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 (语文) | 年级 | (高一) | 学期 | (秋季) |
课题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国古诗中的“对写法”) | ||||
教科书 | 书名: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 ||||
教学目标 | |||||
1. 学习古诗《涉江采芙蓉》。 2. 学习古诗表现手法中的“对写法”。 | |||||
教学内容 | |||||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涉江采芙蓉》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 1. 对《涉江采芙蓉》多重主旨的理解。 | |||||
教学过程 | |||||
一、 导入新课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语出李清照的《一剪梅》。这种情感的表达,在中国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中叫“对写法”。现就以高一新教材p141中的古诗《涉江采芙蓉》来体会对写法的妙用。 二、学习《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主题探究 1、 游子思乡。 2、 思妇诗。 (二)表现手法:对写法 三、了解“对写法”在古诗中的由来及运用 1、何谓“对写法”? 指的是古代怀远思归诗中的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不直接写自己如何神损行销,而是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的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称为“主客移位”。 2、 “对写法”的溯源。 “对写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周南·卷耳》是一篇思妇征夫诗的始祖。诗歌描写了妻子对远征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和远征的丈夫对在家的妻子深深的眷恋。 ž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ž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ž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ž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解析:第一章写思妇思念远在他乡的征人;后三章重章叠句,一咏三叹,以思家念归的征人口吻来写的,反复铺陈他在旅途中的辛劳和愁思,从而将思妇怀人的惆怅之情,从征人思归这一角度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3、“对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小组讨论: 1) 分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对写法的运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分析杜甫《月夜》中对写法的运用。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归纳对写法的妙处: ž (一)给诗歌增添含蓄美 ž (二)可以使感情更真切深沉 (三)留给读者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四、思考链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请找出本诗中运用对写法的诗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洛阳亲友如相问” 句运用了对写法,辛渐要回洛阳,诗人明明托他问候洛阳亲友,而诗人却转换笔锋写洛阳亲友对自己的询问。构思新颖,把对亲友关切之情表达的婉曲深刻。 |
教学设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国古诗中的“对写法”(邓涛)
终审:梁家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