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现今的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情感培养和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应加强对古诗词的学习。
古诗词在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占比是非常大的。必修2从诗歌的起源《诗经》《离骚》讲起,再到魏晋诗歌,有7首;必修3收录了不同风格诗人的7首唐诗;必修4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8首宋词;而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更从不同的角度编排了30首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先辈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给历代读者以美的感受、情的共鸣与理的收获,因而把古诗词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具有天然的优势。
梳理古诗词教学的路径与策略,对核心素养在整个语言课程中的落实具有启发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课堂内外花了很多时间,古诗词鉴赏板块得分却很低,古典诗歌教学面临着“低效率”的困境。那么,如何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呢?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意象分析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对意象的体会也是古诗词学习的灵魂,抓准了古诗词意象也就明确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诗词中蕴含的哲理,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古诗词的文学意境。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意象是教学的重点与关键,要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分析与理解古诗词意象的能力。
二、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策略
(一)理解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想象意象群所组成的画面
意象是诗歌重要的审美元素,品赏诗歌的重点在于理解诗歌景、境、情之间的关系,景是境的一种形态,境是情的外在表现形式。画面感是诗人追求的境界之一。在诗歌教学中,要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发掘出意象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意象群所组成的画面。
例如杜甫的《登高》,诗人以登高所见所闻作为写作对象,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空旷寂寥的景象。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首联和颔联选择了八种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初看这组意象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凄清空旷的画面感,但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组意象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它们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又有何关系?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挖掘诗歌情感是有帮助的。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以后,他们会透过表面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主旨,也可以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这一组意象也是极具审美价值的,赏析意象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的培养。
(二)探究意象之间独特的连接方式,体味诗歌意境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是有内在联系的,诗人通过自己的匠心独运,将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意象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定的意象关系场,营造出别样的意境。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间的连接方式,然后更好地去领略画面的意境。探究诗歌意象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有三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串联意象,意境更生动。
意象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诗人往往会通过一些动词、形容词连接意象,使意境画面更生动形象。
如柳永《望海潮》“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诗人选择了“云树”“堤沙”“浪涛”“天堑(钱塘江)”四个意象,如何将四个意象有机串联,作者用了动词“绕”“卷”,形容词“怒”“无涯”。这样,画面感极强的钱塘江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钱塘江岸,长堤迤逦曲折,行行树木,茂密如云,郁郁苍苍,环绕着钱塘江沙堤;钱塘江内,江水的澎湃浩荡,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这三句正照应了词的开头“东南形胜”,书写了杭州的美丽。
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串联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学生才能将看似零散无章的意象串联起来,进而感受到诗歌意境的画面特点,体会把握诗人表达的情感。
2、词类活用,使意象更生动、意境更有韵味。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古诗词创作中,诗人们也会改变诗句某些词语的词性,使意象更新奇、更生动。
在进行陆游《书愤》的教学时,“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诗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两句诗由六个意象组成了两幅画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均为名词,如果只是理解为名词意象的叠加,学生很难想象战争场面的豪气壮阔。教师此时就要引导学生,在意象前面添加动词,或者将意象名词当作活用的动词。这样画面感就很强了:“英勇的宋军乘着楼船,冒着夜雪,在瓜洲渡击退金兵,南宋的勇士骑着配有铁甲的战马,迎着强劲的秋风,一举收复了大散关。”两幅奋勇杀敌、盛大阔壮的战场画卷就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了,进而学生对诗人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就更易体会了。
遇到意象中有词性活用的情况时,教师要多点拨,久而久之,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就会增强,理解诗句就会更深入。
3、语言跳跃,意象之间突破时空限制,意境更丰富。
欲解诗家意,先懂诗家语。诗歌受字数、音韵平仄等限制,语言更精炼、更含蓄,具有跳跃性,古典诗词尤甚。一首意蕴丰富的诗歌,常常呈现出一种语不接而意接的语言特点。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常常用跳跃的方式来连接意象,这就要求读者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这是诗词欣赏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诗词鉴赏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生活的逻辑、诗中的意象去补充、完善诗歌所省略的内容。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这样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英雄”“孙仲谋”两个意象是同指,这一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就是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再看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中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正常语序应该是“秦时汉时明月关”,因为语言跳跃,意象需要重组,采用互文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跳跃式意象组合所形成的意象群,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活跃的思维空间,增加了情感信息的容量,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跳跃式的思维,发挥联想与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象,理解意境,把握情感。
(三)改编重组意象,语句更通俗,情感理解更容易。
意象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创设、改编诗歌意象或者重组意象等方法,让学生 身临其境,真正读懂诗歌,而不是停留在诗歌文字或意象表面。
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很难解读的诗歌,学生读完可能茫茫然不知其所云,老师在指导学生多次诵读体会意境情感后,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尝试让学生结合意象改编诗歌,比如将意象较多的前三联改写成五言诗:“锦瑟五十弦,弦柱思华年。晓梦迷蝴蝶,春心托杜鹃。月明珠有泪,日暖玉生烟。”这样改编重组以后,语意更通俗,理解难度会低一些。
为了加深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重组意象将诗歌改变成七言律诗,如“锦瑟蝴蝶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沧海五十年。月明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思杜鹃。”学生通过自主理解和改编活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深入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当然,改编古诗词并不适合每一首诗歌,教师在运用的时候要把握好改编的度,否则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三、总结
意象是诗词中情感的共鸣之处,诗人写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意象创作的过程,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赋予这些意象,让它们呈现出独特的风采。鉴赏古诗词,对于一个古典文学底蕴有些薄弱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度,因此,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抓住诗人表达情感的最基本元素——意象进行分析。
学生学会了分析意象、理解意象、赏析意象的技巧,才能够更深刻的感知诗词,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哲理,实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鉴赏诗歌意象的关键点,把这一支能够打开诗歌意境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共同体会古诗词的美,提升高中生阅读古典诗歌的素养与能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