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学设计
泸县四中 邓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重点)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2.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划出疑难词句。
3.预习思考题: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什么景物?怎样描绘的?这样写表达好处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在描写秋声之外,还写了些什么?这与写秋声有怎样的联系?
3)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从聆听秋声中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4)文中两次写“童子”、文末写“虫声”有何妙处?
第二课时 研习课文
一、导入新课
有关秋的古诗文(幻灯片)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主旋律。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是霜冷长河,是枯叶飘零众芳摇落的季节,愁是秋天的心,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欧阳修听听他的秋声。
二、走近作者
²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
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²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一段
思考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什么景物?怎样描绘的?这样写表达好处是什么?
² 知识链接: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
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² 讨论明确:秋声。从听觉角度,运用比喻手法,作者借助比喻的手法,
化虚为实,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为我们展示了秋声骤至的画面。
(二)研读第二段
思考2:第二自然段在描写秋声之外,还写了些什么?这与写秋声有怎样的联系?
² 一写秋之状
² 讨论明确:秋色惨淡,烟霏云敛;秋容清明,天高日晶;秋气栗冽,
砭人肌骨;秋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由实入虚,虚实结合,烘托秋声之悲。
² 二写人类活动
² 人类在秋天又会做些什么活动呢?
² 人的活动为什么和大自然的活动如此的高度统一呢?
² 作者列举这些跟秋有关的例子有何作用?
² 讨论明确:这样写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了秋声中永恒
的悲伤,为下文进入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三)研读第三段
思考3: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从聆听秋声中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² 知识链接: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
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刘勰《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² 知人论世——欧阳修
² 宦海沉浮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
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 虽然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而此时朝廷内外日益污浊、黑暗,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于是他辞去了官职,专心致力于《新唐书》的编纂。53岁这年的秋夜,他感慨万千,写下千古名篇《秋声赋》。
² 讨论明确:
²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
声!”
² A. 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
² B.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² C. 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四)研读第四段
思考4:文中两次写“童子”、文末写“虫声”有何妙处?
² 以童子少不更事、不解风情反衬欧阳子历经沧桑、感慨良多;以秋虫
唧唧烘托欧阳子心境悲凉孤寂。
四、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草拂之而色变
A.悚然而听之 B.丰草绿缛而争茂
C.物过盛而当杀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3.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表转折。
2解析:选C。“星星”古义为点点白发,今义为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A项,“惨淡”古今义均为默然无光;B项,“寂寥”古今义均为寂静、空旷;D项,“愤发”古今义均为激昂。
3解析:选D。文中没有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商,伤也”不属双关,这里是由字的声音来进行引申解释。
4(1)那使花草树木摧败零落的本领,不过是秋气所具有的一点点余威罢了。
(2)必然会使那些红润青春的面容变成干枯的木头一般,乌黑的头发化为点点白发。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