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教学设计
泸县四中 魏顺俊
教学要点 自主鉴赏《哦,香雪》熟知情节,掌握火车、深山、铅笔盒等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生字词,通过师生互动,掌握作品清新、俊逸、淡雅的语言特点,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速读小说,理清脉络,概述小说情节,赏析谋篇布局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香雪等人物形象,把握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写作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人性美、人情美以及对文明的追求,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人物形象以及人性美、人情美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掌握描写方法和写作技巧,拟写文学短评。
教学方法 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
铁凝,女,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总计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根据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二、文本研讨
学习活动一:整体感知
活动引领:庄子笔下的庖丁初始解牛时,所见者无非牛,三年之后已经目无全牛了。研读小说要像庖丁解牛那样,“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从结构上感知小说的“来龙去脉”。
1.小说在姑娘们出场后写了哪几个主要情节?
姑娘们看火车,议论“北京话”;与旅客做生意,引出香雪渴望铅笔盒的回忆;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
2.在姑娘们出场前,还有4段文字,试用一句话概括这4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火车在台儿沟停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3.找出能体现文章结构层次的过渡句。
①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的平静;②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③“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也有人替香雪分辨;④可是,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4.勾画文章结构示意图
引子(1-4):火车开进山村(前:宁静、质朴纯洁、落后、封闭保守;后:热闹、对外界文明的向往)
开端(5--56):姑娘们欢乐的时刻
发展(57-71):香雪渴望有铅笔盒
高潮(72-78):香雪换回铅笔盒
结尾(79-82):香雪深夜归来
学习活动二:局部探究
活动引领:到景区旅游,不能走马观花,光了解整个景区有哪些景点,知道有哪些景物,而应该下马赏花,对景点作点深入的研究,了解它的人文历史。研读小说也是这样,在了解了小说的整体结构之后,还有深入局部,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识得作者的“良苦用心”和为文之道。
1.火车开进以前,台儿沟是什么样子?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2.你认为在台儿沟火车过去不停靠而今天停靠了,根本原因是什么?而小说是怎样写“停”与“不停”原因的?为什么这样写?
“停”和“不停”是国家的布局,是由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情况决定的。而小说以“也许”作种种猜想,什么说话算数的人和台儿沟沾亲,男乘务员发现台儿沟有一群十七八岁的姑娘,等等。这样的猜想毫无道理,但却是一部分台儿沟人的想法,作者正是以农民的眼光来打量火车在台儿沟停靠一事,足见作家对农民心灵世界的洞悉。这也说明作家不是站在人物的对面,更不是站在高处,以俯视的姿态和心理,去写小说中的人物,而是走进生活之中,走进作品之中,走进人物心灵之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去关切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关心他们的生存和命运。透过这样的描写,似乎可以触摸到作家与大山中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狂跳不已炽热的心。
3.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
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
4.小说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表现香雪和凤娇的不同性格的?
“呦,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凤娇一声尖叫;“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这些直言不讳的话充分表现了凤娇大胆直率、性格泼辣的性格。而香雪只是在凤娇拉她看乘客头上的金圈圈和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时问了一句“怎么我看不见?”再下来就是“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在鲜明的对比中少言寡语、文静腼腆的性格得以凸显。
5.香雪发现皮书包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与凤娇作对比,通过不同的兴趣追求,表露不同的人生目标。凤娇关注的是头饰、手表等,体现的是物质层面的追求;而香雪发现皮书包,表明他在关注物质层面的同时更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她渴求文化。
6.香雪为什么会问“你们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这样的问题?有何作用?
因为台儿沟一天吃两顿饭,她的同学曾经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过,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既暗写了台儿沟的贫穷,又显示了她对文明富裕的向往,同时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7.文章实录了姑娘们关于几个金圈圈的争论,而且“八个”“九个”“不是!” “就是!”独立成段,揣摩这样写的用意。
①突出姑娘们的好奇,表现台儿沟的闭塞;②表现姑娘们争强好胜,以及精神世界的空乏;③突出姑娘们的关注点与香雪的不同,用以反衬香雪。
8.凤娇松开了香雪的手,而后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的手心里,揣摩这两处细节描写的用意。
凤娇松手是因为香雪未能回应凤娇的求援,侧面表现香雪的纯洁;香雪把手送到凤娇的手心里,是向凤娇表达歉意,正面表现香雪的善良。
9.小说的高潮部分是72——78段,用景物来烘托香雪的心理,写出了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怎样的变化?
①“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②“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③“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④“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学习活动三:探究人物形象
香雪是一个善良质朴的,自尊刚强的,坚定执着的迈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姑娘形象。
三、总结延伸
学习活动四:辩论
活动引领:香雪想得到自动铅笔盒是虚荣的表现VS香雪想得到自动铅笔盒不是虚荣的表现
具体组织: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明确主辩手,其余同学为声援团成员,随时援助己方辩手。5分钟准备,15分钟辩论。
教师可掌握以下观点,方便点评。
◎香雪在被同学奚落之后居然觉得父亲特意制作的那个小木盒是那样“笨拙、陈旧”,并为此感到“几分羞涩”,不惜用母亲好不容易积攒的四十个鸡蛋去换自动铅笔盒。拥有了铅笔盒后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这种心态实质就是爱慕虚荣。
◎虽然铅笔盒象征着知识,但是使用小木盒和使用自动铅笔盒却并不会对学习带来差异,甚至可以说,哪怕没有铅笔盒也不会对一个人的学习有影响。
◎自动铅笔盒与父亲做的木质铅笔盒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可以作为学习用品承载象征文明、知识、进步的涵义,所不同的是自动铅笔盒更为时尚、华丽,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此得到公社同学的认可。
◎父亲为女儿特制的小木盒凝聚着亲情和期望,它的价值不是自动的铅笔盒可以比拟的。可香雪本来应该感到自豪才是,可是香雪却觉得羞涩,甚至还有几分可怜,这样会让父亲心寒的。
◎虚荣是物种在处于种群之中所不自觉进行比较的一种行为。就是说你有的我有了,我才觉得不那么没底气,才觉得我是和其他人一样的。换到香雪身上,她今天比了铅笔盒,是因为她处在“学习”这样的攀比环境里,明天她去了500强,她就不会再比铅笔盒了。
◎自尊和虚荣都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都有希望获得别人认同的特点,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为获取这种认同或光荣所凭依的手段条件不同。
◎虚荣者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所凭依的是虚假的条件甚至欺骗的手段,而不是通过提高自身的实力来实现理想。例如把自己的照片放上网就有点虚荣,而通过健身打造一副健康的身材则不属于虚荣。虚荣者看重的是眼前的荣耀,他们没有更长远更高层次的追求。
◎香雪有比铅笔盒更高层次的追求。香雪关注的事物除了皮书包、自动铅笔盒,还有一个一闪而过的东西——“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上大学才是香雪最大的梦想,才是香雪与凤娇等台儿沟姑娘最根本的区别,才是香雪一定要得到自动铅笔盒的原因。
◎香雪在公社中学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为了“不会叫人瞧不起”就必须摆脱贫穷,为了摆脱贫穷就必须上大学,为了上大学她才追求一切与知识有关之物。拥有铅笔盒绝不是香雪人生追求的终点,而是她实现更高人生追求过程中的一小部分。这与卖肾换手机、缩衣节食买LV的当代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可以说香雪的心理并不是一种虚荣。
◎香雪对“北京的大学”的渴望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同为十七八岁的女孩,香雪不在乎挂面,不关注发卡纱巾手表,不迷恋“北京话”,因为她的需求层次已经到了自我实现层,这一遥远的目标让她甘愿忍受生理上、社交上暂时的短缺,一心只追求与最高理想有关的事物。
附:板书设计
单元学习任务
活动目标
1.扩大阅读范围,营造氛围,提高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多读书、读好书、勤交流的好习惯。
2.通过阅读更好地定位青春,以及如何放飞青春,让青春无悔。
活动主题 诵读经典,放飞青春,交流心得。
活动要点
1.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扩大阅读范围,欣赏中外文学中有关青春题材的作品,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励学生追求“别样的青春,别样的人生”的理想与豪情。
2.通过类文的拓展阅读,加深对诗化小说的认识。
活动时间安排 适时穿插于第一单元课文学习之中。
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一:“我的青春经典”好书(作品)推荐会
【活动方案】
活动引领 学生从自己对青春的理解和阅读兴趣出发,向同学推荐青春题材小说两部(篇),为作品撰写推荐语,要求言简意赅,有说服力与感染力,能引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1.青春经典推荐语示例:
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推荐语:
我们每个人无论好坏,都一定有过一个绿蒂,都曾经是一个烦恼的维特。
这部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反抗社会对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
2.优秀推荐语展示:四至六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推荐语。选出两篇优秀推荐语在全班交流,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学习卡,张贴到班级学习专栏里。
青春题材经典推荐篇目:《谁的青春不迷茫》(刘同)、《梦里花落知多少》(郭敬明)、《青春之歌》(杨沫)、《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巴西 柯艾略)、《神秘岛》(法国 儒勒·凡尔纳)、《爱的教育》(意大利 亚米契斯)、《红与黑》(法国 司汤达)、《德伯家的苔丝》(英国 哈代)、《雾都孤儿》(英国 狄更斯)、《简·爱》(英国 夏绿蒂·勃朗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唐·吉诃德》(西班牙 塞万提斯)、《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 塞林格)
3. 教师总结经典推荐语的一般写法:(1)读懂相关经典,把握经典的体裁类型及主题。(2)告诉大家经典的主要内容。(3)介绍这部经典值得推荐的地方,可以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阐述其几个主要方面。一般可从主题理解、语言风格、文章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阐述时可适当引用、概括相关语句,加以具体说明。
活动二:“青春礼赞”诗歌朗诵会
【活动方案】
活动引领 布置学生从中外经典诗歌和同学们自己创作的诗歌习作中挑选适合朗诵的作品,在小组内朗诵展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指正。
1.我选我秀:推一位优秀者参加班级展示,集体帮助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诵。鼓励毛遂自荐。
2.我做主持:班级推荐两名主持人,举办班级“青春礼赞”诗歌朗诵会。
3.好诗我评:组建由五人或七人组成的评委团,到时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
4.推选二至三人作点评嘉宾,对朗诵作品进行点评。
5.教师总结。
活动三:诗化小说初步探究
【活动方案】
活动引领 学生比较阅读《边城》《百合花》中注重景物与风俗描写的内容,体会“《边城》《百合花》都注重景物与风俗描写,善于营造抒情场景而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的创作风格。
1.教师设疑指导:
(1)《边城》《百合花》与我们平常阅读的一般小说在素材选择、情节设置及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提示:注重景物与风俗描写,善于营造场景,淡化情节,淡化冲突,选择运用诗化的语言。)
(2)这种风格有什么不一样的艺术魅力?
讨论分析示例:
《边城》的语言风格有着湘西地域的独特风情神韵。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者沈从文生长于湖南湘西,位于湘、川、黔三省的交界处。这里是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地方,周围的风土人情、湖光山色都已经在他心里深深地扎根,使他在创作时自然流露出特有的“家乡味”的乡土气息,湘西世界里的幽静、恬适、宁远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古朴醇厚的民风,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小说语言表现风格上,他的带有田园牧歌情调式的小说,浸透着浓郁的诗意氛围。在他笔下,艺术描写的重点不是叙事写实而是抒情释怀。原因在于沈从文在都市立足未稳,处处感受到都市对他的精神压迫与摧残,因此要以梦幻湘西世界来对抗现实都市的丑陋,以期取得精神上的慰藉,而且,沈从文在创作中,倾向于“美”,他那种不忍审“丑”的心态促使他本能地选择用梦幻诗化的语言叙述。作者用梦幻般诗化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湘西世界,与喧嚣的都市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为读者诉说了一个梦幻般的心灵家园。
茹志娟的《百合花》避开重大题材,重视对普通人心灵和情感世界的揭示。含蓄地表现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亲切的、日常化的生活片断。小通讯员对陌生女性的拘谨和故作严肃,新媳妇的笑和故作气恼,都颇有分寸地传达出人物间的情感交流,既有“军民鱼水情”的一面,也有青年男女交往中羞涩和欢悦的一面,被称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作者选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切入,一方面,增强作品的亲历性体验和感情色彩,另一方面,既能作为人物身在剧中,通过与小通讯员的直接交往,逐步揭示其性格,体验到自己情感的微妙变化;又能作为叙述人置身局外,展开对新媳妇的表情、动作、语言的观察,从而细致地描画出她的情感起落。情感的体验重于事件的描述。小说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采取了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中心展开情节的结构方法,由此细致地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普通人的英雄形象。同时细节的反复出现、前后呼应,又使文气一贯到底。
《百合花》的语言清淡质朴而富有诗意,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2.拓展阅读孙犁的代表作品:《荷花淀》《芦花荡》。
3.拓展阅读汪曾祺的代表作品:《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黄油烙饼》《葡萄月令》。
附:板书设计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