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四中2022年秋期高2020级语文周练(三)
命题人:毛希群 做题人:田秀利 审题人:蒋金容 使用时间:9有26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3 题。(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中国食客说起中华美食之道,往往喜欢引用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其实,孔子所言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更侧重于祭祀时饮食的态度而非对味道的追求。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烹饪、碓舂、切肉工艺均相对原始,将“食”做“精”、“脍”做“细”,体现了厨人与食者严肃真诚的态度。孔子的饮食观背后,是其心怀的礼制。《礼记》所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大意即是“礼仪制度和风 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
古代中国对食物的“淡漠”不仅出于食材的积累、交融的缓慢,更在于儒家对口腹之欲的“打压”。一方面,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教诲让士大夫阶层往往远离庖厨而以修齐治平为己任;另一方面自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士大夫阶层仕途通畅,“学而优则仕”也有着丰厚的现实回报。至晚在唐代之前,文人对于饮食之事是少有重视的。
隋唐时期饮食文化尤其是宴席之风虽有较大发展,但在盛世文治武功的影响下,士大夫阶层的追求依然在“提笔安天下、马上定乾坤”之中,“烹羊宰牛”式的盛筵并没有孕育出与之相当的饮食文化。唐代盛极一时的烧尾宴,也只是公卿士大夫的盛宴,远非平民百姓所能享受。
转折来自于两宋:从个体角度来看,两宋文化昌盛导致读书人与日俱增以至于仕途门槛抬高,同时武功疲弱又令多少人壮志难酬;从朝廷角度来看,宋室有鉴于唐朝藩镇割据之痛,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始便鼓励朝臣“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用舍行藏之下,也不由得士大夫们不将视线转向饮食了。
元朝统一后,汉族士人愈加边缘化。明清易代,朝廷中枢又多为满族垄断,“学而优则仕”的路途不再畅通无阻,文人的兴趣自然而然愈加转向声色犬马。如以“小品圣手”名世的张岱,便在《陶庵梦忆》 中洋洋自得地夸口“越中清馋,无过余者”,从北京的苹婆果到台州的江瑶柱,从山西的天花菜到临海的 枕头瓜,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美食竟尝了个遍。又如戏曲大家李渔,一边醉心于梨园之乐,一边也不忘鲜衣美食这一类“家居有事”,并在理论巨著《闲情偶寄》中加入“饮馔”一部,系统阐述其“存原味、 求真趣”的饮食美学思想与“宗自然、尊鲜味”饮食文化观念。
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饮食之人”不再被轻贱,于是一大批美食家在清代前半叶应运而生,在这一 背景下,“食圣”袁枚登场了。
袁枚在《与薛寿鱼书》中公然提出“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而他自己则将饮食之道视为堪与周公孔子之为相媲美的事业,因此可以毫无顾忌地“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
袁枚作诗以“性灵说”为主张,认为诗应直抒心灵,表达真意,这一主张也融合到了饮食中:他认为在烹饪之前要了解食材、尊重物性,注意食材间的搭配和时间把握;他反对铺张浪费,提出“肴佳原不在钱多”,食材之美更在于物尽其用;他将人文主义引入饮食,宣扬“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他强调烹饪理论的重要性,以为中国烹法完全依厨人经验不利于传承,为了给后世食客厨人树立典范,又煞费苦心撰写出了《随园食单》——这部南北美食集大成之作,再一次为中华美食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纪元。
《随园食单》之前,中国历代亦不乏饮食著作,但关于制法的记述往往过于简略,如隋代《食经》唐代《烧尾宴食单》之类甚至流于“报菜名”。宋元以降,饮食著作的烹饪方法逐渐明晰,但亦停留在“形而下”的层次。而《随园食单》则完成了饮食文化从经验向理论的最终蜕变。如“须知单”“戒单”中梳理了物性、作料、洗刷、调剂、搭配、火候、器具、上菜等方方面面,“上菜须知”中的“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等,都是对中国千年烹饪经验一次开创性的总结与编排。
在袁枚和他的《随园食单》之后,中国饮食文化从“形而上”的思想层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之后的百余年里,帮口菜渐渐发达,“四大菜系”“八大菜系”逐渐成形。
(摘编自江隐龙《中华尚食之道里,自有一个民族坚韧的初心》)
1.下列对文中“中华饮食文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华饮食文化在明清时代出现了“存原味、求真趣”的饮食美学思想与“宗自然、尊鲜味”的饮食文化观念。
B.中华饮食文化发展中,唐代以前的文人很少重视饮食,跟“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教诲和“学而优则仕” 的现实回报有关。
C.中华饮食文化发展影响因素有很多,与国家的强弱并不一致,而与历代文人士大夫的态度有较大关联。
D.中华饮食文化跟礼仪关系紧密,“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说明饮食活动从一开始就被赋予礼仪要求。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袁枚把人文主义融入饮食,大致表现在这样三方面:尊重物性,要了解食材;不要浪费,要物尽其用;物为人用,要保护生命。
B.两宋时期饮食风气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转折,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从朝廷角度来看,这都是经济比较发达造成的。
C.中国食客喜欢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标榜中华美食之道,这八个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孔子时代把饮食做到“精细”并非易事。
D.袁枚将自己的饮食之道当作与周公孔子的饮食之道相媲美的不朽事业,饮宴饱食归来,都派自己的厨子去对方家学习。
3.概括中华饮食文化得到发展的原因。( 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2 小题,9 分)
(一)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 4-5 题。(共 2 小题,9 分)
贺新郎
刘克庄
实之三和(同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注1付授,也不于曾遇骊山母注2。谈笑起,两河路(指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注3?快投笔,莫题柱注4。
【注1 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注2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注3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瞧阳的名将. 注4 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结句绾合全篇,提出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词人与王实之共勉,句短气促,极富鼓舞力量。
B.全词紧扣“忧边”二字抒情言志,洋溢着济世救国的激情,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
C.上片写到韩世忠出身行伍,虽无名师和仙人来相助,但却能谈笑中指挥大军,终成抗金名将。
D.“北风”是典型的景物描写,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5.词人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对此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6 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 16 分)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的句子:“ ,__________”。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4)《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提出新师道观,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秦国贪婪掠夺又肆意挥霍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7)苏轼《赤壁賦》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8)《离骚》中写诗人追求美德、至死不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8 题。
吃喝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生活在太空,我们还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吗?
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 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首代宇航员的饮食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吃货的生产力 ,很快,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还有咖啡杯和煎锅。如今,宇航员们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各种餐具,与地面用餐相当接近。与此同时,太空食品的种类也丰富起来。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而且宇航员们还在不停地开发新的太空料理:小饼干、寿司、花生酱冰棍,甚至是“昨的咖啡”——采访中一位航天飞机的指挥官曾自豪地展示过一批再生水,而原料是什么,自然 。
然而,制订太空莱谱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只能保持两天鲜度,空间站中新鲜食品 ,绝大多数食品只能脱水或加工成罐头运上太空。目前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踌躇不前 不胜枚举 心照不宣 极其稀缺
B.望而却步 不胜枚举 不言而喻 寥寥无几
C.踌躇不前 不可低估 心照不宣 寥寥无几
D.望而却步 不可低估 不言而喻 极其稀缺
8.文中画横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这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
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B.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
天循环一次的。
C.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
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D.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所以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
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 -10 小题。
一推开窗,呀,漫天皆白,落雪了。难怪黎明窗上亮得早。
今冬多雪,一场接一场,不厌其烦落下来。昨天预报似乎还是小雪,并未引人留意。因为,多少次关于小雪的预报都落空了,有时只星星点点,飘下几粒,算是应付差事,地皮上不白不湿,太阳还淡淡地在天空,透露着一些讥讽似的不屑。这次,小雪居然成了大雪,地上白茫茫的一片,空中仍扯棉絮一般飘落着。
较起雨来,雪更能勾起人的诗情。一种恬适、宁静、纯净、明朗的情感,一瞬间就随那雪浮动起来。站在窗前,望着远远近近的屋脊,白生生覆盖着棉被一样,先前那些黑黑白白、沟沟洼洼的差异,都被一只神奇的手,一夜间抹平了。道边,光秃秃、黑黝黝的杨树也变得年轻丰满了。枝条上厚厚地堆着雪,也很像卷上了一层棉花。那样子,难免让人想到时尚的中年女士,多用了一些填充皱纹的粉底,多涂了一些增白皮肤的霜剂。白了,也嫩了。道路上也白了,是并不很实的白,时时裸露出一些遮掩不住的黑湿。
9.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A.排比、比喻、夸张 B.借代、比喻、排比
C.比喻、叠词、比拟 D.叠词、借代、夸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站在窗前,望着远远近近的屋脊,覆盖着棉被一样,白生生的”,从语意上看二
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 分)
周练(三)参考答案
1.选D 【解析】D.“‘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说明饮食活动从一开始就被赋予礼仪要求”错误, 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礼记》所言……大意即是‘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可知, 礼开始于饮食 活动,而非饮食活动一开始被赋予礼。故选 D。
2.选C 【解析】 A.“大致表现在这样三方面:尊重物性,要了解食材;不要浪费,要物尽其用” 错误,根据原文第八段“袁枚作诗以“性灵说”为主 张……他将人文主义引入饮食,宣扬 ‘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可知,袁枚把人文主义融入饮食,主要表 现在 “物为人用;要保护生命”这一方面,而“尊重物性,要了解食材; 不要浪费,要物尽 其用”这两方面是袁枚将“性灵说”的主张融入 到饮食中的表现。 B.“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 从朝廷角度来看,这都是经济比较发达造成的”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转折来自于两宋:从 个体角度来看, 两宋文化昌盛……同时武功疲弱……;从朝廷角度来看,宋室有鉴于唐朝藩 镇割据之痛……用舍行藏之下,也不由得士大夫们不将视 线转向饮食了”可知,两宋时期饮 食风气发生转折,从个体角度来看的原因是,文化昌盛和武功疲弱;从朝廷角度来看的原因是, 鉴于唐朝藩镇割据之痛,朝廷鼓励朝臣享乐。并无提及“经济比较发 达”的原因。 D.“袁枚将自己的饮食之道当作与周公孔子的饮食之道相媲美的不朽事业”错误,根据原文第七段“他自 己则将饮食之道视为堪与周公孔子之为相媲美的事业”可知,袁枚是将“饮食之道”视为堪比 “周公孔子之为”的事业,而非将“自己的饮食之道”与“周公孔 子的饮食之道”相比。故选 C。
3.①士人:兴趣从仕途转向饮食,促进饮食发展。
②技术:中华饮食历史悠久, 明清时代饮食技术得到大发展。③理论:长期的实践经验发展成系统理论。
4.选D 【解析】“‘北风’是典型的景物描写”错,“闻说北风吹面急”意思是“听说边境上 疾风扑面”,既然说是“闻说(听说)”,即为虚景,是虚写,是借北风吹面,写蒙古兵进逼边境, 来势汹汹, 故并不是典型景物。故选 D。
5.【参考答案】
本词提出任人唯贤的观点。
①设问手法。以“未必”二字起句,说人间自有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举韩世忠的例子作答,提醒注意,引发读者思考。
② 运用典故。借用韩世忠的典故,希望朝廷能够放宽尺度,提拔人才, 让有识之士有用武之地。
③运用了对比、反问。把张巡、许远等人才与“金汤”等自然条件进行对 比,借反问语气强调任人唯贤的重要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④表达方式多样。在写景、抒情手法之外,夹以叙事、说理,于诗中发表议论,直接表达作者任人唯贤的观点。
6.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6)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7.选D 【解析】第一空,望而却步:形容十分害怕困难和危险。踌躇不前:犹豫不决,不敢 前进。语境强调太空餐难吃,应选“望而却步”。第二空,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 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可低估:不能小看。语境强调“吃货的生产力”不可小 看,应选“不可低估”。第三空,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前面有“自然”,强调不 说就明白,应选“不言而喻”。第四空,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极其稀缺: 极其稀少﹐短缺。此处强调空间站中新鲜食品极少,应填“极其稀 缺”。故选 D。
8.选B 【解析】划线句有语病:一是“正因为……使得”搭配不当,可以删掉“正因 为”“使得”, 也可以把“使得”改为“所以”,或者删掉“正因为”,在“使得” 前加“这”,排除 C;二是“然而”使用错误,因为后面的句子是转折句的前半句,故改 为“虽然”,排除 AD。故选 B。
9.选C 【解析】“空中仍扯棉絮一般飘落着”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远远近近”“白生生”“黑黑白白”“沟沟洼洼”“光秃秃、黑黝黝”等使用了叠词的修辞手法;“太阳还淡淡地在天空,透露着一些讥讽似的不屑”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10.【参考答案】①改后的句子语序有了变化,“白生生”后置,句子的强调点就在颜色上了。
②原句的强调点在“覆盖”上,下文的“抹平”恰好与之一脉相承,强调的也是形态,前后形成照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