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明白了要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要做好一件事情难免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绝非容易之事,它需要一个人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力。
第六,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提高
首先,强化了校长及学校行政领导的课程意识。
其次,增强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的主动性。一是增强了和校长及其他领导层的交流与沟通。二是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三是加强了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四是增强了与学生家长的合作。五是增强了与社区的合作。
再次,强化了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提高了教师课程的开发能力。
第四,打破了教师知识权威和惟我独尊的教育观念,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第五,促使教师进入行动研究者的角色。
第六,增强了教师的开放意识。
第七,中青年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茁壮成长。
3.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发展
学校群体创优意识增强。各项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责任感和团结合作意识增强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教育观、学生观得以形成,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了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
学习型校园逐步构建,研究型教师的造就,发展型人才的培养已初见成效。在我们的校园里,书籍已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图书室已成为教师经常出入的场所,校园内教师自学、互学氛围浓厚,讨论、研究、总结、反思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愈来愈令人佩服。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我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经历了“迷茫、排斥——认同、参与——反思、完善”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验到了迷茫时的痛苦与失落的无赖,遭遇到了参与过程中的勉为其难和力不从心的尴尬;在反思中经受了新旧教育思想的荡涤和洗礼;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逐步建构和开发出了适合我校校情的校本课程。
执笔: 甘祥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