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
泸县石半丁名师工作室(泸县四中毛贞燕)
引题
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的道德传统、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成的总体,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扬至关重要。而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通过古诗文教学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及文学素养,还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
主体内容
一、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目的——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非常璀璨的明珠,这些非常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承载着诗人的人生理想、生活哲学、家国情怀……古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独具我国民族特色,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背景,语言形式比较简练,而且抒情方式非常含蓄,学习古诗文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古诗文中的人生哲理一定 程度上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观,而且古诗词中诗人的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让其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能够树立屏障抵御诱惑,更坚定的往前走实现自身人生理想。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融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古诗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这些优秀的古诗词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比如古诗词中蕴含着我国非常优秀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风俗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等内容,还有各个阶层人们的人生理想、价值观等,教材中的古诗词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宝贵的资源,对古诗词的教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引导学生树立批判性学习思维,进而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在学习古诗文的同时还要传统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古诗词创作的朝代、称谓变化、官职变化、文化习俗特点以及历法等有关文化知识,还要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社会阶层等,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来充分了解朝代更替以及社会风貌等。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挖掘诗词的内核,要领领会诗歌中所创设的意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比如在语文教材中《归园田居》等山水田园诗词又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亲近,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爱,学习这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进而能够更加亲近自然、敬畏生命; 《游子吟》等诗歌中蕴含着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愛护幼儿等内容,让学生学习和理解这类诗词,会让学生更加尊老爱幼、体谅长辈、感恩父母等;《离骚》等诗词中,表达了诗人仕途非常坎坷,这类诗词会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努力拼搏,不畏艰难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及远大抱负奋斗;《琵琶行》等古诗词中蕴含着深刻的伦理道德、礼教礼法以及爱恨情仇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这类古诗词的优秀内核。
三、探索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在古诗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的为国捐躯精神,让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感受到他人为国家利益敢于奉献的精神。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望岳》中,杜甫所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便未获取功名,但是并未气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乐观与自信,让学生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下能够积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又如在《破阵子》中领悟作者的壮志未酬、为国尽忠的决心,虽白发老矣仍然希望上阵杀敌,深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王维的《杂诗》等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思恋之情。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高适的《别董大》、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蕴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1.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
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使之大放异彩。比如:郦道元《三峡》描绘自然之美,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写情怀之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意境美,《论语》论述哲理美等。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教师可顺便将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比较,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他们明白读书必须勤奋、吃苦,方能成才的道理。再者,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结构、修辞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只有多方面的弘扬才能真正做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否则的话,只能是纸上谈兵。
2.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
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教学中,可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在《陈太丘与友期》中,又从反面教育学生与人交往“应守信重礼”,否则将会被七岁顽童所不齿。像这些简短的故事,语言质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教师不须一言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能够自然感知着是非曲直,接受着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3.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 “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四、在古诗文教学中弘扬节日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对舶来品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大力借助于古诗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写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在中秋佳节来临时的惆怅!又如杜牧的《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写的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每一个民族又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这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极大程度折射出了民族生活的轨迹。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所蕴涵的民俗文化。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给我们展示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民间传说重阳登高可以避灾,佩茱萸可以消灾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寄托。配合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研究,学生对古诗中传统的一些风俗习惯就会有更多的了解。他们会知道重阳节不仅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如今的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还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更有月下吟诗作画的雅兴;还会知道小年除吃元宵外还有元宵灯会;端午节除吃粽子外还有划龙舟;除夕除吃年夜饭还有吃饺子等。通过对古诗层层深入的学习,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的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学会爱国……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起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