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复习之探究标题的意蕴
教学目标:
1.分析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
2.把握散文标题含义的答题方法。
3.规范答题语言。
教学重难点:
掌握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高考中,往往会从标题上出题,考察我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散文中标题的意蕴的解题技巧。
一、标题——考点解析
常见的标题类题目有两种:一是理解标题含义,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要求我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对标题作用的分析则需要结合内容和形式进行。
二、高考考情链接
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
2.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2019年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2020年全国卷Ⅲ《记忆里的光》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6分)2021年北京卷《心灵的呼吸》
5.“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句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2022年全国卷Ⅱ《到橘子林去》
三、例文链接:(学生完成导学案)
1.《故都的秋》
2.《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3.《江流奔腾》
活动探究一:
对所展示同学答案进行点评
学生点评,教师作结:
作业反馈:1.分点作答,要有赋分意识。2.注意分析角度的全面性。3.做到点析结合。4.明术语(含义与作用)。
活动探究二:
审题干,明确所考查的考点,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结合文本分析标题的意蕴呢?
明确: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情感义、主旨义、双关义等)
四、学以致用——课堂实操(以陈忠实《父亲的树》为例解析)
父亲的树
陈忠实
①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②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③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那些草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
④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⑤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子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 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⑥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⑦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⑧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⑨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1.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标题“父亲的树”丰富的意蕴。(6分)
学生作答,教师点评
明确:①实际的树:指父亲栽种的各种树,是“补贴家用,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的来源。(表层义)
②是父亲精神的象征:既是父亲一生爱栽树的体现,也是一生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父亲的象征。(象征义)
③是“我”的精神寄托:是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是“我”精神的依靠,让“我”摆脱孤独、空虚、烦恼;寄寓着“我”对村庄的爱,对父亲的爱和赞美。(主旨义)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1.整理本课知识点。
2.完成评价性试题1—5题。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