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涉及的考点比较多,如诗歌作品的情感、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等,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往往畏惧做这类题,总之是老师教起痛苦,学生学起难受。其实这种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诗歌文本的意思,读不懂意思就根本无法进行鉴赏层级的活动。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得出这样的一条结论:要理解诗的意思,就必须从其语言入手,只有理解了“诗家语”才能明白诗词意,进而才能完成诗歌鉴赏的任务。
“诗家语”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即诗性语言,是诗人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感的诗语。诗的语言是一种具有独特美感魅力的文学语言,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在表达的形式上有其独特的诗性和音乐性,其独特性是缘于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我们只要掌握诗歌语言变形的规律,就能读懂诗家语,进而明白诗意。
一、改变词性。词性在特殊语境中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很注重炼字,炼意,因此会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学生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在理解上可能会流于表面,甚至出现错误的理解。古代诗人常活用的词性有四种情况:(一)形容词的使动;(二)名词活用为动词;(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四)动词使动。
以唐朝诗人王维的两首诗为例进行说明。王维的《鸟鸣涧》有一句“月出惊山鸟”, 这里的“惊”, 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惊飞”之意, 月出彰显出一种静态之美,而惊飞则体现出一种动态之美,就有了动静相衬的艺术美感,更凸显山涧的幽静。另一首是王维的《过香积寺》,其中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咽”、“冷”,均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发出幽咽之声”“显得清冷”,山中泉水撞击危石发出幽咽之声,日光照在松林里显得清冷。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标题可知是写山寺,但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山寺,而是从侧面写环境,通过这些侧面的景物来表现山寺的幽胜清高的特点,这也符合王维追求佛学的恬静心境,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握这首诗景、情两个方面的赏析方向。
二、改变词序。 诗歌是有声律,平仄,对仗方面的要求, 因此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就要进行词序的调整, 当然这种调整是一种积极的调整,因为颠倒的词序正好表达诗人的真实的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词序上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语后置,二是宾语前置,三是主宾换位。如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两句正常语序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仰望皓月,很自然会联想到他的妻子也正仰头望月,低头思夫,两句最后的“湿”“寒”二字写出了妻子在月下伫立时间之长,以致于晚上的露水沾湿了头发,清辉使得妻子玉臂生寒,可谓是形象感人,意境凄美!更好地表达出诗人羁旅之愁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果按正常语序的话,呈现出的则是高处不胜寒,弱不禁风的形象。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正常顺序应是“转蓬行远地,攀桂仰高天”,但诗人杜甫把“远”“高”放在句末加以强调,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词序颠倒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大大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省略留白。诗词中的省略是诗人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 艺术讲究留白, 留白的艺术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作家冯骥才曾说过“ 把创作的一半交给读者完成”。诗词鉴赏中, 可以根据诗家语的凝练 以及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 去还原诗歌的场景, 从而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留白的诗词往往只写一面,而留下另外一面让读者去想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一)写情节,留悬念;(二)写物象,留意境;(三)写形态,留神态;(四)写事物,留喻意。填充留白 这也是诗歌鉴赏中的重要的环节,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放手让学生用合理想象去填充, 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快感,增强诗歌鉴赏的自信心。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总共28个字,几乎全篇是名词,没有动词,没有行为,不说一句“悲”,不讲一声“思”,就是大量物象的叠加。在赏析作品时,让学生去串联、补充这些物象之间以及叠加的内容,想象“断肠人”那永恒不变的情怀。相信他们会有自己的体会,而且印象会很深刻的。填充留白内容其实就是让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再创作,是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要想对古代诗歌理解感悟得透彻, 就要尽量准确理解诗歌语言, 这是鉴赏品味诗歌艺术中的第一步。 读懂“诗家语”才能更好的理解诗词意,学生也不会再畏惧诗歌鉴赏题型。
以上仅仅是个人肤浅的体会,不当之处还望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