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研究
幼儿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研究
(县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单位:泸县福集镇中心幼儿园
主研人员:赵雪梅 张芝荣 伍小红 杨金梅 李宗德
课题来源:泸州市教育局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深入贯彻实施,我们感到使命在肩。新《纲要》提出现代幼儿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幼儿园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然而,伴随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当今国人的育儿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得人们的育儿方式在全新的社会条件下越来越畸形。因此,我园从实际出发,于2006年开展了《幼儿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研究》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整个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酝酿、立题阶段(2006年1月-2006年5月)。在这一过程中,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各种途径,请教专家、查阅、搜集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大量资料、文献,摘录了大量课题研究资料卡片,并对所搜集的所有资料进行了归纳、分析、整理,充实自己的研究理论,为完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设计奠定了基础,顺利地完成了对课题的前期调整、分析、论证和总结。为了加强对《幼儿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研究》这一课题的管理和研究,幼儿园健全了组织管理机构,由园长任课题领导组小组长,以园务会成员为课题组成员;由幼儿园教科室主管,落实科研主任专门负责,各班级教师具体实施执行,组织开展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对获得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控。第二阶段:酝酿、立题阶段(2006年1月-2006年5月)。首先确定人员,分工负责,
其次,建立了“五结合”的培训方式。即:理论提高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前瞻与教学反思相结合、吸纳知识与提炼成果相结合、专人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最直接、最快、最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素质。再次,形成了“实践—问题—研讨—新问题—再研讨—再实践”的良性循环的教研模式。最后,形成了园本课程的评价方案,开发了适合我园特点的园本课程。包括:教师论文集、幼儿典型个案集、幼儿园半日活动集。第三阶段:
深化研究结题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完善了工作报告、成果报告、检测报告,收集了幼儿个案集,进一步清理课题资料,顺利地完成了课题的印证工作和结题工作。
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解决了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幼儿独占玩具、争抢玩具、不愿与同伴分享、合作玩玩具的问题;解决了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不能自主与同伴间的合作、创新,体会不到“分享与合作”的快乐的问题;解决了家庭教育对幼儿主动分享造成的不良影响,转变了家长的育儿观念,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寻找到了一条家庭、幼儿园、社会相结合的促进幼儿亲社会性行为发展的一条三者相结合的路径。
主要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人员更加明确了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性,通过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培养,幼儿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发展。建立了幼儿适应能力园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建立了以“强化、示范、指导、体验——四位一体”提高幼儿分享水平的基本策略。构建了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发展了幼儿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研究园本课程资料包。
主要效果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教师观念的转变、学历的提高和教育实践水平的提高。丰富了幼儿教育的课程资源。促进了家庭、社区资源的利用。幼儿的分享意识发展效果显著。幼儿园社会效益和声誉得到极大的提高。
成果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
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内容,除了要求智商,更要求情商,其中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是它的重要指标,而分享是其中的一个品质。幼儿的分享既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分享是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处在学龄前期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执笔人:伍小红 电话:13281607566 邮箱:wxh1351hi@163.com
学校审核人:赵雪梅 电话:13982400567 邮箱:fj8188695@126.com
县教研室审核人: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