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掌握古典诗歌中的意境来体验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通过反复阅读、联想想象,学会置身诗境,通过意境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
【教学重点】
学会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理解和赏析《登岳阳楼》。
【教学难点】
赏析“坼”、“浮”两字的妙处,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激发兴趣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我们熟知的诗人杜甫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写下了什么佳作呢?
今天,我们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选择了什么意境,塑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感受。
二、朗读背诵,整体感知
1、让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老师做阅读提醒。
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深深的叹息,需要慢慢阅读。近几十年来,首联从“过去的气味”到“现在的世界”都蕴含着沧桑的情感。如果你读得快,意味着不同。这可能就像仇恨所说的“快乐第一次登上”。点对联写岳阳楼的风景,读的时候一定要有纵视之意,尤其是“日夜浮”三个字要慢读—好像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个对联感叹,要用深刻的语气读:颈对联说个人,有无限的辛酸,低调为好;尾对联说,中国充满了悲愤,音调略有上升——这就是全诗的高潮。
3、学生朗读。
三、知人论世,感受情绪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诗人已五十七岁。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初知意境,感知意境
1、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2、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广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广阔而广阔
孤舟——孤独漂泊
戎马、关山——边关战事紧张
凭轩、涕泗流——诗人自画像、痛苦哀愁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过渡:有些诗歌形象常见,整篇文章基调一致。这种意境形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掌握,但杜甫的《登岳阳楼》使用了相对罕见的意象,这些意象之间有很大的跳跃,尤其是从宽阔的“吴楚、乾坤日月”跳到狭窄的“孤舟”。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力,将作者描绘的艺术理念和画面一一重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整个心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获得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现在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画面。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开始,诗人登楼的感受怎么样?
写早闻洞庭很有名。然而,到了晚年,诗人才实现了见证著名湖泊的愿望。从表面上看,诗人有爬岳阳楼的喜悦。事实上,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他雄心勃勃,没有回报。大唐的未来渺茫,可谓五味杂陈。
这种情绪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虚实交错,今昔对比。以“昔闻”为“今上”蓄势待发,为描写洞庭湖渲染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想起谁的诗?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的《观沧海》)
(比较:曹操的诗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描写了他博大的胸怀。杜甫的诗也有相似之处,让我们感受到洞庭湖的浩瀚,吞吐着日月,同样壮丽。)(意境:博大壮丽)
相比之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各有各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描写了洞庭湖丰富的积累,澎湃动荡,极其有力,不仅描写了它的浩瀚,还充满了活力。杜甫的诗气候更宽广,他的举止可以说是“穿越古今”。)
这两句话中最具感染力的词是哪一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坼、浮)
明确:①“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浮”,漂浮,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②这两个字极富动态感,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壮阔美景的赞美。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感受?
明确:①“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②“无一字”:亲朋音讯全无,远离亲友,孤独寂寞。
③“有孤舟”:羁旅漂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突出了诗人凄凉痛苦之境遇。
4、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人生经历吗?
明确:不是,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以看出,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写诗人凭栏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不禁老泪纵横。从个人推及到国家,八年安史之乱刚结束不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创伤还没有恢复,再加上外族侵扰,藩镇割据,严峻的国家形势使诗人忧心不已。在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六、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落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个人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背诵《登岳阳楼》
【教学反思】
理解诗歌,最忌空泛。我国古典诗话,往往有些精致的的断语,比如李白的诗风是“豪迈飘逸”,杜甫的是“沉郁顿挫”。孙绍振先生认为,这些简单断语的缺点就是内涵比较模糊,易把诗人的作品脸谱化。鉴赏诗歌,需要需要深入到具体的文本之中。我们应该立足于文本分析,注重诗歌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从而对诗歌蕴涵的深厚蕴藉做出正确解读。杜甫晚年的几首诗歌的抒情方式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可以从意象选择、结构章法和诗境转换之中把握诗歌的抒情意脉。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以意象入手把握杜甫诗歌的情感脉络,学习杜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并能学以致用。在分析结构之时,特别注意颔颈联意脉的变化,领会杜甫“反衬”抒情手法,从而真正体悟“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