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科研成果>第四届成果>详细内容

《自立•自信•自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5 22:45:53 浏览次数: 【字体:

《自立•自信•自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泸县人民政府第四届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单位:泸县太伏中学

主研人员:傅学清  李运彬  周小平  王秀珍  徐家昌

课题来源:泸县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我校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乡镇中学,部分教师认为本地一无工厂,二无矿山,三无大型企业,四无教材大纲,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有等待观望的想法,并且地方课程编写经验缺乏,如何利用仅有的师资最大限度地将校本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引起我校领导、校本课程教师高度重视。

现在我校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同时,太伏镇是农业大镇,农民的收入一是农产品,二是靠劳力输出,有80%以上的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这样我们学校的留守学生就剧增。部分家长对子女一面是期望较高,一面又较为娇生惯养。极少数学生到了初中后,还离不开母亲,有的不让母亲离开,母亲一走就不读书了;有的隔三差五的就给妈妈打电话,打通了就哭,真是度日如年;有的到了初中后,衣服不会洗,就等到周五放学背回家,让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洗;有的不会安排生活费,一周的生活费两三天就用完了,还有几天就只好饿肚子;有的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离开这个穷地方等等。因此,我们提出了“自立自信自强”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的课题,于2004年在县教研室立项,积极开展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于2009年顺利结题。

【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了缺乏校本教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我校属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如何利用仅有的师资最大限度地将校本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发了一套供七、八、九年级校本综合课使用的系列教材《自立•自信•自强》;

2.解决了部分农村初中学生自理自立意识较淡漠、能力不够强、自信心不足的现实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本课题最高的研究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目的,使学生能够在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后迅速自立建立自信心,很快自强起来。在初中学习三年,不只是能考上高中大学就行了,而是要能全方位的成长。通过地方课程的开发、建设和使用,使学生树立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为构筑面向未来社会建设而学好文化知识、本领的信念。

 

【主要成果】

 

1.学校、教师充分地认识到,开发并实施好校本课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以“太伏中学〈自立•自信•自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为基础和载体,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奠定良好的学术基础;

2.建立了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的体系,建立和完善了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建立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明确规定学校领导、教科室、教务处和校本课教师各自的职责,明确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既是权力,也是责任,负责开发校本课程的中层干部、教师应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

3.以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知识为载体,开创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生存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

4.经过课题组教师大量的调查研究,反复实践修改,编写了一套七、八、九年级上下册共六本内容丰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5.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太伏中学〈自立•自信•自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为载体进行实在的研究。

(2)文献法: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走访乡村调查取得资料等形式对有关课题的现有理论及实践操作进行研究。

(3)同我镇经济、地理、文化、人口等实际状况结合起来,注重开发当地资源;同当地儿童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状况结合起来,注重当地初中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学生需要什么教材,就开发什么教材。

6.主要途径

(1)明确分工,倡导合作。认真组织集体备课,讨论编写原则、思路、方法等,确定每册的重点,教师则根据编写体例及要求,由个人撰写初稿,之后全体校本课教师集中统稿,每人认真参考别人的编写案例,通过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的方式逐步完成,最后由傅学清老师把关,进行校对,编排。

(2)根据编写教材教师的特长,合理地分配编写任务,既尊重个人兴趣爱好,又协调任教年级,更倡导教师们在编写中的思维碰撞,目的使教学内容情趣化;

(3)统一模块,鼓励创新。根据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的学习理念,提倡学生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合作地学习。

(4)实地调查走访,自主选择整编,发动学生调查汇报,网上查询,多方搜集整理,最后集体研讨拟订。

7.采取的主要措施

(1)通过学习相关文献资料,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2)深入调查研究,收集前期数据;学校保障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所需经费。

(3)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校本课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细则,在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中,最重要的看该校本课程能否促进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在这“三个发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标准是看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4)建立了主要由教科室牵头,协调各个处室、各科教师之间关系的有效的协作机制,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高效运行。

 

【主要效果】

 

1. 本课题的常态实施,使得我校开发、编写了一套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丰富了学科课程,为落实新课程改革、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宽师生的知识视野,传承我们优良乡土文化,增进学生对家乡、母校的了解和认同。

2. 校本教材的开发对于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本课题的探究促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在备课上,改变了过去只有教师个人收集资料准备上课的教学环节,而是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相关的资料,从而让学生跳出教材,走进社会,实践自己的理想;教师引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收集信息,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合作精神;

(1)摒弃了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实现“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向“用教材教”、“自己编写教材”的全新理念转变。牢固地树立了用自己开发的教材资源去教的全新思想,任课教师转变了教学方式,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所使用的教材补充、扩展和再开发。

3. 教师变了

(1)增强了学习的意识,更好的参与新课程改革,积极参与研究,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广大教师中牢固树立“校本培训、终身学习、人人参与”的意识;教师不仅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更成为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

(2)特别是紧紧围绕我镇、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广大学生一起,深入乡村调查、采访、摄像,开发、编写教材,这大大增强了师生的真挚友谊,提高了校本研修教师开发、编写教材的能力;相关资料存入每位教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档案袋”,以便更好地掌握每位教师的发展轨迹;

(3)许多教师在研究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有多篇在国家、省市、县获奖或发表;

(4)李箭和傅学清两位老师于2006年2月被评为“泸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研究组成员多次获得市、县、镇级表彰奖励,如周小平老师于2009年9月被评为泸县“优秀教师”。

4. 学生变了

(1)相对国家级教材这一道正菜而言,校本教材是一道开胃点心,应更注重活动性,多样性,趣味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实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堂洋溢着民主、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学习兴致更高了,他们成为积极、活泼、创新的参与者和探究者。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发表不同观点;

(2)由于活动丰富,参与调查、访问,整理故事传说、名人事迹、家乡特产等,学生的学习习惯趋于良好,综合素养在提高,在探究意识、小组合作、语言表达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兴趣得到了满足,个性得到了发展;

(3)开设口语表达信息交流微型课,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在开发课程资源实验的同时,我们还开设了一分钟口语表达信息交流微型课。即课前一分钟的说话、演讲、信息交流课程。微型课程的开发,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许多学生积极参加市县艺术节、运动会、科技创新大赛等,并取得佳绩。

5. 学校变了

(1)建立健全了一套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考核制度,强化了对现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

(2)建立了图文并茂的校本课程资源库。

(3)为了更好地落实校本课程内容,我校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将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和实施作为对校本课教师教学考核工作的主要条件之一。

(4)“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广大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参与驾驭科研的热情高涨,进一步彰显出校本研修这一特色。在2004年我校就被评为“泸县校本教研先进学校”。

 

【成果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

 

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其他学科课程服务,为转变学生思想观念服务,能有效地配合班主任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人生观打好基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必将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更加民主的教学氛围;必将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获取、运用知识,提高素养,并形成相应能力。

我们的创新点是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校本教材开发、实施和管理机制,超越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及班团活动等活动只重视思想情操教育的局限,将地方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出具有本校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并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活动,有机地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单一性学科知识与综合性跨学科知识、社会课题与学生问题、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个人充分发展的需要。

 

执  笔  人: 傅学清      电话:13548369955     邮箱:FU8602081@126.COM

学校审核人:  周小平      电话:158-86022126     邮箱:zhouxiaoping208@126.com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