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题《琵琶行》,轻嗅唐传统
——结合课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性学习
泸县石半丁名师工作室 泸县五中田小华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益于人生,裨补于当今社会。习大大把各类至理名言引用进重要讲话,历年高考也是必考各种文言文段和文化常识。微雨可润物,清风亦扬波,作为语文老师,应当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致力于凝聚民族灵魂,致力于培养文化自信。
然而,学生对零碎的、远离生活的传统文化知识少有学习兴趣,更难以有效记住,更别说培养文化自信心了;同时,学校划给语文学科的教学课程和学习时间又都极其有限。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有用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呢?
草生墙脚,溪行石缝。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学校的研习课和读书时间,根据合适的课文,提供资料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形成书面成果,这样,既能挑起兴趣,又能契合考试,还能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
下面就以《琵琶行》做研究性学习设计,利用研习课开展,权当笔者的美芹之献。
《琵琶行》研究性学习资料
一、“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司马青衫”源于《琵琶行》,后来成为一个固定词语。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此词语的意思是形容极度悲伤。
那么,江州司马官阶几品?那件青衫是白居易的官袍吗?唐代官阶分九级,那么官服分几色?
(一)结合课文跑题
1. 积累文化常识:紫绯绿黑,官阶递降。
魏文帝曹丕的九品中正制,不但在官位等级上是个大贡献,同时提出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正式确立了以颜色区分官服等级的制度。
唐代官服系统,就整体而言,三品以上官员穿着紫袍官服,配金玉带;四品官员着深绯色官服,配金带;五品官员着浅绯色官服,配金带;六品官穿深绿色,配银带;七品官穿浅绿色,配银带;八品官穿深青色,配鲽石带;九品官穿浅青色,配鲽石带。
规律是:紫绯绿黑,官阶递降;在同一色系里都是深色高官阶,浅色低官阶。
宋代梅尧臣《十一日垂拱殿起居闻南捷》诗:“腰佩金鱼服金带,榻前拜跪称圣皇。”
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清代官服以深蓝色为主颜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
从官制历史看,“司马”最初是非常重要、地位极高的职务,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执掌全国武装军事力量,从汉朝时也叫“大司马”,到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人们还常用“司马”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但在唐朝地方官制上,州一级也有“司马”一职。唐朝的州最高长官是刺史,刺史之下有“别驾、长史、司马”等官职。但唐朝的州有不同规格,根据户口多寡,分上州、中州、下州,可以理解为副省级市、正厅级市、正县级市。与之相对应,“州司马”也有不同品级,上州司马是从五品下、中州司马是正六品下、下州司马是从六品上,分别相当于正厅级、副厅级、副处级。
白居易的《琵琶行》全篇充满落魄之意,自称“天涯沦落人”,他的官职其实是个无实权的闲职,但品级仍在从六品上,所以官袍不应该是黑色。由此估计,那一晚的司马青衫是他随心情而穿的常服。
2. 趣味填空。
①冷幽默。
宋朝时,福建人韩南通过乡试后几十年未取功名,比范进还不如,直到70多岁参加科考,依然一无所获。皇帝看他年事已高,开恩赏赐了一个职位,一下惊动了四乡,十里八乡的媒婆以为韩南是年轻人,蜂拥而至给他说媒。韩南无奈,只得在门上题诗一首,说:“读尽诗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吾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请问:皇帝赏赐韩南的官位最多是 品。
②白居易宦海后续:
公元821年,白居易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 色朝服;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 色朝服。
(答案:九品 绯色 紫色)
(二)跑题课外,八卦练习:
古人对服装及颜色的阶级控制与推崇
1. 秦汉时统治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的控制。
“天下太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汉书食货志第四下》:
你能否翻译出这个有一定难度的划线句子?
(天下平定后,高祖便下命令,商人不许穿丝绸,不许乘车行路,加重征收他们的租税,使他们经济遭困境,人格受侮辱。)
2. 对红色的推崇——红绫饼
现今有人说,今天月饼的老祖宗是“红绫饼”。(于庚哲教授说这是误会。)
“红绫饼”原名“红绫饼餤”, 亦名“红绫餤”,是历朝“进土宴”的首选赐食。进士宴是殿试后朝廷为文武两榜状元和进土举行的宴会,以及皇帝为特擢人才而举行的宴会。元人马祖常在《贡院次曹子真尚书韵》里写道:“红绫饼能出宫闱,赐宴恩荣玉殿西。”
那么,“红绫饼餤”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呢?据《陕西烹饪大典》称,此饼为唐代长安宫廷面点食品,以面粉为主料,配以高档佐料做成饼坯,经烙烤而成,并以红绫包裹上席。
注意,光宗耀祖的“红绫饼餤”是以红绫包裹的。
3.情景式翻译:吃红绫饼的傲娇
“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的作者就是卢延让。出身布衣,无社会背景,连考二十五次进土都落了榜。他总结落榜的经验教训,认为是自己一则名声不够响亮, 二则没钱搞运作。于是就写了一些跟猫儿狗儿有关的新写实诗歌四处做宣传,如“狐冲宫道过,狗触店门开”“饿猫临鼠穴, 馋犬舐鱼帖”“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等等。 结果这些诗句大受赞赏,卢延让因此成了文化圈名人,进士的门槛也一步跨过去了。 他深有感触地说:“我老卢平生投谒各位公卿,没想到竟得益于猫儿狗子也。”
看看你能否翻译出老卢故事中有一定难度的划线句子。
唐御膳以红绫饼餤为重。昭宗光化中,放进土榜,得裴格等二十八人,以为得人。会燕曲江,乃令太官特作二十八饼餤赐之。卢延让在其间。后入蜀为学士。既老,颇为蜀人所易。延让诗素平易近俳(pái,诙谐,玩笑,幽默),乃作诗云:“莫欺零落残牙齿,曾吃红绫饼餤来。”
—— 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
请翻译划线句子:
(卢延让已经年老,很是被四川人轻视。)
4. 跑题课外,知识补充:
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服饰,所用的车马、家中的门扉也多涂成红色、紫色。唐朝有一篇神童的《劝学》诗,说:“少小勤努力,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杜甫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作。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因为,在传统文化里,黄色、红色就是尊贵、吉祥的象征,中国民间喜欢红色,如婚礼、新年、开业等,均以红色作为主色调,也是这一原因。
隋唐时期以至其后的年代,六七品官员穿绿色服饰,八九品官员则穿青色服饰。到了元明时期,青色也慢慢成为某些低下职业的专有色。元明时期规定,凡乐工、优伶甚至卖淫者,均要身着青绿色衣饰,或以青色头巾为标志,乃至于后世一般把妓院称为“青楼”,把妓女称为“青楼女子”。我们现在习惯于把女人偷情说是给丈夫带“绿帽子”,这一说法也是从这种文化背景发展来的。绿色在中国人的眼里,地位总是高不上去,股市全线下跌,就称为“全线飘绿”;某人紧张、恐惧过度说是“脸都绿了”。
同样地位不高的还有白色,唐朝时为一般百姓和无功名者的服饰颜色,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就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语。至元明时期,白色慢慢就成为丧事的专用色。
5. 由色彩引发的文化常识小小练:
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由于社会阶段、文化典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比如:
A. 黎首、黎庶、黎元、氓隶 B. 庶民、庶人 C.野人、丁口、编伍
D. 白丁、白屋、白衣、布衣、黔首 E. 赤子、匹夫、生民、生灵、苍生
这些称谓带有部分规律:①因其被虏获而称为 ,②因其众多而称其为 ,③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 ,④因其劳役而称其为 ,等。
(①因其被虏获而称为“黎”“隶”,②因其众多而称其为“庶”,③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黔”“褐”,④因其劳役而称其为“野”“丁”)
二、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跑题出课外,八卦大唐才和艺。
入朝为官,参与国政,改革诗坛,作品广传,才子白居易出身于科举,那么,进士有多难考?
一个被贬官,一个独守妇,夜幕沉沉,男女有别,白居易怎敢寻声约见?琵琶女应邀是否惊世骇俗?
1.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隋朝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当时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常科的科目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是主要科目。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明经重帖经、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科举考试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如果能考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就是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凡通过殿试的,称为进士。
2. 才华被尊重。
助力于苏州水陆交通,一生“兼济天下”的白居易,被皇帝悼念。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
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3. 唐风尚自信开阔,女性地位相对高,女子刚性而卓越者颇多。
唐风尚自信开阔,女性地位相对高,我们以一幅画来直观感受。
《虢国夫人游春图》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唐代贵妇人营养好,又有着鲜卑等血统,相对于纯粹的汉人,就显得丰满。唐女性能够横跨在马上,表明内外界限不森严。在唐代,女性可以走出去,去游春,去接触风景,去接触世俗生活。唐朝女性还能女扮男装,从很多画和壁画中,看到很多唐朝女性以男装或者中性服装示人,这说明性别界限也不森严。
女子刚性而卓越者颇多。比如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著有《女则》三十卷;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最牛的女二代太平公主,“宰相多出门庭,六军供其指挥”;有“巾帼宰相”之名的上官婉儿,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四大女诗人(鱼玄机、李冶、薛涛、刘采春)为代表的唐诗女性作者有150多位;第一舞人公孙大娘长相漂亮,身材姣好,创造了多种《剑器》舞,引得张旭、颜真卿观舞后回家狂写草书,成为草书大家,画圣吴道子以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李白诗如泉涌,杜甫写就《剑器行》。
所以,在这个开放、重才、才女辈出的时代,纵然一个是被贬官,一个是独守妇,于夜幕沉沉里,寻声邀约演奏琵琶,也未必是惊世骇俗。
(二) 课外八卦练习:公主真帅
娘子关名人平阳昭公主,中国封建史上唯一由军队为之举殡的女子。
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了。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谥号为 “昭”,谓“明德有功”。
你能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吗?
乃申法誓众, 禁剽夺,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
......
武德六年薨,葬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路、麾幢、虎贲、甲卒、班 剑。太常议:“妇人葬,古无鼓吹。”帝不从,曰:“鼓吹,军乐也。往者主身执金鼓,参佐命,于古有邪?宜用之。”
——《新唐书》
1. 乃申法誓众, 禁剽夺,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
翻译:
(于是反复陈述法令,告戒众人,禁止抢劫,掠夺百姓,远近的人都来归附,统率七万士兵,威风震慑关中。)
2. “鼓吹,军乐也。往者主身执金鼓,参佐命,于古有邪?宜用之。”
翻译:
(鼓吹就是军乐,以前平阳公主擂鼓鸣金亲临战场,参谋军务,自古以来有过这样的女子吗?就应该以军礼来安葬公主。
总结:
熟悉和研究高考试题中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方向与能力要求,结合课本,见机行事,挑起兴趣,适当补充,可使得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学习有趣有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