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
泸县石半丁名师工作室(泸县四中石半丁)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在众多价值观念和意识流混杂的当代社会,相当部分中学生受泛娱乐化等各方错误思潮的侵袭,“饭圈文化”“娘炮文化”开始侵蚀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拼搏进取精神;文化及意识形态入侵,恶搞革命文化、糟蹋诋毁红色经典,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许多中学生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中迷失自我。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而选择何种基础文化作为自己树立价值观的文化媒介就成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就迫切要求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革命文化为动力,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支撑,增强高中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在认同,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语文教材及语文课堂教学有本学科自身独特的优势,我们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独有优势,关注人文情怀和体现时代特征,引领价值取向,更好的做好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同时这也是我们当代语文教师所应担负的时代义务。
众所周知,农村高中的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文学功底和文化积淀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储备,将课文内容与其进行整合,使语文教学更加富有内涵,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审美情趣,在阅读教学开阔视野之中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让这些文化的积淀能够帮助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人格的健全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将有利于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众所周知,农村高中的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文学功底和文化积淀相对薄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储备,将课文内容与其进行整合,使语文教学更加富有内涵,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审美情趣,在阅读教学开阔视野之中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让这些文化的积淀能够帮助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人格的健全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将有利于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二、探究课堂策略
(一)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文化自信根基,挖掘并归纳整理教材中具有系统性、层次感的校本课程,探索适合培育文化自信的教学课题。
1.归纳梳理高中古诗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1)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其民本思想影响深远,高中教材中有《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惠王》《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过秦论》《阿房宫赋》等篇章,均表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群为轻”的民本思想。
(2)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能得以延续下来,与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及广大民众秉承忠贞不渝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甚至是一个重要因素。纵观高中古诗文中《苏武传》《离骚》《无衣》《采薇》《烛之武退秦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章无不充满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3)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当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纠结于人生和仕途的愿景与现实矛盾时,往往会寄情于江河湖海,聊以慰藉,在畅叙幽情中便产生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情趣,并形成独特的审美与文化。如《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滕王阁序》《念奴娇·赤壁怀古》《兰亭集序》《逍遥游》《春江花月夜》《明月几时有》等篇章。
(4)舍身为国的担当精神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是崇尚责任与担当,这种敢于任事担当的精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也多有体现,如《离骚》《苏武传》《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出坚忍不拔、威武不屈、舍身为国的担当精神。
(5)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有一股精神力量,激发着读书人在青灯黄卷中奋发有为,那就是治学严谨的精神,高中古诗文中的《游褒禅山记》《张衡传》《石钟山记》《劝学》《师说》等篇章,这种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让读书人树立起坚定的意志力。
(6)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这是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教材中《苏武传》《短歌行》《滕王阁序》《定风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篇章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有力见证。
(7)恬然旷达的处世哲学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中国古代众多有识之士既有艰苦入世的心灵历程和清苦出世的豁达情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高中语文课文中.《赤壁赋》《定风波》《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归去来兮辞》等千古绝唱,显现出在他们身上的文化灵魂和人格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当然,高中古诗文中不仅局限于蕴含以上几种典型的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值得我们关注,如《师说》中体现的尊师重教精神,《陈情表》中体现的忠孝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体现的包容精神,《北风·氓》《孔雀东南飞》体现的追求平等和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的精神等等。
(二)以革命文化为动力,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支撑。
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受到优秀革命人伟大人格的感染,进而形成独立坚强的品质与精神。
(三)构建资源库,梳理探究提振文化自信。
1.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构建了“古典文学教学资源库”。比如【追本溯源,分析并揭示汉字构造】【构建高中必修和选修古典文学的知识体系】【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文言句读】【文言文翻译】【古代文学常识】【古代文体常识诗词曲赋、散文的文体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对联常识】【古典诗词曲赋文体常识】等知识体系。
2.充分挖掘并延伸拓展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梳理探究”内容,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必修一中设置的“优美的汉字”,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对每一种字形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音韵之美和意蕴之美,正是这种美诠释着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增强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及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在必修二梳理探究之姓氏源流的学习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姓氏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学生通过寻找与自己姓氏相同名人的故事,来讲出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以此来增强自豪感和认同感;必修三中梳理探究还有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让学生领略到中国称谓语的丰富多样,学会根据交往的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通过交际语言的学习,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让学生找到文化的归属感和文化的自豪感。正是这样的文化寻根,这样的激励与感召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无比强大的自信心,在梳理探究的活动中提振文化自信也就成为语文教学中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
(四)作文素材植入文化自信。
让学生多积累有关文化自信的素材增强文化自信心。充分提取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储备,通过典型的事例和有代表性的言论引领学生让文化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去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的讲话内容,去积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这些栏目传递文化自信的重要信息。学生热情高涨地去搜集了很多素材,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五)实践活动培养文化自信。
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树立起文化自信。比如为学生开设传统经典知识学习讨论课程,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与同学分享;在平时的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历史故事比赛、古诗词默写大赛、读书笔记展示大赛等。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中,不仅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对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