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科研成果>第四届成果>详细内容

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5 22:54:43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县教学成果三等奖)

研究单位:泸县玄滩镇涂场学校

主研人员:刘常平 唐敬兵 胥世芬 张晓霞 林世春

课题来源:泸县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泸县涂场学校开展的“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于2006年2月开始实验研究,2006年4月被列为泸县教育局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实验,于2009年12月完成了课题研究。

【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认识误区问题。

2.解决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低下的问题。

3.解决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剥离的问题。

4.解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弃学的思想问题。

5.解决了教师过去教学效果低下的顽症,提高了教学效果。

【主要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的认识。

2.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针对性原则;(2)快乐性原则;(3)关注个别差异原则;(4)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5)民主平等的原则;(6)积极情绪原则;(7)体验成功原则;(8)民主自治原则;(9)合理负担原则;(10)个别辅导的原则。

(二)操作性成果

1.强化教育行为,建立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模式。

(1)完善机构,强化管理。

(2)建章立制,确保运行。

(3)构建了由校长室分别到教科室、德育处、教导处的三级管理闭合回路模式。

2.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了合格的学科渗透“心育”的师资。

(1)加强培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

(2)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3)改革评价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3.探索并形成了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年段的培养目标。

我们研究了中小学生在校生活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总结了1—9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导任务,确立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的及各阶段的基本目标。

4.探索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基本途径、方法。

渗透的形式:(1)对各科都涉及到的心理品质,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并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有机渗透心理教育。

渗透的基本途径:(1)备课时设计心理教育的目标。(2)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做到既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完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3)利用作业批改中的简短评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4)及时写出教后记,教后心得,定期交流,定期做纵向,横向比较。

渗透的基本方法:探索总结出了"寓"、"引"、"创"特色学科渗透方法。 "寓"就是寓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于学科教学。 "引"就是引导学生自主领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创"就是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5.建立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

渗透评价机制:为了促进学生心理与个性的发展,教学中对学习的评价作了如下改革。

第一,评价应该是全过程的,而不应该是只重结果的。

第二,评价方式必须多样化以适应教育的需要。

第三,评价内容应体现综合性与激励性。

渗透保障机制:科学的方法要用制度固定下来,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不断地健全、完善和创新,才能发挥更加有效、持久的作用。建立了(1)预案机制,(2)交流机制,(3)考评机制。

6.突出学生主体,全方位构建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有效模式。

1)建立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1)备课时设计心理教育的目标;(2)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3)分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为每个学生体验成功铺设阶梯;(4)善于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5)发挥教育机智,抓住时机,进行心理教育;(6)课堂教学中进行“心育”,要做到三个结合;(7)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8)以问题为中心,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9)以活动为中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10)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11)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12)以自己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2)建立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有效模式。

(1)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步骤应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设计。 

(2)“分层目标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们“分层制定目标,分层实施目标,分层检测目标,分层矫正目标”,这样使得不同的学生均能产生成功的体验。

(3)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模式。每个学科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心理品质的因子,但如果一开始就在所有学科中全面展开,这显然既不实际,也不科学。我们决定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探索学科(所有学科)教育实施心理品质教育的方法、策略、途径等。具体说,就是重点放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研究,其他学科参照研究。

【主要效果】

(一)学生的变化。

1.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在校生活质量。

通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学生的学风和行为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人际关系、挫折的适应性有明显变化、存在问题学生的人数大幅度减少。

2.表现出对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兴趣。

通过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对课堂教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上课积极参与活动,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并能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发展。

3.学生心理调控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得到优化,学生碰到心理问题,能自己用心理健康方面的某些知识对自己的行为或心理问题进行调控,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善于交往了,与父母的关系处好了,学习成绩提高了。

4.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能感。

学生学习效能感的提高与他们的学习动机、注意品质、记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成就感等直接相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业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5.提高了学生学习策略。

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策略不仅能够出色的完成在学校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于他们一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学习策略的形成及迁移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态度和情绪。因此,通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策略。

6.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遇到难题、困难,他们也正是在解决这些难题和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和成长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正是解决学习困难的前提,解决学习困难的过程又是培养他们意志的过程。

(二)教师的变化

1.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责任。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1)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2.提高了教学能力,转变了教学行为。

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有很大提高,具备了心理辅导、 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效果的能力。老师们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研究中尝到甜头的教师钻研之风日盛,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了全校教师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老师们认真学习心理教育的有关理论,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进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学生发展了,教师提高了。

(三)学校的变化

1.我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计划中,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以心理协会为依托的学术机构,以德育处为核心的执行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在学校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2.老师都能在各自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了学校整个教学管理中去,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证。通过课题的研究,达到了我们所提出的“以课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3.切实转变了行风、校风、教风、班风和学风。

原来,学生中的攀比风、上网成瘾的现象比较多。在开展了课题研究以后,就把这些现象在学科中进行渗透教育,学校的校风、教风、班风和学风有了明显转变。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孩子变“乖”了,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家里变得勤快了,变得更有礼貌了,变得自信、乐观了,也较以前愿意给父母沟通了。家长要求学校把这一课堂教学的理念长期地坚持下去。

5.带动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我校形成了“以真诚的感情感染人,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人,以科学的方法管理人”的情感管理模式和“渗透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民主,允许质疑,鼓励讨论。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从而有力的推动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成果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

1.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教师更加认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一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

3.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形成了教中研,研中教的良好氛围,并促进了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县、校骨干,实现了“学校育名师,名师扶学校”的良性循环。

    4.本课题的研究在提高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指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教育教学理论。

5.本课题是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现实依据,符合现行学科教学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要求,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心理发展与知识掌握相辅相成、同时并进。

6.本课题对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学会了学习,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

执  笔 人:刘常平  电话:13551735899    邮箱:liuchangping2@163.com

学校审核人:诸治福   电话:13982787911    邮箱:zzf681228@163.com

县教研室审核人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