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推进高中语文古诗文吟诵教学的几点思考
泸县石半丁凿璞工作室 田秀利
大家好,感谢工作室领衔人石半丁主任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石主任给我的是一个命题作文:《名师工作室推进高中语文古诗文吟诵教学策略研究》,对于高中古诗文的吟诵教学,我只是略知皮毛,或者完全是一个“小白”,根本没有什么“策略”可言,所以把题目中的“策略研究”改成了“几点思考”,分享给大家,浅陋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
一、 吟诵背景:诗乐一体
吟诵是传统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因为听起来似唱非唱,被称为“吟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的产生,就开始于先民们的吟唱。中国是个诗乐一体的国度。《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重视将吟诵《诗经》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平时花很多的时间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到了唐代,格律严整、音调铿锵的近体诗产生了,整个诗歌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诗歌吟诵也随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成了诗歌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到“五四”之前,无论是开蒙诗文,还是诗文交流都从吟诵开始,吟诵是文人的基本功,私塾必修。
二、 吟诵现状:诗乐分离
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始,诗乐分离。再加之西方教育制度进入,私塾不再,吟诵渐衰,而伴随西方文明的朗诵渐盛。如今,吟诵在中国已经明显断代,濒临灭绝。而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在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
如今,一批教授、专家、学者正在全力抢救吟诵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常年传授吟诵。2007年,徐健顺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吟诵诗社——紫竹诗社。2018年,我在老天中学聆听过徐建顺教授的吟诵讲座,很受触动。
在最近开展的一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很多的地方引进了吟诵的形式。这些都说明吟诵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的,但是还没普及,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三、吟诵对古诗文教学借鉴意义
我们中国古人学习语文(文言以及诗词),要掌握它的“语法”,就是是输入大量的语言材料,然后再大量地输出,即进行语文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培养语感,逐渐扩大词汇量,掌握语言的组织规律。
吟诵便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输入+输出”的方式,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文教学方法。当下的语文教学,使用最多的诵读方式是普通话朗诵,这与传统吟诵相比,我觉得后者更声情并茂,更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能更细致深入地体察作品,更生动夸张地表达情绪。鲁迅对幼时读书时那位先生读书的投入、陶醉的情景历历在目,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表明这种吟诵的方式确实很具有感染力。
前几天我刚刚上了《祭十二郎文》,课堂上就播放了此文的传统吟诵调,我给大家看一段当时的视频。(播放一小段),学生一开始是不习惯的,他们有的甚至微微发笑,但越往后教室越肃穆,安静无比,就是这种腔调不知不觉的感染了他们,吟诵能够感染人、熏陶人。因此,我认为现代人学习古诗文,吟诵应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文,更好地培养文言语感。它对现今的古诗文教学仍然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学习,并运用到语文课堂上。把传统中好的东西能够传承下去,也是我们的责任。
1.吟诵的音乐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学生学习古诗文,最终要会背、会写,重复是记忆的不二法门,也就是“熟读成诵”。但同样是“读”,吟诵比朗诵更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原因很简单,吟诵更有音乐性,带有更强的节奏和韵律,也就更有助于记忆。一般人都有这种经验,唱的比念的更容易记住,有韵的比无韵的更容易记住。普通话朗诵通常没有韵律,也没有明显的节奏变化,也就不具有“音乐性”。我们好多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唱”过诗,就是把古诗词“填”到流行音乐里去;;或者在课堂上播放以古诗文为歌词的流行歌曲,比如《定风波》《将进酒》《琵琶行》、《少年中国说》《虞美人》等等。唱会了之后,估计学生们到老也不会忘记。而吟诵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有音乐性,借鉴吟诵的声调对朗诵进行适当改造,无疑将更适合学生学习、记忆古诗文。
2.吟诵带有情感性,可以帮学生深化理解。
吟诵的一大优势是可以通过夸张、丰富的语音手段将作品的情绪表现出来,这是有些朗诵不能及的,故人的很多好文章,都是声情并茂,比如李白的“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再如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细细品读,这些语句在语调、音长上都经过了精心锤炼,能够十分贴切地表情达意,使人一读就能从声音中感受到作品的情感。这些声音及情绪的变化,用吟诵的方式加以表现,会比普通话朗诵更为贴切,也就是说,吟诵更具有“情感性”。能加深了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认识,比教师的讲解会更生动而直观。(举2017级《涉江采芙蓉》教学例)语文教学如能加以借鉴,提高诗文诵读的要求,无疑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和掌握。
3.吟诵有表演性,具有美育价值。
先看一段视频:2018年老天中学学习时录下的视频一小段
可能在很多学生眼里,古诗文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实际上,选入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本身就是第一流的艺术品。语文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汉语的美,只把古诗文进行机械、枯燥的肢解,那必然是失败的。表演性这个东西可能对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好像是没什么意义的。但其中的美育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文学是美的,我们的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才知道什么东西不美,学生也就具备了文学审美的能力,也就更会读、更会写了。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是大有帮助的。
总之,将吟诵融入古诗文教学,既丰富古诗文课堂的教学形式,又更能还原古诗文创作的原貌,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便于记诵和创作。即便从功利的角度讲,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对提高考试成绩当然也是有益的。
四、推广古诗吟诵教学的建议
1. 语文教师大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实践
我觉得吟诵很适合用在预习、讨论之后深入玩味的阶段,我们可以大胆进行一些尝试。当然现在的语文课堂,可能不具备传授传统吟诵的条件,因为我们绝大部分老师都没有学过吟诵,也没有系统学习或接受培训的机会,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网络平台,学习了解一些相关的吟诵知识。选择一些适合吟诵的古诗文,在常规的普通话朗读教学中加入吟诵的元素。也许,我们会在课堂上收获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可以在网上先找到的资料,或者跟着学。有音乐细胞的老师,要不了几遍就学会了,就可以一句一句教学生吟诵;如果实在没有音乐细胞,就找学生当中有音乐细胞的来作为吟诵示范对象,也可以让他们当小老师,当最后全班同学都能吟起来了,课堂氛围感很强,我个人觉得简直是一种享受。(放视频资料《短歌行》)也就是说,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没必要一直苦哈哈地拿着哪些诗文分析来分析去,整得除了考试分数,没有其他乐趣了。像这样,我个人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很快乐,而且效果不一定有好差。
2.成立学生吟诵社,定期开展活动,形成学生主导的互动式传播格局。
这一点需要首先培养经典吟诵的指导老师,这当然需要我们语文组或者我们的名师工作室要多给学校争取,有这样的机会,就要派我们的老师去学习。纯粹靠网上找资料来学习,估计意义也不大。
我们成立了这样的学生社团之后,结合学校各种活动,定期开展一些丰富的形式多样的一些活动,依托课内古诗文教学,利用我们现代的电、声、光、行的手段,把“读”“诵”“吟”“舞”等结合起来,让吟诵这一传统由课内走向课外,从大的来说,也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从学生个体的发展来说,也具有巨大的作用。因为吟诵需要发声,而且在众人面前发出声音,就会让每个参与者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声音的能力,更是一种包含自信心、表现欲,以及对作品深入理解的能力。社团如果搞得好,那一定能形成学生主导的互动式传播格局,我们的校园也定会呈现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3.教研组可以编写经典诵读专题校本
我们语文教研组,可以以立足实际,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原则,编写经典诵读的专题校本。既不太简单,也不太繁琐,太简单就失去了意义,等于在浪费时间,太繁了则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们编写者主要在这个“度”上多思考,我们可以在我们必修选修教材上选材,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合适的古诗文,同时群策群力,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外延,高效补充,既服务课内,又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补充性、灵活多样性。既能让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又能丰富熏陶学生的精神内在。以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古诗文鉴赏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当然,这一点必须要教研组形成共识,也必须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才行。
以上,是我个人一些浅陋的思考,吟诵教学的推广,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交流,谢谢大家。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