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长征胜利万岁》课后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付梓(xīn) 孱(càn) 头 庐冢(zhǒng) 命途多舛(chuǎi)
B.央浼(měi) 琴瑟(sè) 西畴(chóu) 茕(qióng)茕子立
C.恁(lèn)地 飞湍(tuān) 青荇(xìng) 苌(zhǎng)弘化碧
D.蹙(cù)缩 糍(zí)粑 敕(shù)造 前合后偃(yǎn)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付梓”中“梓”读作“zǐ”;“命途多舛”中“舛”读作“chuǎn”;
C项,“恁地”中“恁”读作“nèn”;“苌弘化碧”中“苌”读作“cháng”;
D项,“糍粑”中“糍”读作“cí”;“敕造”中“敕”读作“chì”。
故选B。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短短半月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人团及选手俨然成了一个大家庭,场上答题争冠激烈比拼,场下交换微信互诉衷肠,并利用录制间隙自发举行戏曲大合唱。
②冷空气真是加班加点地制造寒冷,周一开始,大风再次归来,降温明显,让出门的市民浑身不寒而栗,充分感受到严冬的残酷无情。
③也许我们曾经自怨自艾过自己的身世,也曾经因为某些方面的失败而怨天尤人,但请别忘了: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是公平的,我们应该感谢生活。
④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能通过前端抓拍机上传的抓拍人脸图片对在逃人员进行实时比对报警,并及时通知现场安保人员,让犯罪分子无所遁形。
⑤尽管各国的植树节没有统一规定的日期,但许多人自发走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栽种一片新绿;就连各国政要也都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呼吁大家保护绿色家园。
⑥在“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中频频被提及的茂名浪漫海岸是一个以“爱”与“浪漫”为主题的度假区,不少新人在这里的蓝天白云与海岸的见证下义结金兰,许下爱情的诺言。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
①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此处使用正确。
②不寒而栗:形容非常恐惧。此处用于寒冬的冷空气,表现人冷,望文生义。
③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不能带宾语,而句中其后带有宾语“自己的身世”。
④无所遁形:指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形迹、身影,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结合句中的“通过前端抓拍机上传的抓拍人脸图片对在逃人员进行实时比对报警”,此处使用正确。
⑤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实践。结合语境中的“用实际行动呼吁大家保护绿色家园”,此处使用正确。
⑥义结金兰:原指朋友间感情投合,后来用作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此处用于“不少新人”,属于用错对象。
②③⑥成语使用不正确。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的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的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语序不当;“从现在起到年底”应该修饰“承办……演出”,而不是“宣布”,把“从现在起到年底”换到“宣布”后;
C项,不合逻辑; “引起……思索”的主语不是“人们”,而 是“这类形象”,是人们对这类形象有些思索,或这类形象引起人们思索,选项主客颠倒了,应改为“这类形象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D项,结构混乱;前句主语是“国家”,最后一句“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的主语应该是“《食品安全法》”,后句偷换主语,应在“因”前加上主语“修订版《食品安全法》”。
故选B。
【点睛】解答病句题,首先要明确语病的类别,主要是考纲中规定的六种类型。其次要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①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②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③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85年前,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主席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主席吧!”衣衫褴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十六字诀”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节选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材料二:
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既写出了红军长征路程之遥,又表现了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B.周广才宁冒饿死的危险也要留下“半截皮带”,是因为其身上有着无比坚韧的精神力量,而且想把它作为纪念。
C.遵义会议后,红军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变得十分灵活,于是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
D.马鸿逵和马鸿宾的骑兵、鲁大昌的国民党军尾追红军而来,结果在吴起镇一带遭到了中央红军的沉重打击。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在陕北落脚,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B.对于“什么是共产党”,徐解秀老人没有下定义,而是用具体行为进行生动解说,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C.“敌人围追堵截……遍布”形成排比,以雄浑的气势、铿锵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D.毛泽东指挥红军借伏击战以少胜多打败追敌,生动阐释了什么是制胜先机、争取主动的战争智慧。
6.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河南发生洪灾后,郑州优秀党员彭峰抗洪中连续工作3天2夜,在跳入塌方处、关闭供水阀门时,体力不支牺牲。
B.广西扶贫干部黄文秀在汽车里程表显示出两万五千的数据时,在微信中写道:“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C.我们要讲好长征故事,把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不同的形式,讲述给更多人听,让它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D.有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他都予以拒绝。
7.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但表达方式不一样,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8.对于吴起镇战斗,杨成武没有过多地对战士们进行动作、语言、肖像等细节描写,为什么?
【答案】4.C 5.B 6.D 7.①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方式,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奋斗力量的意义。②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交代红军打败敌军的战斗过程,借此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利的精神。 8.①体裁的限制。本文是纪实性回忆录,是对长征的一般性介绍,不是小说,不需要太多的细节描写。②叙述视角的限制。杨成武是叙述者,是战斗的指挥员,不可能看到过多细节。③表达目的的限制。本文旨在歌颂长征,歌颂主要靠议论和抒情,过多地写细节容易喧宾夺主。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错,材料一倒数第二段原文是“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在陕北落脚”错误,当时没有人知道会在何处落脚,连中央也不知道,所以不能说“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
C .“以雄浑的气势、铿锵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错误,这组排比只是在陈述红军前面的困难,气势不能叫雄浑,语调不能叫铿锵。只这三句也显示不出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
D.“以少胜多”错误,此意于文无据。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围绕“长征精神”,表达“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的观点。
A.可以表现一心一意为人民,不忘初心。
B.可以表现继续走好长征路。
C.是对材料一观点的具体阐述。
D.内容强调的是不受利诱,这与材料一提到的长征精神不吻合。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方式。全文围绕中心论点“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从“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四个方面论述,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最后总结“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长征精神的意义。
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前两段叙述,中间三段“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以描写为主,记述了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即吴起镇战斗的战斗经过,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利的精神。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题材角度看,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是一篇纪实性回忆录,这篇文章是杨成武上将的回忆录里的一篇文章,以杨成武上将为第一人称视角,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文章重点是介绍吴起镇战斗的经过,以纪实为主,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不是写作的重点。
从叙述视角角度看,本文以杨成武上将为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作为战斗的指挥员,他的视角应该主要在战斗的过程,如“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过多的细节描写反而脱离生活,不是他的亲身经历。
从表达目的看,文章主要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这个主题应该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来表现,如“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过多地写人物细节反而容易喧宾夺主。
三、微写作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显示了强大的科技实力,还展示了恒久的文化魅力。如以“长征”命名运载火箭,以“神舟”命名飞船,以“天宫”命名空间站,不仅切合科研项目的特点,还体现出美好的寓意,同时语言简洁,便于理解。我国预计于2020年实施火星探测计划,请你为火星探测器起一个名字,并阐明理由。不超过150字。
【答案】例如:我认为我国火星探测器可以叫作“盘古”。中国人目前对火星了解甚少。“盘古”作为传说中的开天辟地之神,有打破混沌与未知之意,以“盘古”命名既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中国人探测火星的实力与雄心,又能展现中国古代传说蕴含的文化魅力。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兼微写作能力。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此类题相当于议论文写作的主体段。首尾要有总结概括的文字,观点明确,中心突出。题干为“我国预计于2020年实施火星探测计划,请你为火星探测器起一个名字,并阐明理由。不超过150字”。起名,指给某一人、事件、动物、地 、产品等起一个个性的称呼 ,通常用来区分另一个名称,名称可以识别类或类的东西,或单一的事情。此题属于运用传统与现代学原则给事物确定上社会性、概念性符号。力求好记、上口、新颖,还可以追求文化底蕴。答案中“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在昆仑山开天辟地,盘古神话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 传说为龙首蛇身、人面蛇身 。一部分学者认为也认为盘古也姓方氏,因后来人们以天圆地方为大,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它的产生很古老,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直到三国时才由吴国文人徐整记录下来。在中国版图上,盘古的分布很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都有盘古的痕迹。 全国专家花都绘制"盘古地图",盘古遗迹遍布全国但广东最多。此名字与被视为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息息相关,突出火星探测器的作用和价值,形象生动。
【点睛】“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受篇幅限制,学生不能自由、细致地表达,而要凝练自己的语言。开篇即要扣题,抓住立意点,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认知,可以借鉴名人佳句引起共鸣,可以事理结合提炼认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