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课内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则节选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选项中,关于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清高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对老师的恭敬态度。
B.曾皙没有直接指出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
C.孟子例举了霸道的种种危害之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于是孟子水到渠成地推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即“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D.孟子认为,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就不会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这是推行王道、施行仁政的最终目的。
E.孟子认为,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这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不会犯的错误。
2.朱熹《四书集注》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对此你是否赞同?试作简要分析。
3.孔子对曾点之志,喟然而叹。面对孟子所推崇的“王道”蓝图,你觉得孔子会作何评价?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制:规定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刑:做榜样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同“网”,陷害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慎重办理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长者折枝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怵然为戒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D.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刀刃若新发于硎
6.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技经肯綮之未尝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夫子何哂由也?
7.请结合节选文段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析孔子和孟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各是怎样的状态?
链接材料: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阅读《庖丁解牛》,完成各题。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骑,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C.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散落,卸落
D.善刀而藏之 善:认为……好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
B.进乎技矣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D.官知止而神欲行 提刀而立
10.对下面两句话的翻译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未尝见全牛也。
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A.①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B.①未曾看到活着的牛了。
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C.①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是要重新拿到磨刀石上磨一磨。
D.①未曾看到活着的牛了。
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是要重新拿到磨刀石上磨一磨。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诗意化地展现了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艺术。
B.第二段写文惠君的赞叹与询问,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精湛,结构上有过渡作用。
C.第三段中,庖丁以自己解牛的经历、感悟、表现等诠释了自己对“道”的追求。
D.末段表明文惠君对庖丁传授的解牛技术没有兴趣,他是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
12.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够达到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境界,根本原因是他“所好者道也”。解牛时,他能够“①______”、“②_____”地循着牛体自身的结构去用刀,依自然规律行事;而当他面对牛筋骨交错聚结的难解之处时,他又能够以“③_____”的态度与“④_____”的动作去谨慎面对、细心处理,不鲁莽、草率地对待。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阏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1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15.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越过晋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 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7.翻译下列句子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夫晋,何厌之有?
18.学校话剧节要排演课本剧《烛之武退秦师》,你会选择扮演哪个角色?请你从佚之狐、郑伯、烛之武、文公、秦穆公中任选一个,进行人物性格分析,注意分析出人物的多面性。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 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 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素善留侯张良 善:交好
C.沛公军霸上 军:军队 D.不如因善遇之 遇:对待
2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留侯”中的“侯”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鲰生”古代用以骂人的话,意谓短小愚陋的小人亦可做谦辞,称自己。
C.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待者座,《鸿门宴》的“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D.《史记》由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 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范增头脑清醒:通过刘邦前后做事的变化,他判断出刘邦志向高远,何况刘邦手握十万 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劝项羽赶紧攻打刘邦。
C.张良善于周旋:项伯让他逃走时,他说替韩王送沛公,不能离去;当刘邦问怎么和项伯 有交情时,详细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告密时,先是亲自迎接,与之兄弟相称;后又与之约为儿女亲家,让项伯死心踏地地为他办事。
22.下列选项中,对课内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简直怒不可遏。但是第二天见到刘邦来谢罪,却洋洋自得,还将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这充分体现了项羽恃勇骄横、胸无城府、拙于应变的性格。
B.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实则深入虎穴,刘邦做到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回到军中立诛曹无伤,则体现他的坚决果断。
C.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他能在两军交战、生死未卜之时出使秦师,勇闯秦营,是一位勇士;同时他还是一位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辨士。
D.“子路率尔对曰”之后“夫子哂之”,“率尔”一词充分体现出子路鲁莽直率、好胜自诩的性格特征。
23.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
B.《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C.《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
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24.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吾属今为之虏矣!
B.居则曰:“不吾知也!” 不然,籍何以至此?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夫子之谓也。
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大宗师》,《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C.《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D.《鸿门宴》中,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2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参考答案:
1.AD
2.不完全赞同。孔子不但盛赞,而且喟然有感慨。曾皙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画面。盛赞,是由于曾皙所描述的是礼乐之治下太平盛世的情景,这与孔子的政治理想是高度相吻合的。喟然有感慨,是因为孔子正经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设想,抱有“君子固穷”的态度。(赞同或者反对,言之成理即可)
3.孟子和孔子在政治理想上具有一脉相承性。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恢复一整套周礼制度。他也提出过“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等主张。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推行“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孟子的“王道”思想认为:百姓有恒产者才有恒心;统治者要兴办学校,用孝悌进行教化,引导百姓向善。这些都是儒家所崇尚的理想社会图景,孔子对孟子的“王道”蓝图应该会持肯定态度。(从孔孟之道的继承与发展出发,言之成理即可)
4.B 5.C 6.D
7.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可以通过曾皙的描述看出。曾皙虽然没有讲怎样治理国家,也没有说出如何出使会盟,只是描写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但这正是儒家礼乐治国的盛世图景和美好愿望。而这正好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思想相吻合。
在节选文段中,孟子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农耕社会图景。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再次,国家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人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最后,社会教育水平高,百姓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道德高尚,充满爱心,整个社会和谐美好。总之,孟子描绘的是一幅国泰民安的理想图画。不被采纳的原因:战国时代特点为君主行霸道称王,与孟子推行的仁政思想有很大差别。孟子形象: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志。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从语境来看,前面说“陷于罪”,意思是犯了罪,犯了罪自然要受到惩罚,而选项翻译为“做榜样”,这显然与情理不合,“刑”应解释为“处罚”。故选B。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C.两个“以”都是介词,用;A.第一个“为”是介词,替,第二个“为”是动词,做;B.第一个“然”,代词,这样,第二个“然”是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第一个“若”,连词,至于,第二个“若”是动词,像。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根据这些句式的特点进行选择。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本题要求选出“不是倒装句的一项”。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未之有”应为“未有之”;
B.“技经肯綮之未尝”是宾语前置句,“之”起到提宾作用,应为“未尝技经肯綮”;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应为“以何”;
D.“夫子何哂由也”意思是“夫子为什么笑仲由呢”,这是普通的疑问句,不是倒装句。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节选文段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析孔子和孟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各是怎样的状态”,然后分别浏览节选文段以及所给的链接材料,找到二人描述理想社会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来概括孔子和孟子心中的理想社会状态。
先看选文,找到孟子描述的理想社会状态,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这些内容凸显出国君的核心作用,“仁人……”“明君……”指出作为国君要有仁爱之心,“制民之产”“必使……”是说仁爱的国君推恩于百姓;如“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是说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说对百姓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让百姓知道孝悌,懂得礼节;如“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这是说国家有凝聚力,无论是仕者,还是耕者、商者、行者都想来。由这些内容可以概括出孟子的理想社会状态。
然后结合链接材料分析孔子的理想社会状态。浏览语段可以发现,孔子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对理想社会的看法,而是借助对曾皙描述的肯定来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所以考生要分析曾皙描述的画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这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既有优美的山水环境,又能在世界的和谐中体会到真正平等放逸的生活,而“舞雩”“咏”更能让我们感受礼乐教化的力量,展现出儒家礼乐治国的盛世图景和美好愿望。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孔子的理想社会状态。
8.D 9.C 10.A 11.D
12.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怵然为戒 动刀甚微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善:揩拭。句意: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为,介词,替,给。句意: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为,动词,做、下刀。句意: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
B.介词,相当于“于”,比。句意:比技术更进一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C.以,都是介词,凭借,用。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D.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提着刀站立起来。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全牛”,指完整的牛。句意: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
②“若新发于硎”,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句意: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D.“文惠君对庖丁传授的解牛技术没有兴趣,他是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错误,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意思是“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并非“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而是从这番话里悟出了养生的道理。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循着牛体自身的结构去用刀,依自然规律行事”的提示,可筛选出原文中“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两句话。根据“面对牛筋骨交错聚结的难解之处时”,可找出态度为“怵然为戒”,动作为“动刀甚微”。
13.C 14.B 15.C 16.C
17. (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晋君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但是)在早上渡河回来,在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件事您是知道的。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18.烛之武:
(1)善于揣摩心理:烛之武明白秦国攻郑无非为了自身利益,于是指出攻郑其实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对秦反而不妙。而且又答应在秦往东的路上供应物资。
(2)思辨能力强:指出晋曾背约,不予秦土地;而且晋野心勃勃,企图扩张领土,秦实在不值得与晋合作。
(3)词锋锐利:烛之武进言时气势凌厉,论点一个接着一个,强而有力,又常用反问句来打动秦穆公,最终使郑国免却灭亡的威胁。
如果选择其他人物,如佚之狐“为人诚恳、无嫉妒之心、善于发现人才”,郑伯“不善于用人、但虚心纳谏、勇于改正错误”,秦伯“有猜忌之心、以利益为重”等均可。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行李:出使的人,使者。句意为:贵国的外交使者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缺少的物资。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第一个“以”,连词,相当于“而”;第二个“以”,介词,用、拿。句意:越过其他国家而把远方作为边邑;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第一个“封”,作动词,当作边境;第二个“封”,名词,边境。句意: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国”,指晋国;“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远方,指远方的郑国;“君”,对秦伯的尊称,您;其,代词,那。
句子翻译为: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D项中秦晋关系错误,应该是“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故排除BD项;“君”,对秦伯的尊称,翻译为“您”,故翻译为“国君”错误,排除A。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C.“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说法错误,由原文“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可知,晋惠公曾经答应给秦国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并没有真正把城池划给秦国。故选C。
19 C 20.D 21.D 22.A 23.C 24.A 25.C 26.C
27.①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或“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②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将军(的到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句意:刘邦在霸上驻军。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错误,《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先是亲自迎接”错误,根据原文“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可知,刘邦是叫张良替他把项伯请进来,而不是“亲自迎接”。故选D。
2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A.“拙于应变”理解有误。文中刻画项羽的情节有: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立刻大怒,简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见到刘邦谢罪,却洋洋自得,并脱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樊哙尖锐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听说刘邦逃走,也仍处之泰然,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没有选项中说的“拙于应变”。故选A。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手法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C.“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分析错误,《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没有采用想象手法。故选C。
24.【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
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助词,的;
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代词,这件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⑥助词,的。
故选A。
25.【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 均为被动句,前者是用“见”表被动,意思是“老百姓不被安抚”;后者是用“为”表被动,意思是“我们这些人现在(将)被他俘虏了”。
B. 均为宾语前置句,前者的正常语序是“不知吾也”,后者的正常语序是“籍以何至此”。
C. 前者为主谓倒装,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后者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谓夫子也”。
D. 均为判断句,前者是用“乃”作判断动词;后者是“……者……也”表判断。
故选C。
26.【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A.“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错误,曾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大宗师》”错误,应该是庄周《庄子·养生主》。
D.“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错误,目的是暗示项羽杀掉刘邦。故选C。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