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携手育人实践研究
“五小”携手育人实践研究
(县教学成果一等奖)
研究单位:泸县海潮镇高寨学校
主研人员:杨柳青 邱有树 胡春平 曹红玲 邹娅
课题来源:泸县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五小”携手育人实践研究》是泸县海潮镇高寨学校独立承担的科研课题。该课题于2005年9月开始研究,2006年6月被泸县教育局批准为泸县普教科研立项管理项目,2009年12月完成研究任务。本课题研究是引导和帮助儿童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一项具体实践活动。(“五小”活动暨父母的小帮手、文明礼貌的小标兵、团结的小伙伴、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健康自信的小主人等实践体验活动。)我们把研究活动放到了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加以思考,在目的上从思想品德教育扩展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内容上从一般意义的德育内容扩展到科学、人文教育领域,在方式上从一般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扩展到探究性活动,在时间上从短时间活动扩展到中小学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经过我们的努力,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成效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本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解决的主要问题】
学校在规范学生习惯的具体德育实践中,虽然认识到了要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在制订学校计划时都强调德育,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为了教学成绩这一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尺度,学校往往只顾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得德育实践活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课题的开展,使我们的德育活动有计划开展,有制度保证,有教师引导,有效的解决了规范学生习惯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力不够的问题。
现行德育目标大而划一、缺乏针对性。课题的开展让学校老师们明白了德育内容具体真实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内容对实际对德育效果的决定性意义。大家开发设计了很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又丰富多彩活动,有效的推动了学校德育走进学生生活,走近学生身边,保证了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解决了德育内容空泛的问题。
学校德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惯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学生总处于被动教育地位,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课题的开展,让老师们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大胆的走出了课堂,走进社区,走进社会生活。把学校德育与社区与家庭结合起来,创立了很多与社区与家庭协作开展德育教育的活动途径和方法,搭建了家校合作、社区学校合作的德育新平台,使得德育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方法新颖、途径多种,平台多个,切实解决了学校德育教育途径单一、方法呆板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最后考试成绩为依据,主观上带有倾向性,这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是优,成绩不好的都是差。课题的开展使得我们建立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模糊评价与评语评价结合的德育评价系统,完善了现有的学校德育评价体系,解决了学校德育评价不规范,教师随意性大,常常因人而异的问题。
【主要成果】
在总结学校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学校“五小”携手育人实施方案,并指导年级组、班组编制相应的实施方案,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学校”小公民”道德建设的体系,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梯度序列。
(1)学校“实施方案”的编写、试用与研究;
(2)年级“实施方案”的编写、试用与研究;
(3)班级“实施方案”的编写、试用与研究。
这些原则是:坚持儿童自主参与的原则、坚持重在实践的原则、坚持基层为主的原则、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创新求实的原则、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
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在分科课程基础上设立综合化的学习目标,力图体现人文与科学、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现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应用的教育取向,我们可以看到学科教育正在拓展自己的视野,他们需要与活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整合。精心设计的”小公民”活动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载体,活动与学科的紧密结合产生了互动作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与学校的各项主题教育相结合
主要主题活动有: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小公民体验节。
与家庭道德教育相结合
我们与家长商讨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创造有特色的家庭实践场所。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根据年级不同已经推行了“劳动登记卡”、“勤俭节约卡”、“孝敬父母卡”、“小家长登记卡”等制度,制定登记表。此外还充分利用节假日,进行“小公民”道德教育假期实践活动,并设计“作业”。
与社区发展相结合
依据“学校为主、依托社区、各方参与、共同育人”的原则,“五小”活动要充分与社区联动。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社区资源,重视发挥社区的自然环境、机构、人员、设施等资源优势,创建学校的德育特色,以此拓展“五小”活动的德育空间,如一社区内的企业、幼儿园、文化单位等建立共建关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为社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社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力量。如参加“让街道清洁起来”、“保护家乡河”、“社区消灭废电池”、“社区公民道德大家谈”、“红十字会募捐”等社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也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与社区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与雏鹰争章相结合
雏鹰争章活动使正处于兴趣爱好形成期的少年儿童能够试探并认识自己的才华倾向,充分发挥和发展潜在能力,满足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如在不同年级中分别开设“自理章”、“礼仪章”、“社会实践章”、“安全章”、“环保章”、“动手章”、“爱心章”、“尽心尽力章”等,通过争章活动,来激励学生,明确“人人都是道德教育小使者,个个争做未来社会好公民”。
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
我们把“五小”活动的内容分块设计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以养成教育为目标,训练学生的文明行动,并按照具体实施细则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训练。所有的训练重点都是学生能操作的实实在在的,却常常未能做到的。在养成教育中,学校利用每天15分钟的晨会和每周一节班队活动课和一节思想品德课,抓实明理、训练、检查、评比四个环节。明理——提出行动要求,激励自觉实践;训练——指导行为实践,反复体验练习;检查——掌握信息反馈,及时督促提醒;评比——集体评比激励,促进习惯养成。
现场展示
为了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争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专门召开了“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的启动仪式,大会的热烈气氛为全校蓬勃开展小公民活动塑造了良好的氛围。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经过一个学期的活动,各中队纷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五(2)中队,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号召全班学生做环保的小卫士,召开了“沼气的利用”的主题展示活动,获得学校和各班级的认可,并在第23届科技赛获得县级一等奖市级二等奖。我们还利用县少代会、六一庆祝活动、队庆活动等重大时机积极宣传推进“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我校展出的 “小家长”、“小街道主任”、“小小发明家”几个展板的内容以充实的活动内容、新颖的活动形式获得了上级的极高评价。
、竞赛评比
在全校学生中我们配合 “五小”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搭建舞台,组织开展了相关的竞赛评比。如环保故事接龙比赛、黑板报评比、环保歌曲比赛、童谣征集比赛、电脑小报比赛、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把学生推选到了活动的第一线,老师主要起引导、辅助、协调的作用。此外,我们也进一步协调沟通了学校、社会、家庭及网络阵地的建设,为学校开展活动提供更多的载体;尽可能邀请有关专家参加活动的设计,为小公民活动顺利开展铺路搭桥。
【主要效果】
知、情、意、行各方面全面发展
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五小”道德实践活动,逐步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和各种道德规范,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辱等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以知、情、意、行各方面全面发展为综合体现的良好道德素质。
人格个性的全面发展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些是国家公民道德规范教育的基本内容。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我们结合社区的各种德育资源,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儿童在丰富多彩的社区实践活动中感悟道理、激发情感,从而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个人人格的全面发展。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施:(1)爱心境界大大提高;(2)主人翁责任感大大增强;(3)环境保护意识大大提高;(4)人际交往能力大大增强;(5)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大大增强;(6)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教育思想实现积极转变
(1)个人成就感提高
老师们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否有成就感就看你培养了多少考上大学的学生。而平时的学校管理中,除了组织一些竞赛、评比外,也没有多少活动能够激发广大老师的成就感。但是课题的实施却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自己的一条意见被采纳,自己的一个案例被分享,自己的一个活动设计被推广,都让老师们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内心充满着课程改革带来的成就感。
(2)教学观念人文化
德育的核心观念就是要求教师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有利于德育地位的真正落到实处,有利于从根本上防止和克服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课题组组织开展的各种德育实践活动,更是让老师们的这种观念得到了回归。教师们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师生之间交往明显加强;教学活动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德育课程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学校,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学生生活,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德育内容体系。
德育教育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1)德育组织教学的能力加强
课题的开展,极大的提高了教师们的德育组织教学能力。平常我们的德育教学都是站在德育课本的基础上开展的,很少能在学生中全面的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课题的开展让我们的老师有机会站在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度和整个课程发展与改革的高度,对德育教育进行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加上大家开展和实践了各种各样的德育实践活动,特别是走出了校门的社区德育实践活动,极大的提高了教师们驾驭德育课程的能力。
(2)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
运用社区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运用已有的,可挖掘的社区德育资源进行操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实践上的应用与探索,养成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广大老师们积极的开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进行了很多的德育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全面的教师德育基本能力。从而在整体上促进了学校教师们开展德育活动能力的极大提高。
(3)德育途径的选择科学化
长期以来,教师们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都是以班会、大型教育活动和学生个别教育为主,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造成德育活动形式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体验。这就造成了学生理论掌握好,但是德育行为实验少。
通过课题组的调查分析,大家充分认识到了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途径对德育效果的重要性,在各班的德育教育中,纷纷重视起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家的眼光纷纷瞄准我们建立的各种社区德育基地,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社区德育活动,满足了学生们的德育学习兴趣,也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4)教育科研能力提高
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广大老师都在为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理论性思考和实践性探索的工作,有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有关德育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极大地得到了提高。老师们总是努力去探讨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德育问题,努力思考解决问题的教育办法,并与同行积极交流。在不断的实践中,老师们形成和改进了自己的一套“德育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师创造潜能的发挥。
德育方法实现科学化转变
(1)重视德育实践活动
社区德育资源在学生的德育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实际上,学生乃至成人都从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直接、现成地吸取经验、知识,从而获得大部分的教育。社区德育资源越来越显出它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社区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价值所在,它为我们的德育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教师与周围的自然、社会联系会更加紧密,这使寻找、发现、利用更多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一种必然的要求。
(2)积极寻求社区协作
社区教育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德育合力的必须重视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主动争取社区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如公安机关、企业;村委会、居委会等。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因素帮助、教育、引导学生,开创社区与学校齐抓共管的局面。切实改变以前教师们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孤立被动德育局面。
从课题开展研究以来,我们充分发掘社区的德育资源,精心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德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我校先后获得了:“县级文明单位”“常规管理示范村校”“综合性学习活动优秀组织奖”“留守学生之家示范学校”“科技创新组织奖”“科技创新组织奖”等荣誉称号,学校多位教师、学生参加省市县级各种竞赛共荣获团体、单项奖励203项。(见附件的获奖统计表)
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区、家长的广泛认同,教师、学生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屡获殊荣。逐渐形成了“牢记一个宗旨(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贯穿一条主线(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依托三个支点(劳动基地、留守儿童之家、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的办学特色。
【成果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
1.结合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开展了学校与社区与家庭在德育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
2.结合新课程开展的教育改革背景,探索出了“五小”学校德育途径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
3.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了培养具有知行合一、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实践途径。
执 笔 人:胡春平 电话: 13330743687 邮箱:gaozhai212@126.com
学校审核人:罗秋龙 电话: 13982468361 邮箱:gaozhai212@126.com
县教研室审核人: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