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中,教师通常会采用“老师教,学生练”的近乎于“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教师讲得多,既费时又费力,学生听课也没有热情,并且,古代诗歌年代久远,课堂上甚至会出现部分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对此进行改革,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一、考纲解读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三方面命题。
二、学生解题常见问题
我们做诗歌鉴赏题常出现的问题:
1、诗歌读不懂:阅读方法
2、题目不会答: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阅读得分偏低,暴露 的问题有:
1、积累有限,内化不足。比如一些常见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常见的思想感情归纳,诗歌分类等。
2、理解肤浅,诗外解题。不能走进诗歌,知人论世,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不明白出题者的意图。
3、归纳不够,单纯做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术语和诗歌脱节,审美低弱,对诗歌鉴赏题目有畏难情绪。
(三)诗歌鉴赏解题必备知识
1.诗歌体裁
2.诗歌题材
1、怀古诗,凡标题中点出古迹或在古迹(或古人)前冠以“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的,多为此类。这类诗歌或表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之志,抒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或批判,多借古讽今。如陶渊明的《咏荆轲》、杜甫的《咏怀古迹》、杜牧的《赤壁》、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
2、咏物诗,多以某一物象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之以“咏”或“题”。此类诗歌的特点是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比较出物和我的相同点。这类诗歌比较典型的如贺知章的《咏柳》、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黄巢的《题菊花》。
3、山水田园诗,多以田园风景入题。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绘山川美景,抒发喜爱之情,表达不同流俗之志;或写田园生活,寄寓闲适情调,表现朴素的人情美。代表性的诗篇有李白的《望天门山》、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4、送别诗,标题中多有“送”或“别”等标志。这类诗歌或发抒“黯然消魂”的依恋与伤感,基调多低沉哀惋;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感情多旷达刚健。前者如2001年高考所选诗歌《赋得暮雨送李胄》以及大家所熟知的《送元二使安西》,后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
5、边塞诗,题目中多出现“塞”、“塞上”“塞下”“出塞”、“征”“征人”“军”“从军”等字眼,另外,唐代诗人还常用《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乐府旧题创作诗歌,内容也多反映边塞生活。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如杨炯的《从军行》、王昌龄的《出塞》;也有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或思乡,或责怨)的,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益的《从军北征》。
6、行旅诗,从《旅夜抒怀》(杜甫)、《商山早行》(温庭筠)、《宿建德江》(孟浩然)等标题不难得到相关的语言暗示。这类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
7、有些诗歌的语言含蓄蕴藉,仅从诗歌内容表面很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只待读了诗题,方觉茅塞顿开。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初读内容,觉得像写景抒情,结合标题去玩味,才知此诗实是一首富含理趣的哲理诗;再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仅看内容,你会觉得这是一首很漂亮的写新嫁娘的诗,不读标题,你怎么也想不到它是一首渴求他人荐举的干谒诗。
8、有的诗歌标题除了能点明作品的内容范畴,还能从中察知作品的情感主旨。如诗题中的“怨、愤、哀、哭、喜、思、忆、赠、答、别”等字眼,实乃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如《征人怨》、《书愤》、《静夜思》、《哭晁卿衡》、《春夜喜雨》等,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其情感和内容。
4.诗歌语言
1.常见语言风格例析
(1)清新自然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
如: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质朴无华
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华美绚丽
特点是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一句一景,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色彩绚丽,境界开阔,语言清新生动。
(4)简洁明快
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5)委婉含蓄
特点是非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5.诗歌表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
1.表达方式:
(1)抒情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怀、怀古伤今)
(2)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结合、视听结合、细节描写
(3)议论:
2.表现方法:
(1)衬托:正衬、反衬(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对比
(2)渲染、铺垫、欲扬先抑 、以小见大……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等
(三)备考策略
1.明晰考纲,明确考点
将考点分解,在每个考点下总结基本知识点,让学生明确诗歌鉴赏的知识脉络,并由此生成对诗歌鉴赏内容的总体认识。
2.回归教材,梳理方法
1.拿到一首诗,注意考卷中的每一个字、每一条信息;
2.答题时注意思路开阔,学会联想,善于总结做过的题目。
3.分类练习,迁移应用
在分类练习中,我们要逐步积累归纳出设题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审题。
诗歌鉴赏设题角度无非四类:炼字题、内容题、主旨题、鉴赏题
1.精选诗歌备考试题,优化组卷
尤其要注重选择写景抒情类诗歌及对比阅读类试题。
2.研究高考真题,提醒学生规范作答
一是要整体把握全诗,二是熟练掌握答题技巧,三是答题思路清晰、语言表述简洁明确。
3.将复习备考范围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课外古诗词,丰富知识储备。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