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对策研究
(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研究单位: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
主研人员:张明超 马志伟 刘 强 饶小平 胡胜广
成果来源:泸州市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农村中学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对策研究”课题从2003年6月立项至今,历经五年研究,现已按预定目标完成任务,学校也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升格为高级完全中学,2005年创建成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创建为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2007年创建为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校。学生人数由1000余人增加到6000余人,教职员工数(不含离退人员)由90余人增加到300余人,占地面积由过去的50亩增加到215亩,校舍面积由10000平方米左右增加到约70000平方米,设备设施齐全,市内一流,省内先进。2004年至2008年,教学质量综合评估连续五年荣获市一等奖,2008年高考重点、本科上线418人(含艺体、分校),跻身全市前十强,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完成市教育局下达任务的168%,创造了“低入口,高出口”的办学奇迹,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定位于农村中学,探索的是农村中学的发展路子,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结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讨其发展的对策。针对我县及我校实际,多渠道引资办学,改变单一的普通教育,调整为以普通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辅,艺体教育为特色的多元综合办学。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使教育手段和方法最优化,从而实现我校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解决的主要问题】
⒈解决了学校的办学理念问题
我校在探索科学、有效和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确定了“以人为本,求实创新,服务奉献”的最高层次的办学总理念和在总理念引领下的“立德践行,兴学利民”的办学工作理念。学校站在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生命关怀的高度,通过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贯彻、落实办学理念。
⒉解决了农村学生单一的成才问题
学生单一地依靠升学而成才有很大的弊端。学校坚定办“规模+特色”学校,育“合格+特长”人才的办学思想让学生一个口子进,多个口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多渠道综合发展。形成了学校特色,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⒊解决了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问题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组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从全局上构建了“课堂教学优化”“课内外整体优化”“学校、家庭、社会配合优化”“三优”教学模式。
⒋解决了陈旧、落后的校本课程问题
为了全方位推进居于教育改革核心地位的课程改革,学校实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的做法。特别是分年级进行的“初高中学业衔接”“教法学法研究”“应试心理及策略研究”收到了切实的效果。
⒌解决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我校在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证,建立了一系列奖惩机制;在方法上多方面齐抓并举;在过程中加强监督和管理。这几年来,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有了长足的发展,造就了一支敬业、爱生、博识、创新的师资队伍。
⒍解决了后勤保障体系问题
学校的顺利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我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严、实、细、勤、活”的管理模式。并实行由投资商垫资修建并经营后勤服务项目,若干年后学校收回建筑物及其设施的做法来招商引资。此做法提供了一些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的操作性经验。
【主要成果】
学校外寻支持,内挖潜力,为了谋得发展,分别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㈠形成了科学、丰富的办学理念
立足于学校实际,我校确定了“以人为本,求实创新,服务奉献”的办学总理念。“以人为本”是学校运行的根本出发点和终结点,“求实创新”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关键所在,“服务奉献”是“以人为本和求实创新”的落实。“立德践行,兴学利民”是在总理念引领下确立的办学工作理念。“立德践行”是把“以人为本和求实创新”落实在教育领域,也是实现“兴学利民”的关键。“兴学利民”是总理念中“服务奉献”的落实,也是“立德践行”的具体化。强化“求为、求是、求实、求进”校风建设则是我校办学总理念和办学工作理念在几个重要方面的具体化。
㈡探索出了多渠道综合发展的路子
根据我校学生生源结构、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全面贯彻“立德践行、兴学利民”的办学理念,落实办“规模+特色”学校,育“合格+特长”人才的办学思想,做到“以人为本、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实现创建“百姓子女成才名校”的办学宗旨,学校课题组把“实施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模式作为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展开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课题组在实施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中,遵循学校的发展规律,从学生的个性特长出发,以人为本,逐步形成了以“普高为主,职教为辅,艺体为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农村中学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㈢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为了全面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组从全局上构建起了“三优”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课内外整体优化模式、“学校—家庭—社会”优化配合模式。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系统的教学目标为核心,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教学民主,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营造生动活拨的教学氛围,建立乐学的教学机制,并注重教学的反馈调控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课内外整体优化的学校大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是以优化课程结构为基础,以完善教学体制为核心,以做人教育为起点,通过优化学科教学,保证课外活动的实施,加强潜在课程建设,充分挖掘学校有效教育资源,发挥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学校、社会、家庭协调优化的社会大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是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念指引下,以课程结构改革为核心,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改革学校教育;以学校为中心,发挥学校的辐射功能,指导并督促家庭教育;学校与社区联系,挖掘社区内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立体教育网络,促使学校、社会、家庭形成的教育网络,全天候、全时空对学生产生一致的积极影响。
㈣建立健全了校本课程
我校在落实“多元模式”办学育人实现课程模块化改革的同时,全方位推进了居于教育改革核心地位的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结合,着力抓好了三个方面:一是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开设课程,二是开发好校本课程,三是搞好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的建设。活动课程主要是结合即将进行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设置大量的选学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可以根据所学情况,参与各类规范化的考级。潜在课程建设,主要是营造学校的育人氛围,通过做好建筑设备的布局设计、学校编辑程序、检查与测验、课外书籍、校园用于学校的日常活动等,使学校环境富于教育性。
校本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年级各有侧重。高一侧重“初高中学业衔接”,高二侧重“教法学法研究”,高三侧重“应试心理及策略研究”。过几年的持续研究,这三个板块都形成了相当系统的资料和操作模式,实践效果良好。
㈤建成了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师资培训体系
学校主要通过制度化实施“1231”计划,抓好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不断提高了教育质量。“1231”计划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 把住一个方向——牢牢把握住“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这个师资队伍的建设方向不动摇。
2. 突出两个重点——突出抓好培养和造就名师和青年骨干教师群体的工作。几年来,学校在中青年教师中已评出中学高级教师40余名,中级教师91人,市、县、校学科带头人35名。学校已经将现有的高级教师和各级骨干教师以及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组织成骨干教师学习组,由成员共同探讨,各自定出学习提高和奋斗目标的计划,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3. 坚持三个并举和三个为主:一是引进人才与培训提高并举,以培训提高为主——根据学校规模快速扩张的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狠抓了提高师资水平的工作,特别建立了“师徒结对”老带新、新促老的教师互助制度,促成了新教师快速成长,基本保证了教学需要。二是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并举,以在职培训为主——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注意组织教师的学历培训,到2005年末,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已达到94.8%,初中达到98%,在读和已结业高校研修班的教师78名,占教师总数的25%。三是教育培训与科研提高并举,以科研提高为主——学校强调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提高水平和业务能力,做到了每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持人、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内容或主题,教师都有发言材料。学校还打破了以本学科、本年级为主的教学研究局限,有计划地开展跨年级、跨学科的主题教研活动。
4. 强化一个机制——教师提高的激励机制:2003年学校就下发了鼓励教师深造的文件,对通过进修获得本科文凭的,奖励2000元;参加高师院校研修班学习的,学校解决一半学费。学校还将教师教育科研纳入年终考核,占年终总评分得15%;对科研成果在各级获奖以及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的教师,都给与相应奖励。
㈥探索出的科学有序保障机制
在五年多跨越式发展中,我校建立起了多元整合动态平衡的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了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多元整合,就是把包括财政拨款和多渠道筹集的经费,整合起来保证学校的运行和发展;所谓动态平衡,是指多渠道筹集的资金,在滚动中满足学校运行和发展需要,并保证资金链条不断,直至逐步偿清债务。
我校各种组织机构,无论是根据上级指令建立的党政工团等组织机构,还是根据本校发展和市场运作需要建立的组织机构,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按照市场融资运作需要而开展活动,都无一例外地以适应我校按市场运作规则和把学校做大做强为需要而展开活动。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管理的“严、实、细、勤、活”几个方面。
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我校与投资商通过契约合同建立的典型的经济关系。这当中有三点很重要:①事实上承认了投资者的资产产权及其权益,②实现了学校产权中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的分离,③我校与建筑商之间所进行的是学校资产的法权交易。
在学校“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对从解决教育产权问题的高度上把教育体制改革引向深入,提供了一些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的操作性经验。
【主要效果】
㈠得益于领导专家的深切关怀
先后有国省市县领导或专家20多人莅临学校,为学校的发展把脉并献计献策,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他们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大大鼓舞了广大师生的信心,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㈡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
学校领导高瞻远瞩,立足于自身实际,抓住位于高速公路出口500米,距离县城和市内均只有10余分钟车程的区位优势,以及学校三面环水,形似半岛,校内绿草如茵,花木繁茂,环境幽美,校园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优势,综合改革,大胆创新,跨越式发展。
㈢得益于教职员工的拼搏奉献
全体教职员工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形成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学校至上、校兴我荣;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三十二字精神,而且在各个层面宣传贯彻落实。其拼搏精神一是表现在工作任务很重但任劳任怨,二是通过艰苦的劳动很好地完成了各种目标任务。奉献精神表现在旧貌换新颜的花园式校园、教育质量连续五年获全市高中毕业班综合评估一等奖以及创牌等物质与精神成果上。教职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拼搏与奉献精神,从而成为农村中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可靠保证。
㈣得益于全体学生的勤奋刻苦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逐渐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执着地拼搏,形成了勤学苦练,勇攀高峰的学风。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普遍能自觉遵章守纪,勤学好问,勇于探索,使我校的学子凝聚成一个好学上进的优秀团体。据自身实际,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进行就业准备的学习。积极响应学校的多种成才模式探索,自觉,积极的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进行就业技能、就业心理、职业选择等系统学习,务求使自己得到最优化、最大化的和谐发展,具有承受职业挑战的心理和迎接挑战的职业技能,使自己在未来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学生们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积极发展自身特长。运动场上生龙活虎,书画室里信笔书怀,音乐室内旋律悠扬,练功房内舞姿翩跹——体育、文艺的活力与芬芳弥漫在整个校园。通过学习,许多学生在各自的领域脱颖而出,在奥赛、体音美等各种竞赛及表演中屡屡获奖,而且获奖的层次越来越高。
㈤得益于社会社区的大力支持
学校自始至终坚持全方位的开放办学,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等机构,定期举行会议,争取家长和社区力量,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和管理,而且采取有力措施,让将有关的投资商、银行以及联办学校、受聘的省、市教育专家等多方社会力量,直接参与学校的运行。如签约的投资商直接向学生提供后勤保障,银行监督学校的资金运行,联办学校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关专家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和重大举措提供咨询建议等。
【成果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
农村中学占了各级各类学校相当大的一个部分,而各个农村中学都在谋求自己的发展,我校被誉为“一所快速崛起的农村中学”,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个发展的蓝本。我校的发展思路,建立的一系列模式,形成的各种资料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有两大创新点。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全方位推进了居于教育改革核心地位的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做法,特别是“初高中学业衔接”的校本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探索出的后勤保障机制。学校在面向市场的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扎扎实实推进,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建构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的“政府主导,市场取向,社会参与,学校自主”运行机制,体现在以“严、实、细、勤、活” 为特色的管理和由老板垫资修建后承包给该老板经营若干年以让其全部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然后建筑物及其设施完整归于学校的操作模式。从解决教育产权问题的高度上把教育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并提供了一些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的操作性经验。
执笔人:刘 强 胡胜广 电话:(0830)8392304 邮箱:lxjzjkslq@163.com
学校审核人:汪 全 电话:(0830)8392030 邮箱:
县教研室审核人: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