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区域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农村地区区域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研究单位:泸县教育局教研室
主研人员:张天虎 刘大春 陈 邦 黄祖全 李贞树
课题来源:泸州市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
【研究概况】
“农村地区区域课程实践与开发研究”研究课题,自2002年9月开始研究,到2008年12月结题,研究周期为六年,整个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年9月至2003年12月,第二阶段:2003年3月至2005年8月,第三阶段: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第四阶段: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
课题研究单位有泸县教育局教研室、泸县教师进修学校,县内67所中小学校确定为参研单位。
本课题采用“政策导航、制度保障、培训引领、专家指导、区域合作、典型示范、实践反思”的途径进行研究。2002年秋期开始,在全县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试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教师、学生和学校中展开研究;2003~2004学年,在全县中小学校进行深入研究;2004~2008学年,在全县中小学校进行第二轮研究。本课题的重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了区域课程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课程改革初期,我们关注到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所谓“学生课程”的开发,但仍然没有注意到将“教师课程”纳入区域课程的视野,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包括本县“师训课程”和“生本课程”在内的区域课程体系。
2.解决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缺失的问题
教师历来就是教育改革的最大主力和阻力,经过多年探索,课题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区域课程开发的教师培训策略。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参与课程的意识,引导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3.解决了区域课程开发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区域课程的开发涉及地区和学校课程权利的分配、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所以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我们重点在健全机构、完善机制、引导参与、加强指导、保障实施等方面形成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以保障区域课程开发的正常实施。
4.解决了县情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缺乏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发县情课程和校本课程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相当缺乏课程开发的经验。通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的区域师训课程开发策略、县情教育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策略、区域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策略。
【主要成果】
(一)建立了区域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运行机制
我们在区域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政策导航、组织保障、专业引领、骨干先行、资源支持、激励推进的运行机制。
.政策导航
为了加强区域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我县教育局出台相关文件,在政策上进行规范和引导。这些文件对我县区域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宏观的规划,并且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作了政策上的规定,对区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制度保障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区域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顺利开展。涉及健全机构、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条件、科学开发、规范实施等方面的制度。
.专业引领
课题组通过多种方式在区域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业务引领作用。课题组在过程指导中主要采取了参与式、视导式、蹲点式和研究式四种方式。如左图所示。
.骨干先行
县教研室加强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含地方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指导工作,积极培养骨干教师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提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水平。各校制定制度,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教师成为开发与实施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骨干力量。
.资源支持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建设资源中心、开发校际资源、整合优质师资、引进智力资源等方式整合县域资源,为区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如图所示。
.激励推进
县教育局在《县区域课程实施意见》等文件中明确规定:对那些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给予重奖、重用,在评优评先和职务晋升时,给予一定倾斜,鼓励更多的教师自主地与加入到课程的开发工作中来。各校对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也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积极鼓励教师承担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工作,将相关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纳入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内容,鼓励更多教师自主参与到课程开发工作中来。
14341”教师培训策略
经过多年探索,课题组形成了一套区域课程开发与实施的“14341”教师培训策略。即在培训中要把握一个原则、突出四个重点、落实“三全四步”、立足一个根本。
.把握一个原则课程开发是全新的工作,其开拓性和创新性很强,如果没有行政的参与和骨干的引领,则很难开展,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却又很难有所作为。所以,我们确定了自上而下,全面介入的教师培训原则。
.突出四个重点
在培训中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抓思想观念转变;二抓理论知识学习;三抓专业知识培训;四抓开课开发与实施能力培训。
.落实“三全四步”
“三全四步”培训是指在课程开发与实施师资培训中,贯彻“全员培训,全面培训,全程培训”思想,展开课改通识性培训、学科培训、课堂教学观摩、反思总结四个环节。
.立足一个根本
课程开发与实施技能培训根本的办法是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在岗培训,校本培训是学习、研究、教学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我们构建的校本培训模式的操作要义为:“以校为本,科研引领,自我成长,研行合一”。
(三)建立了我县的区域课程体系
建立课程体系是课程开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实践与研究,我们已经完全建立了我县的区域课程体系。
.制定了我县的区域课程目标
包括区域师训课程目标和区域生本课程目标。
.构建了我县的区域课程结构
区域课程“质的结构”由自我发展类课程、人格类课程、情感类课程、知识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构成。“类的结构”由“师训课程”和“生本课程”构成,生本课程包括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主要由县文化课程、县自然探究课程和县社会探究课程构成。
.建立了区域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
县区域课程指导委员会对课程实施和评价制定了操作规范,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县教育局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估之中,学校在评价中将教师参与区域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工作量纳入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内容。
(四)形成了区域课程开发的策略
1.建立了区域课程开发的“365模式”
区域课程开发的“365模式”是在区域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遵循“三个主导”,即需求主导、条件主导和目标主导;运用“六种方法”,即课程选择法、课程改编法、课程整合法、课程补充法、课程拓展法、课程创编法;把握“五个环节”,即现状分析、拟定目标、编制方案、组织实施、评价改善。
2.探索了学科课程再开发策略
学科课程再开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对学科课程再开发,有利于实现新的课程理念,在开发活动中要把握三个方面:确定开发角度、整合现有资源、开辟开发途径。
3.形成了立足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把握课程资源开发的立足点。熟悉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基本环节为:展开社会调查、鉴别资源和建立资源库。遵循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如图所示。
(五)开发并实施了系统的区域教师培训课程“龙城师训”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开了一整套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并且从2002开始在我县教师培训过程中予以具体实施。
.构建了我县师训课程体系
2.开发了一系列的区域师训课程
我们相继开发了职业素养类、教学能力类、德育工作类、管理技能类、教育研究类等五大类主干师训课程,每门主干课程下开设四至六门支干课程,每门支干课程下开几门或十几门课。
.出版的了一批师训教材
课题组开发了一套涉及学校管理、新教材使用、说课观课、综合实践课的师训教材并公开出版,包括《校长管理手记》《守望品质校园》(川师大电子出版社),《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教师如何说好课》《教师如何观好课》(天津教育出版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六)开发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教材《走进生活》
本教材经四川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同意编写试用,本教材有四川电子出版社公开出版,从2003年春期开始在我县三年级至九年级全体学生中试用。本教材从2005年春期开始不再为学生提供教材,只为教师提供教材,以作为四川省地方课程和各校校本课程实施时的资源。
编写我县地方教育教材旨在切实改变我县教育脱离实际的状况,探索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综本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以乡土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材行文活泼,浅显简明,图文并茂。
《走进生活》教材编排采用分段螺旋上升结构。内容总体上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分二至三个学段。
第一部分:县自然环境探究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各行各业,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注重实践的品质。
第二部分 :县历史文化探究
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为主,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促使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改造家乡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部分 :县社会经济探究
引导低年级学生了解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养成关心社会的习惯;引导高年级学生关注泸县发展面临的挑战,探索建设家乡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
我县60多所学校大多已开发出了自己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从课程“质的结构”的角度划分为自我发展课程、人格课程、情感课程、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五大类课程。
1.人格类校本课程
该类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为核心。如:我县某校开发的“成长·生活”校本课程。
2.情感类校本课程
以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感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技能为目的。如:我县某校开发的“成长·生活”校本课程之“感恩的心”。
3.知识类校本课程
这类课程帮助学生获得最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体现为学科知识拓展、时事政治、当代经济、生活知识进入课程。如:我县某校开发的“梁才美习”校本课程之“生命篇”。
4.自我发展类校本课程
这类课程引导学生意识的自我觉醒,帮助学生学会自觉地自我发展,展开多层次多侧面的教育。体现为心理素质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学习策略教育、思想方法教育。如:我县某校开发的“生活·艺术”校本课程。
5.实践类校本课程
这类课程重在设计活动主题,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如我县某校开发的《走进高洞》校本课程。
【主要效果】
(一)区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教师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教师们的观念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得到刷新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师们逐渐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的教育观产生了变化,教师的“学生观”变了,课程观变了,教学观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右图表明教师们具有了比较明显的“学生发展观”。
2.区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帮助教师实现了角色转换
区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们由“教师”转型为“导师”,从“教书匠”转向“研究者”,从“课程的消费者”成为“课程的生产者”,从“独行者”成为“合作者”。
3.课程开发与实施促使教师重构知识领域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就不得不认真学习一些课程理论在知识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使教师改变了对知识本质的看法,而且改变了教师知识的结构。
4.课程开发拓展了教师的技能领域
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使教师的协调能力有了明显增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达到从未有过的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能力有了长足发展,教师课程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右图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教师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5.区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造就了一大批骨干教师
几年来,一大批适应新课程改革、具有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师不断涌现。先后共有46人次为全市新课程改革献课,16名一线教师参与全市新课程培训上课教师;参加学科竞赛,成效显著。现有省级新课程培训专家组成员2人,有省级骨干教师106人,有市级名师54人,有市级学科带头人128名,有县级名师55人,有县级学科带头人350名。
(二)区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生获得了发展
区域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课题组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生产生了以下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有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得到发展,学生成为了课程建构的参与者。
(三)区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使学校走向特色发展的道路
在进行课程开发中,每个学校都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发了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各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创新,依托开发出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区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科研强校成为一些学校的亮点,课程开发催生了一批课改先进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使许多学校真正有了办学特色。
(四)课题承研单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课题承担单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现有特级教师2人,有全国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有省优秀教师4名,市级名师5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10名、省市级学会理事19人,有省、市课改师资培训专家组、学科培训组、学科指导组成员6名。
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20余篇论文,课题相关成果获市科研成果一等奖,获省教育厅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一奖,另有50余项研究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地方教材《走进生活》,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编写的区域师训教材获得课程专家好评。
各项工作在省市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检查评比中,分获一等奖或者被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先后有20余所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部门到我单位交流。
(五)区域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全县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
区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带动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义务教育质量每年均名列全市前茅,基础教育工作连年获市综合评估一等奖。荣获教育部“班主任工作培训先进县”、市教育局“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 “教师教育工作一等奖”“教研科研工作一等奖”等荣誉。我县教育的发展经验被《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教育》等国家、省级媒体刊载,被誉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成果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
1.在欠发达农村地区着力开展区域课程建设研究具有开创性
在教育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区域课程的建设,既要勇于担当的胆识和魄力,又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工作。
2.师训课程“龙城师训”为县级培训机构课程建设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我们着力探索了区域教师培训的课程建设问题,并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教师培训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这对县级培训机构的课程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公开出版的地方教材《走进生活》为乡土教材编写提供了典型范例
《走进生活》在编写思想上与新课程的理念接轨,在内容上丰富了以往的乡土教材,在形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乡土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范例。
4.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为农村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生动案例
在区域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促使我县60余所基层学校开发并实施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倾注了一线教师和领导的心血,反映了农村地区基层学校对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为同类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5. 开发与实施区域课程推进了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建设问题,作为县区城面的课改核心工作也不例外,通过区域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发并实施区域内的师训课程和生本课程,有力地推进了课程改革。
6.课题成果为农村地区区域课程开发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操作体系,为农村地区区域“师训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策略。课题成果在农村地区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
执笔人:陈 邦
审核人:熊维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