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心理辅导实践研究
农村初中心理辅导实践研究
(泸县教学成果三等奖)
研究单位:得胜中学
主研人员:邹炎林、吴朝南、夏明生、袁国琴、刘玉高
课题来源:泸县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我国现在的青少年有近30%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如果不能对处于心理危险期的初中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势必影响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做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在2001年4月24日,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调查分析表明。我校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教高,已经近4℅,心智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学习、社会交往方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与我们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教育有关,需要引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确定《农村初中心理辅导实践研究》为我校的研究课题,期望从心理教育的层面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探索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借鉴的规律性做法。
实验研究按“一课三线、和谐发展、做人创造”的构想进行。
“一课”:指课堂教学作为我们对初中生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阵地。
“三线”:我们的心理健康辅导主要通过学校领导管理、教师教育教学、家长家庭辅导这三条路线进行。
“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认识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压力的能力,以及调节控制自己情绪、注意力、意志力和行为的能力,保持乐观、达观、进取的心态。
“做人创造”:以“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作为“创造”的具体内容,使农村初中生初步具有现代公民的基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道德法律、身体心理等,关系他们今后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素质,使他们能够成为社会的一个正常人,并且具有起码的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能力。
主要成果
1、找到了一些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兴趣策略:学校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认真调查学生的心理现状,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想方设法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正当兴趣爱好,进一步形成其良好的个性特长。
价值策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现实的事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价值体验,让学生逐步认识学习、生活、工作等的价值所在;在选择活动内容主题时,除了一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课题外,应当注意社会基本道德价值和科学知识价值的课题;在选择活动方式时,根据现在独生子女较多而他们的劳动实践较少的客观实际,可以开展能增长劳动经验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
态度策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积极求知和不断探索的态度是引导学生成才成功的关键性策略。我们在实施态度策略时,除了教育学生有认真、勤奋、谦虚、谨慎、合作等态度外,特别要重视培育学生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开拓进取,勇于争先的积极态度。
群体策略: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培育所在班级的团结奋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中迅速健康成长;应当旗帜鲜明地鼓励宣传班级的优势、正气,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里大有前途;必须有效地抑制班级的劣势影响和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班集体在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余暇策略:注意以培育学生的自学精神、自学习惯、自学能力为目标;以学生最进发展区为出发点,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老师也只能引导为本;以学生的承受能力为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忙于应付的局面出现;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上述策略各有侧重,兴趣策略重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解决教育的“突破口”问题;价值策略侧重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处理学生发展的原动力问题;态度策略着眼学生现实中求发展的行为习惯,调整学生现实与未来的关系问题;群体策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人文要求,处理学生个人发展与集体进步的关系;余暇策略是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根本,处理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
2、建立了学生为主体、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社会教育为辅助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基本模式。
辅导目标:根据儿童发展理论和初中生心理发展水平,辅导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达到其发展阶段的目标,发挥潜能,完善人格。
辅导途径:集体辅导(课程途径、辅助途径)和个别途径。以课程方式为主,但是其功能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的辅导网络。
辅导内容:课程途径进行学习辅导(学科知识和元学习能力)和人格辅导(自我意识、情绪、交往、价值、决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辅助途径进行学科教学、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班级校园文明建设;个别辅导现有的心理障碍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这需要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综合适应发展理论、人本主义潜能理论等儿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人格结构的五因素模型以及现代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构建内容体系。
辅导形式方法:讲授法、角色扮演、讨论、情景、综合法、渗透、家访、校访、板报、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图书阅读、个案研究、心理测试、心理档案。活动以认为目标形式提出,而不是以矫治目标提出,实施时以“前摄性干预”为主,“反应性干预”为辅。
主要效益
1、改变了学校办学观念,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2、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师素质,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
3、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做人、创造”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4、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课题研究为学校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后劲,学校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影响扩大了,吸引了许多县内外的学子慕名前来就读,许多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学校办学,泸县人民法院、得胜镇派出所、富源酒厂为学校困难学生捐款,得胜镇派出所和学校结成警民共建单位,学校和泸县一中、泸县二中、泸县五中、泸县九中等学校结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执笔:刘玉高
审稿:邹炎林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