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科研成果>第四届成果>详细内容

玄滩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4 20:06:33 浏览次数: 【字体:

玄滩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县教学成果一等奖)

研究单位:泸县玄滩镇中心小学

主研人员:刘玉兰 刘作华 付善坤 况自会 李秀

课题来源:泸县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我校在2003年就组织部分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对校考察、编写与试用工作。当时,我校称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叫“校本课程活动方案”,主要以艺体学科为主。2004年出版并试用了校本课程《生命之歌》。2006年在泸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鼓励“青年读书会”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是:

1、成立了由校长分管、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的校本课程实验课题组。课题组负责全校各年级、年段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通过调查学生的需求,学校特色和师资结构,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2、探索校本课程的实施内容

内容

分类

负责人

内容

分类

负责人

综合

实践

认识自我

刘剑波

刘玉兰

李  秀

陈友莲

科技

活动

小制作

田家孝

陈明英

刘作华

关注自然

小发明

走进社会

科幻画

商贸

交通

交通

徐小蓓

礼仪

教育

尊老敬老

廖良珍、佘健

商贸

张菊、武臣芳

 

传统文化

王永平、李  磊

 

课外

阅读

中外名著

李 勇

付善坤

心理

教育

健康教育

程雪梅

对联集锦

心理咨询

刘利平

美术

书画

书画

况自会

其他

根据实际需要开发

全员参与

剪纸

陈明英

3、成立编写委员会

根据学校教师的状况,我校选定10多名综合素质高的教师负责编写教材。具体分工如下:

主编:  刘剑波

编委: 陈友莲  刘玉兰   张 菊   况自会   程雪梅    李 磊   王永平  李  秀   武臣芳   付善坤  刘作华   李  勇   唐 俐

4、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编写体例。

我校编写校本课程总体上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学段。高年级以综合性为主,低、中年级以活动性为主。第一、二学段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身边人、身边社会,养成关心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习惯;第三学段引导学生关注家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各行各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注重实践的品质。

5、推广应用校本课程。

教科室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推广应用工作,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利用学生活动课程时间组织进行试用实验,在试用中注重反馈师生对校本课题资源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

【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蓬蓬勃勃开展的背景下,开发课程资源,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旨在切实解决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脱节的现状。

2、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是探索以乡土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途径。

3、通过校本课程的编写与使用,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

【主要成果】

课题组经过研究,对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就成果简要说明如下:

一.认识成果

1.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我校亲历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与研究,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参观、调查、访问、服务、演出活动,获得人民的支持和好评,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2.教师对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实效的认识

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中边开发,边学习,边提高,提升了自己,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增强了对教育改革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3.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认识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主要以活动类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乐学爱动,促进了学生协调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技能、绘画、书法、舞蹈、体育、文艺演出等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4.家长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我校地处欠发达地区,地方校本资源丰富,但学生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考试分数。我们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校本课程重要意义。随着校本课程的实施,家长看到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积极的支持孩子学习校本课程。

二、操作性成果

(一)调查了解、认识课程资源

我们向学生发放问卷,开展调查,在教程开发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选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资源。

(二)走访参观、搜集课程资源

走访家乡各工厂、社区、风景区、调查交通运输、民间艺术等行业,课题组成员共同收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选取必要的、有参考价值的知识,来编制对学生、教师可用的教程。

(三)确定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1.根据地方特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选聘具有经验的教师和课程专家,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给予指导、评价和激励,帮助学校与教师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开发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文本,构建了适合校情的校本课程体系:

《玄滩小学校本课程》的编撰遵循了儿童认知规律,整套教材分为《爱我家乡》《生命之歌》《古韵流芳》三本课本,共十二个主题,各主题教材内容独立成篇,但又互为联系。

《爱我家乡》分为“话说玄滩”“亮丽新农村”“兴盛的工商业”“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四个主题,介绍了玄滩镇的总体概况和工、农业发展情况,还涉及了玄滩镇的一些地方特色及文化。

《生命之歌》包括“健康之路”“心理小卫士”“礼仪长廊”“道德之花”四个主题,涉及了学生健康成长必要的生理知识、心理知识、礼仪知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古韵流芳》分为“文化启蒙”“我爱唐诗”“对联初探”“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四个主题,让学生了解先贤,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热爱我们的母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合理分配与运用校本课程资源

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资源进行了精心的分配与运用。校本教材总体上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学段。高年级以综合性为主,中、低年级以活动性为主。第一、二学段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身边人、身边社会,养成关心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习惯;第三学段引导学生家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行各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注重实践的品质。

各年级校本教材运用如下:

低年级:“话说玄滩” “健康之路” “文化启蒙” “礼仪长廊”

中年级:“亮丽新农村” “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道德之花”

高年级:“心理小卫士” “我爱唐诗” “对联初探” “兴盛的工商业”

(四)开设课程、实施教学

学校根据课程开发情况,正式将地方校本设为一门课程,进入学校的课程表,每周一课时进行校本教学。

(五)根据校本内容创设条件,开展了各种实践活动

1.校内开设了各种校本课程社团,为学生提供交流实践平台

2.开展了走向社会、接触自然、体验生活的实践活动

 (1)亲近自然  返璞归真

以班级,小队,家长带领等形式组织学生去玉蟾山、老鹰岩、道林沟、玉龙湖等地开展郊游、野炊、写生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本地的人文、风景、习俗、生活,了解了家乡。

(2)走近佛教  提高修养

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延福寺、玄滩通山村寺庙,请主持讲了佛经故事,结合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做真人.养成诚信,为善的道德修养。

(3)走进企业  热爱家乡

组织学生走访参观玄滩运输社、玻璃厂、玩具厂、砖厂等企业,观看了企业工作流程,听负责人介绍了产品质量,销售情况,了解了家乡经济的迅猛发展,增强了安全意识和热爱家乡,扎根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4)走进农场  丰富体验

组织学生到玄丰农场、大棚蔬菜种植地去去除草. 浇水. 收割等,让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喜悦,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精神。

(5)走进社区  体验生活

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如到湖滨路学习玄滩舞师、腰鼓技能,健身操等,组织学生去扫街道,美化生存环境,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校本课程时间与交通警察大队联合,由交通警察讲解交通知识并亲自带领学生走上街道,进行交通知识的实际操作学习,认识到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3.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活动

成果展示的形式多样,有模型、绘画、手抄报、表演、音像作品、网页、实验、辩论、

习作、演讲、竟赛等形式。如科技活动小组在科技节上展示了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画等作品;综合实践小组展示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美术书画小组进行了“美丽的家乡”书法绘画比赛和剪纸、摄影作品展;课外阅读小组进行了“爱我家乡”的演讲比赛;商贸交通小组展示了自制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手抄报等。全校性的开展了争当“家乡小能手” “安全消防演练”“疏散演练”“远离毒品宣传” “安全知识竞赛”“古韵流芳朗诵会”“艺体节展风姿”“心理健康咨询”“庆节日”“优秀个人技能展”等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校本课程展示的舞台。

(六)构建了小学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课题组依据课标精神——三维目标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了知识、技能的训练,更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边实施边评价,在评价中逐步完善实施的内容和细节,并取得了预期的评价效果。

1、教师观念的评价

课程观:(1)课程是否与学生实际和本地本校实际相联系;(2)对本课程内容结构知识体系的理解是否深刻;(3)对本课程在学生成长中价值的认识是否到位;(4)在课程中是否起主导作用。

教学观:(1)是否考虑学生的认知目标、过程目标、情感态度目标;(2)对讲授、师生互动、学生与活动等方式的看法是否切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3)是否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学生观: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活动的评价

教学准备情况的评价:课程标准的制订、教学内容学生状况的分析、教学预案的准备等。

教学组织形式的评价:(1)是否面对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2)是否给学生参与思考的机会;(3)能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4)能否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环境的评价:学生座位安排是否有利于小组合作、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气氛是否和谐。

学习方式的评价:(1)能否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种途径广泛收集信息;(2)学生是否开放式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3)能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学习。

3、学习效果的评价

课题组制定出总的评价方案,每节课后或每学期新课结束后,科任教师根据总体方案、结合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学生的校本课程成绩进行评价。教师在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上,加强纵向比较,减弱横向比较,并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档案。

4.展示活动成果评价

(1)活动成果展示的形式是否多样;

(2) 活动成果展示内容是否健康,有利于自身成长;

(3)活动成果展示的创新程度。

学生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表,作为学生学期评选“三好生”“家乡小能人”的必备条件。我校对校本课程评价还采用了“公示”方法。学生活动过程结束时,让学生提交一份类似档案袋的“材料”用于公示,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活动成绩。我们还设计“展板”将活动成果展示出来。以便课程评价参与者(包括学生)深入观察、了解和理解,互相赏析、讨论并提出建议。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效果明显,受到师生及社会人士的好评。

【主要效果】

1.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1)学生了解了学校、了解了身边人、身边社会,养成了关心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习惯;(2)学生了解了家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行各业,激起了对家乡的热爱,养成了关注生活,注重实践的品质;(3)学生选读了中外名著片断和古诗词,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人文素养;(4) 学生了解了学校的特色教育,喜欢上艺体学科的学习,达到了从艺体学科入手,促进了全面发展;(5)增进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生活,改变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技能,使学生获得了和谐的发展。

2.教师方面的变化:(1)教师的学生观,质量观得到了明显的变化,进一步落实并树立新理念;(2) 让教师感受到校本课程的魅力,提高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3)教师在研究中课堂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4)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3.课题的研究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4.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家校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成果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

本成果适用于农村小学,特别是欠发达的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以克服国家课程与学校教育需求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的脱节,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本成果注重乡土教育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图文结合,行知结合,以行为主;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结合,以培育科学素质为主。

 

                                                                          执笔人:李秀  电话:13183603598  邮箱:sdjl4706@yeah.net

学校审核人刘玉兰 电话:13079170536 邮箱:lyl197710@126.com

                                                           县教研室审核人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