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学习重点: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
积累文学常识,把握基础知识,知人论世。(自学篇)
1、 自学文学常识,把握基础知识。
(1)作者介绍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作品常识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現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3)、写作背景介绍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2、自学检测:
1.老子,姓李名耳,字 ,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老子传世作品《 》(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学习任务二】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组学、展学)
1、诵读经典,读准句读和字音。(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字音和标点)
学生自读、全班齐读、教师指正、学生展示范读。
2、研习文本。
(1)理解词句,翻译重点句子
1.当其无:车毂中的空处 。
2.埏埴以为器:埏埴指和泥(制作陶器);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把泥作为.
3.企者不立:踮起脚。
4.跨者不行: 走不远,古今异义词 。
5.自见者不明: 形容词作动词,明察 。
6.自是者不彰: 明辨是非。
7.自伐者无功: 夸耀。
8.自矜者不长: 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
9.赘行: 通形,形体 。
10不处: 做 。
11.寿: 长寿 。
12.易泮:通“判”,分离 。
13.累土: 一筐土.累通“蔂”,土筐。 。
14.常于几: 读第一声,接近 。
15.是以圣人欲之不欲: 名词意动,以…为欲 。
16.不贵难得之货: 稀罕 。
17.学不学: 意动,以…为学 。
18.复众人之所过: 补救 。
翻译句子: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张开两臂才能抱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2、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3、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而道长存,这就是长寿 。
【学习任务三】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合作探究思想意蕴。(组学 展学)
(一)整体感知,概括段意
1、辩证分析“ 有 ”与“ 无 ”的关系。
2、阐述有道者不会“ 自见 ”“ 自是 ”“ 自伐 ”“自矜 ”的道理
3、强调人要“ 自知 ”“ 自胜 ”“ 知足 ”“ 强行 ”,加强自我修养。
4、谈 事物发展变化 的辩证法,强调注意萌芽 状态。
(二)探究文本思想意蕴。
1、《老子》第十一章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提示: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富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提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的小范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3、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
提示: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国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オ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
4、《老子》第六十四章阐释了什么道理?是怎样论证的?
提示:
(1)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本章首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況,由此提出做事就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次列举三个事物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事例,由此提出做事就要“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去完成,这样才能“无败事”;最后,老子又重申“自然无为”。
【学习任务四】
拓展探究老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面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提示: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竟争,竟争意自由、愈遍,那事业就有利于社会。”好的竟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党争别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党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竟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料,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大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
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来下进行有序竞争。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课后反思】
本文字面意思好把握,但蕴含哲理难理解。《老子》阅读难度大,语言极简,又缺少语境,因此要在学习文本前对老子其人、其书、其观点有所补充,以期帮助学生加深认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