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现代文+语言运用)
考试时间:90分 总分:150分
命题人:池诚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题3分。
艺术不能对抗瘟疫,但瘟疫总是刺激着艺术,让艺术变得更具对抗性。瘟疫提示了死亡的迫切性和无可逃避,人们不得不在一种终极性语境中考察人的根本问题:生与死、善与恶、短暂和永恒……瘟疫的流行和大面积的死亡,改造了艺术想象,也改造了关于疾病言说的基本方式。
隐喻是古代关于疾病言说的修辞手段。现代医学诞生前,人们多通过症状的隐喻法则实现对疾病的认知。
这种隐喻关系最早由麻风病建立。因其皮损,“不洁” 成了疾病修辞的基本语法。 而 “不洁的皮肤”意象的强大隐喻功能指向身体表面的同时,还暗示了内心和灵魂的“不洁”。这种症候学式的隐喻,也是古典艺术的修辞方式。关于瘟疫和死亡,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逐渐形成了一套隐喻系统。如骷髅骨暗示着身体的脆弱和败坏,指向死亡。而黑死病的晦暗色调,苦痛而神秘的死亡,因罪孽而滋生的恐惧,加剧了信徒脱离尘世的欲望。哥特式教堂瘦削、峭拔,浓重的禁欲主义色彩,神秘的空间形式,呼应着人们对现实病痛的恐惧和对来世的渴望。基督受难的形象,则成为救世主为苦痛生灵代言的象征,成为绝望中人类的安慰。
艺术回顾性地保存了黑死病时代的末世记忆,瘟疫让人们重新思考死亡。人们似乎也从大面积的死亡中,习得了新的审视生命的眼光。在直面死亡的过程中,艺术意外地发展起更为精确的人体素描技术。达·芬奇等人的人体画让人们以直观的方式,来查考生命机体的奥秘。这种貌似旁观的表达,唤醒了人的理性,召唤出对生的希望。艺术在保存记忆的同时,还有一种精神修复的功能。作为死亡反题的则是关于生之欢乐的张扬。死之恐怖和生之狂欢混杂在一起,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对死亡焦虑的克服。
至于当下流行的所谓“新冠肺炎”,即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流行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则表现为另一种言说方式。现代科技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知,疾病不再以隐喻的形态出现。疾病,尤其是病毒性的疾病,首先被理解为复制性结果。这种复制性,使疾病失去了精神含义,不再纠缠于灵与肉的隐喻关系。感染者虽然可能有着不同的症状和感受,但确诊的依据都是核酸检测,如此一来,疾病被归结为一种基因变异。奇妙的是,现代艺术对于复制的迷恋,无意中获得了病毒的品格。互联网上,关于“新冠肺炎”的言说传播,如同疫病本身的传播一样,信息的变异性复制,以及剧烈“炎性免疫反应”一般的话语风暴,在话语的复制狂欢中,达到了巅峰。然而,这与其说是疫病的艺术化,不如说是语言和艺术话语的“病毒化”。
古典艺术的隐喻方式有着保存记忆的功能,而现代艺术的数码复制方式实际上指向的是经验的符号性的覆盖。经验不再具有深度模式,也不再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为精神深度的某种语义的症候,而是被数码化,表达为重复、增殖、突变和弥散。它不保存,而是堆放;它不修复,而是覆盖。因而,它将在时间中归于感知的麻木和遗忘。遗忘也是一种精神免疫反应,短暂的免疫之后,艺术难免陷于更深的“呼吸窘迫”。
(摘编自张宏《隐喻与复制,艺术与瘟疫的修辞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不能对抗瘟疫,但瘟疫迫使人们在一种终极性语境下思考人的根本问题,使艺术变得更具对抗性。
B.现代医学诞生之前,人们往往通过症状的隐喻法则来认知疾病,如麻风病的不洁和黑死病的晦暗色调。
C.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交织了生死、乐悲,在保存记忆的同时也全面修复了精神,让人克服了死亡焦虑。
D.网上对“新冠肺炎”的言说传播,在话语的复制狂欢中达到巅峰,体现了语言和艺术话语的病毒化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人们对疾病的隐喻言说方式说起,但关注的重点始终是当今疫情下新的言说方式。
B.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述了瘟疫与艺术的关系;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论述有理有据。
C.第二段以典例指出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关于瘟疫和死亡的艺术逐渐形成了一套隐喻系统。
D.第五段运用比较手法,指出了现代艺术的数码复制方式和古典艺术的隐喻方式不同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早期的人们通过对麻风病破损皮肤的“不洁”想象,开始了关于疾病的隐喻认知。
B.黑死病的流行和大面积死亡,迫使人们重新去思考死亡,让建筑、绘画等艺术都更具有了对抗性特征。
C.科技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人们认为 “新冠肺炎”是病毒性疾病, 有复制性特征,不具有精神含义。
D.不注重保存和修复的数码复制式艺术,终将难逃时间考验;作者对当下疫情蔓延的隐忧可见一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从申奥到办奥,初心与承诺不变。通过北京冬奥会这扇窗,世界触摸到中华文化脉搏,感受中华文化底蕴。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以祥云纹样“打底”,自下而上从祥云纹样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旋转上升,如丝带飘舞。冬奥会火炬颜色为银色与红色,象征“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温暖世界”。冬残奥会火炬则选用银色与金色,寓意辉煌与梦想,体现“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
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指出,中国政府始终将北京冬奥会作为一项国家大事来筹备推进,让世界看到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风范。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人民生产生活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但这阻挡不了我们如期办赛的坚定步伐。我们将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确保如期顺利安全办赛。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通过视频致辞说:“一年后的今天,北京将书写历史,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尽管受疫情影响,但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进展十分平稳顺利,几乎是一个奇迹。”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举行》,《新京报》2021年2月5日)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300天之际,“相约北京”测试活动迎来收官日。4月1日至10日,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的5座冰上项目场馆,每一天都在“飞速”运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完成了建成后的赛事“首秀”,“水立方”成功变身“冰立方”,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完成了重要的实战检验。参与各方对场馆设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达到了举办冬奥会的水平。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说:“我们不仅收获了经验,也坚定了如期举办北京冬奥会的信心。”张家口和延庆赛区的雪上、滑行项目竞赛场馆群,在测试期间同样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摘编自《场馆集体亮相,硬件获得好评》,《人民日报》2021年4月12日)
材料三:
当观众,能从多角度立体观看比赛的精彩瞬间定格,不受位置限制360度无死角观赛,感受新技术的“子弹时间”。现场和远程观众还可以用VR头盔进行沉浸式观赛,通过手机实现从不同角度的“自由视角”观赏赛事。做记者,可以享受云转播技术带来的工作便利,转播机构在赛事现场千里之外也能远程制作,每个云端导播台可以提供不同的导切方式,实现同一赛事的多版制作。通过云端平台,记者可以在疫情防控要求下进行无人混合采访和远程新闻发布厅采访,隔空和运动员安全对话。北京冬奥会不仅是冬季运动的盛会,更是前沿科技的集中展示舞台。科技冬奥的目标,正是通过冬奥筹办,为世界探寻更好的未来城市生活,惠及数字化时代的每一个人。
(摘编自《冰雪交相辉映,北京2022蓄势待发》,新华网2021年4月13日)
材料四:
按照冬奥组委职责分工,民航主要承担冬奥赛会的航空运输保障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专项任务:一是建设抵离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数字化赋能抵离保障服务,提升工作效率。二是前移值机柜台。赛会期间,可直接在冬奥村为各国代表团办理乘机手续和行李托运手续,提升服务品质。三是行李全流程跟踪。利用RFID即射频识别等技术实现冬奥旅客行李全流程跟踪、位置查询等服务功能,提高行李运输可靠性和旅客的满意度。四是完善机场无障碍设施。组织无障碍专家、行业管理人员先后赴大兴机场和首都机场进行无障碍设施专项考察,对标国际,对标一流。除交通以外,做好住宿、餐饮、医疗等后勤保障也是办好冬奥会的关键环节。各系统横向协作、纵向联动、整体协同,共同为冬奥会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摘编自《坚守安全底线,做好保障工作》,人民网2021年4月16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火炬外观不仅能够体现奥运会的价值观,还能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元素,感受中华文化底蕴。
B. 秉持申奥的初心和承诺,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进展得十分平稳顺利,没有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这被认为是一个奇迹。
C. “相约北京”测试活动在三大赛区的多个比赛场馆顺利进行,参与各方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坚定了中国如期举办冬奥会的信心。
D. 北京冬奥会上的各种科技应用不仅能够满足相关赛事报道的需求,提升观众的观赛体验,在未来还有可能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非常重视冬奥会的筹备推进,将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确保2022年冬奥会如期举办,北京也将成为奥运史上首座“双奥之城”。
B. 北京2022年冬奥会从申办到筹备体现了中国“言必信,行必果”大国风范,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系统的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和整体协同。
C. 北京冬奥会拟采用前沿科技让现场观众感受比赛的精彩瞬间定格,不能感受到这种新技术“子弹时间”的远程观众可用VR头盔进行沉浸式观赛。
D. 民航主要通过建设抵离信息系统、前移值机柜台、行李全流程跟踪、完善机场无障碍设施四个专项任务来承担冬奥赛会的航空运输保障任务。
6. 中国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做了哪些筹备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洛阳灯火
白桦①
夜行火车在黄河南岸驰行着,软席寝车厢内非常安静……
我躺在上铺,对面躺着的是一个带着孩子的年轻女人,这时她已经沉睡了。黄头发的小男孩不时抬头咧嘴对着我铺下而那个白了头的中将微笑,他还没躺下,我看见他那银丝似的头发,听见他和孩子逗乐的声音。将军对面坐着刚从新安上来的一个少校。这个旅伴一进车厢就没脱帽,他对着那位将军敬了个礼以后就默默地掀开窗帘的一角注视着窗外。窗外是黑夜,灯火像疏落的星星从窗前飞过……
我刚刚把卡扎凯维奇写的《奥德河上的春天》看完。很久,我还觉得西淑克雷洛夫②中将就站在我的眼前沉思着
“一点了!”那位将军的自言自语吸引了我:“快到洛阳了!”
“是的,”我回答将军,“就要到了。”
“你到哪里去呀?” .
“我去北京!”
“你呢?”将军又问那位少校。
“我到郑州转车到汉口,再坐粤汉线的车到湖南,然后再转车到贵州搭汽车回云南。”他很仔细,并很流利地回答了将军,就像是在向自己的首长做报告。
“路还远得很喽!”将军意味深长地说。
“是不近哩!”
“你……”将军说,“你是在步兵团工作吧!”
“是。在边防部队担任副团长。”少校迟疑地问将军:“首长,您?”
“在一个军里工作!”将军轻轻地吐出这几个字,在军队长期工作过的人就可以明白他就是军长。
“啊!”少校的目光落在将军的金肩章上。沉默了很久,他俩又开始了谈话。
“云南那个部队就是太岳区的队伍吧?”将军问他。
“是,是从太岳出来的,我和你们的队伍见过面。”
“是的,我们兵团差不多配合过每一个兄弟部队。”.
“一九四八年春天,攻打洛阳你参加了吗?”
“参加了,啊!以前您是在陈、粟大军?”
“是呀!我这一次出来可以说是旧地重游喽!”将军掀开窗帘,看着那些疏落的灯光。他沉重而激动地说:“洛阳!洛阳!这个城市我是不会忘记的。”
“作过战的地方都忘不了”少校同志同意他的看法。
“不,不,”将军摇摇头,“有些地方就记不住……哪里流的血多,哪里就记得最清,我在洛阳虽然没有流血,可有一个同志替我流了很多血……”
将军从枕下抽出一个黑皮包,取出一个破旧的用线装古书翻过来订成的本子,他慢慢地翻着这个本子对少校说:“我这回出来,特意带着以前的日记本子,在路上翻翻,能想起很多事,你看看这一页,写有洛阳战役的事,我不会写得像小说那样动人,小说是作家写的,可有很多作家不屑像我记日记那样,把一些好同志和真事写出来。”
少校接过将军的日记本,由于灯太高,他不得不站起来看,这么一来,不但他能看清,就是我也能看清,我觉得好在是将军以前的日记,没什么秘密,并且将军示意让我看,我也就顺便看了一遍。将军的日记是用墨笔写的——真有意思!战争时期他还能带墨盒。字迹威武而潦草,不像他现在那么沉静。他写着:
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二日,晴天,于古都洛阳。
正在两支兄弟部队并肩往桥上运动时,敌人连续开炮了,重迫击炮弹在我周围爆炸,我挥着胳臂喊着,要部队隐蔽。
“吃——吃——!”这颗曲射炮弹的着地点就在附近,我意识到这个危险,我还没来得及考虑如何处置,一个穿灰军装的同志跳过来,一把把我推在地上,压在我的身上。炮弹爆炸了,在我面前升起混着火和土块的烟柱,像下大冰雹一样,飞起的弹片和土块又落下来,打得土地发抖,我觉得我的脖子里有血,但我又觉得确实没受伤,等我坐起来时,才看见身边那个穿灰军装的同志领头上往外冒着血,很显然,是一个很危险的伤口。我正要叫担架,看见两个穿灰军服的同志,跑过来把他抬走了。
我军的炮火最后把敌人侧面碉堡都摧毁了,部队流水一样从桥上拥进城去。这股巨流在早晨的霞光中可以看见两种颜色,一种是草黄色,一种是蓝灰色。就是这样一股巨流冲倒了旧的洛阳,使洛阳成为人民的洛阳。
巷战还在继续着。现在,洛阳其余的三座城门都被攻破了,全体入城部队都在围攻敌人最后的一个阵地:城西北角的洛河中学。
战斗节奏稍微缓慢了一些,我的心情反而紧张了,因为我担心那一位为我流血的无名战友,他也许会流血过多而牺牲;即使能治好,他的额头上也将留下很深很深的疤,我祝福英勇的战友长寿!希望他能活着,继续战斗……
列车嘶叫了一声,渐渐缓慢下来。少校合上将军的日记本,他看了看将军,将军正撩起窗帘往外看。这时候,我看见少校用手把自己的帽檐往下拉了一拉,拉得几乎压住了眉毛。
“亲爱的旅客们!”站台上的女广播员清脆的声音响起,“你们到达的是洛阳站,洛阳是有名的古都,从一九四八年春天解放以来,她变得一天比一天更美丽了……”
将军从座位上站起来,对着窗外激动地点着头,银白的头发抖动着。他把右手搭在少校的肩膀上,少校踌躇地看了看这位白发苍苍、身经百战的将军。我——只有我看见少校那精明激动的眼睛潮湿了,他的瞳孔里反映着灿烂的繁星般的洛阳灯火
(选自1956年8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注]①本文作者在解放洛阳时是中原野战军四纵十三旅的宣传队队员。②西淑克雷洛夫,苏联小说《奥德河上的春天》中的人物。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描写夜行火车驰行黄河南岸、软席寝车厢安静的氛围,为下文叙写将军与少校面对洛阳而引发对往昔战斗岁月的回忆和澎湃起伏的心潮设下伏笔。
B.文章通过将军与少校之间的对话来简要交代彼此的行程,介绍彼此隶属的部队,并引出对当年攻打洛阳的往事叙述,表明故事来龙去脉,也充实了文章内容。
C.文章把将军和西淑克雷洛夫中将这两个人物进行对比,突出将军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赞颂将军是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英雄。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从“我”作为一名旅客的视角旁观车厢上将军和少校的言行举止与情绪变化,具有鲜明的现场感,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
8.文中的少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9.本文谋篇布局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19题。(9分)
最近,“神舟”一词上了网络热搜。“神舟”飞天________已有20年!我们对这艘中国太空飞船的名字早已__________,一提起它,总让人打心底涌起一股民族自豪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这既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实现載人航天エ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神舟”从此成为载人航天的代名词。杨利伟首飞、“神七”太空出舱、景海鹏三次飞天、“天宫”上演太空科普课……载人航天工程一次次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科学应用效益的_________,谱写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壮美篇章,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经典。这些难忘的瞬间,总能激荡起每个人与时代共振、同国家一道前行的奋斗豪情。
“神舟一号”飞船实现的一趟太空往返,背后涵义并不简单,它看似中国航天事业的______,实则厚积薄发。没有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持续努力,( ),就不可能使中国航天事业用短短七八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三四十年走过的路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赫然 耳熟能详 显现 独树一帜
B.居然 耳熟能详 显现 异军突起
C.居然 耳濡目染 呈现 独树一帜
D.赫然 耳濡目染 呈现 异军突起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既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B.这是我国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C.既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D.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里程碑式的跨越就不可能实现
B.就不可能有这里程碑式的跨越
C.中国航天就不可能有这里程碑式的跨越
D.中国航天这里程碑式的跨越就不可能实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11分)
①_______?有毒的多肉植物只是多肉“家族”中的一小部分,且其毒性物质多数属于生物碱类,不具挥发性。只要不摄入或接触汁液,单纯摆在一边观赏,OK!并不会毒害心脏。
室内放置驱蚊植物可以驱蚊吗?驱蚊草、夜来香等植物分泌的香叶醇、香茅醇、柠檬醛等物质,确实对昆虫有一定的趋避作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受到机械摩擦或昆虫取食等物理损伤时,オ会大量释放。仅靠叶片自然散发出来的气味浓度来驱蚊,②___________。
此外,长久放置夜来香等所谓驱蚊植物于室内,还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③_______,应尽量选择放在通风处,比如阳台或窗口。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6 个字。(6分)
21、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准确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6 个字。(5分)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