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内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校内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策略研究
(县教学成果三等奖)
研究单位:泸县方洞镇中心小学校
主研人员:陈文才 黄祖明 卢孝容 尹均 黄祖维
课题来源:泸县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提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运作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是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加强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这是新时期,新理念,新教育的需要。
第二、加强学校教师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贯穿走教与走学思想,村校中高段学生逐渐转入中心校读书,这是成功实施课程改革的基石。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资源建设,加强校园文化资源开发与整合。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为: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出农村小学校点布局与调整的策略,构建学校教学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运作模式,探索形成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优势,以解决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出教育理论与学校实际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结合规律,总结在同类学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弥补在新课程实施与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运作策略模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空白。
(三)课题研究方法:以调查法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课题组通过“确定课题——占有资料——拟定方案——调查了解——分析现状——课题论证——组织论证——开题报告——开展研究——推广总结”的程序进行,以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辅以观察法、悠然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四)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致力于深化课改,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主要想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农村小学校点合理布局对策思考》
②《建立教学资源共享保障机制研究》
③《加强农村小学校内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策略,也就是校点布局不合理、学校资源不能充分运用,校园文化建设盲目。以人为本,发展教育,尤其推进均衡教育也只是纸上谈兵。通过研究使学校校点布局得到了合理的调整,深化了课改,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生命质量;同时也充分调动和利用了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发挥了学校和教师的优势,解决了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出了教育理论与学校实际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结合实际规律。
【主要成果】
(1)本课题研究完善了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的科学性;充分认识到校内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到校内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的实效性。
(2)本课题研究使我们集中了财力,改善了条件性资源。我校做大做强中心校,将村校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收归到中心校就读。目前已撤并办学规模偏小的校小3所,即力争小学、董湾小学和贾咀小学;搬迁改建3所村小,即天宝小学,(薛湾小学改建为文明小学,王坳小学改建为荣华希望小学。在学校布局调整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定符合我校实际的学校布局标准。近几年来,我校布局调整主要有3种标准:一是学校服务范围标准,小学服务半径为1.5公里。二是学校服务人群数量标准。三是学校规模标准,一般来说不足百人的村小处于撤并之列。对布局规划定点校,集中财力,分期投入,逐步到位;对非定点校,维持现状在安全使用范围内,不新增大投入,一旦定点校建成,即予撤并。在实际操作中,其指导思想都是以人为本,以方便学生的求知求学和身心健康发展为最高原则。以中心校建设为重点,带动撤点、合班、并校,使小学布点相对集中,以达到资源配置集约化。
(3)本课题研究使我们挖掘了潜力,开发了素材性资源。我校着重从集体备课、信息整合、教师资源、校园文化建设四方面开发素材性资源。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整合。
我校每年春期举行五年内新教师课堂教学反思交流活动,这些青年教师以课堂教学中亲身经历的教学事件为切入口,反思成功与不足,反思教学机智,反思学生创新,反思“再教设计”,通过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不断进步的目的。
教师资源整合:同伴互助,实施岗位“练兵”
为使我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快速成长,立足“本土”,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智慧和经验,尽力构建老教师领路、新教师跟进、新老互动的模式,创设新老教师之间相互关爱与合作、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氛围,以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加快他们的成长。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的做法是:其一、让校园的每处墙壁都有它的文化内涵,都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其二、我们还着重抓好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彰显开放性班级文化特色,每班的教室布置都确定不同的主题。如“保护环境”、“热爱家乡”、“走近科学”、“08奥运知多少”等与时俱进、与教材同步的主题班级文化,深化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同时定期交流展示,定期更换。二是提高人文素养,注重常规训练,展现校园文化的勃勃生机。其具体做法是:管理多样化;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化;激励评价真实化。
(4)优化重组,整合区域性资源。
首先是跨校任教。针对我校村小教师都要包班,即一个教师承担一个班的所有课程,而且村小教师大多数是1982年以来的民师转正来的公办的教师,这些教师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年龄相对偏大,业务水平较低,这严重制约了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制定了中心校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师一周至少一次到村小上课,以弥补村小的短缺学科的发展。
其次是跨班兼职。在中心校,同年级基本上都是不同的教师教语文或数学。因此,就都语数学科的教师来说,有的擅长阅读部分的分析,有的擅长写作,有的解决问题的分析有独到的招数……。发挥教师的长处到其他平行班级任教,实现班级的均衡发展,提高整个年级的整体水平,以实现全校的均衡发展。
最后是跨科兼课。在中心校,有的教师擅长某学科的教学,或对某学科的知识点较为熟悉,比如科学课中的物理现象,美术课中的鉴赏部分等,在其他学科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就可请这个教师教学这个内容,这样就可促进各个学科均衡发展。
【主要效果】
第一、从条件性资源来看,拆迁择址新建文明,荣华两所小学,减少了师资和房屋的浪费,家长不需要清晨六点钟送孩子上学,孩子也愿意在附近读书,有了学生,教师便有了工作的激情,年轻教师也愿意到村级学校上课,甚至部分教师以校为家,居住在学校,教师愿意去,学生愿意留,村级学校红红火火,缓解了中心校大班额现象。从这两三年教学成绩来看,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高度赞扬,进一步深化了均衡教育这一时代主题。
第二、从素材性资源来看,素材性资源在教育教学中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挖掘教师潜能,加速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这几年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收集整理教师的教学设计,编写适合我校的校本教材,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集,收集整理了教师走教的优秀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考评体系等。
校内文化资源方面,以布置教室,都以彰显班级文化特色为主题。有的以美术特长为主,有的以营造英语氛围为重点……
学校这几年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均获一等奖,取得各级各类荣誉十多项,教师参加各种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开展各项活动(艺术节、读书节、习字比赛、社团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成果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
本课题成果的价值意义和创造点在于
1、主要解决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策略,也就是校点布局不合理、学校资源不能充分运用,校园文化建设盲目。
2、以人为本,发展教育,尤其是如何推进均衡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解决。
3、通过研究使学校校点布局得到了合理的调整,深化了课改,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生命质量。
4、充分调动和利用了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发挥了学校和教师的优势,解决了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出了教育理论与学校实际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结合实际规律。
执 笔 人: 卢孝容 电话: 8295221 邮箱:lxfdlxr@163.com
学校审核人: 黄祖明 电话:8295221 邮箱:1057527407@qq.com
县教研室审核人: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