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泸县石半丁名师工作室(泸县九中郭仕祥)
对传统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除了大体的方向总体趋于一致外,其实在外延上学术界还是见仁见智的,各位都是内行,我就不再赘述。当然,继承还是应该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有批判的继承。我只想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以其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我还要强调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传统文化以不可替代的文化元素更能体现“特色”二字,使其以别于世界其他地域和国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民族以及制度的优势,得以更好地创造为我国全体人民生活和发展的福祉。另外,各个民族与地域的人民的文化传承,是深深植根于民族的灵魂之中的,这是人类文化多元化的最根本的基因,是别的民族可以借鉴而不可复制的,我们可以照搬科学,但就是不能照搬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理由,在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中毫不怀疑地把传统文化这一内容纳入其中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显得十分重要起来,因而我们提出了“渗透”这一有一定力度的观念,即是在教学中渐次将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想分阶段有步骤地传给学生。每一次量不能太大,但又不可一日中断,渐染浸润,渐次深入,养成习惯,直至能自觉接受,涵泳其间或以为乐事,这才是真正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就我们语文老师来说,它更多地依托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现就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和各位交流一些具体的办法,也许这些方法我们每个在座朋友也在用,但不妨把它系统一下,分几块来具体说明。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阵地,时间最充分。课堂上最能体现出传统文化教育的是文言文和古诗文阅读教学。就以一篇文言课文来说,首先我们是对语言这一工具进行认识和区分,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在现代白话和古代文言之间来回切换,当我们发现现代白话中很多语言的遣词如此的精炼又如此的富于弹性延伸的时候,而又恰好发现这些语言往往在古文中找到了出处和依据的时候,就不得不佩服古人伟大的语言创造能力。“翻译”一词往往适用于不同的语种之间的交流,而同一语种内部的交流用上这一词语恐怕也只有汉语了;不过我们是在翻译古文,其实‘文言’本身的是诉诸于文的,古人在日常中的用语并不是这样。这就说明古人力求文章的典雅和凝练,因为文章总是给有文化的人看的,“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嘛。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是有难度的,应该承认我们老师阅读非课本上的文言文一样有难度,这就让我们感觉到古人文章的深奥难解,倒好像古人比我们更聪明似的。是的,我如是说,但我限制了一下范围,是写这些文章的古人比我们聪明。我们学习文言文,正是跟古人中的聪明人打交道。我们也必然会发现,这些人都是在政治上或文学上或史学上的巨大成就者。我们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这里不是贬义,而是方法。必须建立起文言在学生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无限的敬意,带着一种敬意和渴望来学习文言,可能就没有那么枯燥和畏难了。确实是,古文是打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窗口。举例来说,《师说》可以把尊师重教的观念深植于学生心灵;《苏武传》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陈情表》可以培养孝道;《岳阳楼记》可以培养责任感,忧之在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培养国家责任和合作精神还有宽阔襟怀;《兰亭序》和《逍遥游》可以培养点深刻的人生哲思。等等,不再一一赘述。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古诗词,《诗经》和《离骚》,唐诗、宋词、元曲,本就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还能从中学到语言的美和音律的美,而且还能从中悟出审美的情趣,照样还能从诗歌的内容中体味各种思想精神。这里就不再举例,大家自然明白。
还要提醒的一点是,不管是古诗词还是文言文的教学,千万不可忽略文后的非语词性注解,因为这些注解里往往有历史背景、有典故、有作者介绍、有文化常识;虽然文言字词句的的教学也是传统文化,也重要,但并不能冲淡其他注解的文化价值,而且,这恰恰是通往更广阔的传统文化领域的捷径。从应对高考的角度来看,语文老师最大的背锅,就是被学生戏称为‘吹牛’,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总认为老师没干正事。我是这样告诉学生的:语文就是教你的语和文,难道只学文就不学语了吗?能吹牛会吹牛,就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本事(好像除了这条我还真没有别的什么本事)。一个语文老师不会吹牛还算是语文老师吗?语文老师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学生从这里学会了说话,从课本的范文里学会写文章。会说话会写文章,语文就学好了,这该是多么好的事啊。更何况我们学生在前三皇后五帝的吹牛过程中吸取了多少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当其他文化课让学生苦恼而紧张的时候,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大海里悠游散步又是多么的轻松惬意,把语文课当做是学生紧张学习生活中的一种放松课,学生应该乐意接受才对。
谈一点大家都在做的事。就是语文的早晚自习,一般来说,早上都是朗读,晚上都是做练习。早读最好的就是名篇朗读,最好是高声地带有感情地朗读,字正腔圆。古人重朗读,大概也是因为古诗文常常有着很强的音韵效果,有着来自听觉的美的感受,在达到熟读背诵的情况下,对诗文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把握就会开始入门。同时,读得好也是一种自我的美的享受,把自己变成朗读者,好像面对的是千万的听众,以自己的年轻的美的声音感染着听众,给人以美的享受,何尝又不是一种成就呢?语文的晚自习比较少,如有,也一定不要轻易放过,不要让别的学科的作业占领了我们的阵地,正好把早上背得的古诗文都默写下来,再对着书看默写得是否正确。朗读、默写,追求准确的记忆,潜移默化古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并且享受这份工作所带来的成就,自信感和成就感就会随之而来。
至于课外,我们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如诗词写作大赛,朗读比赛,书写大赛,演讲比赛,文学常识大赛等,都是传统文化自动融入的活动。如书写大赛(我们不提书法,大家懂的,实在有距离),汉字的创造和书写,和世界上其他语种的书写区别真的太大,这就是我们文化中独特的传统。古人云:写字要正,读书要明。这也和做人一样,堂堂正正,明明白白,这就是咱中国人思想精神棱角分明(外国人面部特征棱角分明,但思想领域却圆滑得很)。另外,还有考试,我们发现,真正一套含金量高的试卷其实从头到尾是贯穿这一条明显的思路的,高考题中近些年来去科技说明文的倾向也就看出是向社科类文靠近,而且是向中华传统文化靠近,越靠越近。在这里我就不再分析高考试卷了,大家可以去揣摩。我有个想法,就是平时考试出题时,最好一个老师出一套,不要拼凑,你可以看出这个出题老师的文化方向(有的偏爱先秦诸子,有的偏爱唐诗宋词,有的偏爱史书正义),总之,有十个老师,就可开个武林大会,学生通过考试就获得了众家之长了。对于我们有些学生来说,语文功底差,语言感觉迟钝,培养不起兴趣,主要就是觉得学习语文抓不住要点,落不到实处,大量记忆太累,做阅读题又玄妙高深,手机落在火锅头,不敢下手。这回我们就让他们做些看得见的:背诵默写古诗文,朗诵古诗文,把字写漂亮,在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上下些功夫,小有成就之后,工到就自然成了。
从功利一点的角度讲,教哪科的人都希望自己这科考得好,我们正好借用传统文化这个平台,利用好这一契机,既顺应时代,传承文明,又提高我们的教学成绩,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不管在工作中还是人际交往中,用得最多且真有作用的还是语文。既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不能丢,语文教学的传承功能就不可缺失。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