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抱负与使命》练习题
一、教材巩固练习
梳理概括本单元四位作者的抱负和使命与时代的关系,完成下表。
作品 | 时代 | 写作原因与对象 | 关注事件、问题 | 立场、观点 | 写作目的 |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
《谏逐客书》 | |||||
《与妻书》 |
二、基础积累
1.下列注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气氛fèn 使之肖吾xiào 竟相 惊惶失措
B.衰颓tuí 纷繁芜杂wú 秘密 水乳交融
C.狡狯kuài 卓有成效zhuō 赏鉴 原形必露
D.外厩jiù 不可估量liàng 驱遂 食不果腹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参加《人民报》创刊纪念会时针对欧洲1848年革命意义的演说。
B.《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在其葬礼上的讲话,赞扬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光辉一生。
C.秦王嬴政接受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身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书劝谏。这是李斯的《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
D.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是他参加武装起义,事败被捕之后,在监狱中写给妻子的家书,被称为“民国最美家书”。
3.李斯的《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驱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 )。
A.本文的论据十分丰富,事实胜于雄辩。
B.反复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是非分明。
C.抓住秦王欲王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
D.文中排比、对偶很多,气势充沛有力量。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 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 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 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 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 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 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摘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有改动)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
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并加入同盟会,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赞美妻子。
C.本文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
D.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5.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 传记最后两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
(一)写作指导
1.演讲稿的特点
①针对性。写作演讲稿一定要根据不同听众的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心理状态以及兴奋点来确定演讲的内容,有的放矢。
②情感性。演讲是一种有声音的感染艺术,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演讲者要把火热的激情洋溢在讲词里,抒发在声调里,正所谓“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③传声性。演讲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这就要求演讲稿应具备传声性的特点。演讲稿的句子简短明了,句式富有变化,声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自然。
④鼓动性。在思想内容方面,议题与听众息息相关,主张与听众痛痒与共,感情与听众喜怒相通。综合运用设问、反问、比喻、对比、排比、反复等手法,增强感情色彩,激发听众情绪。
2.演讲稿的格式
对演讲的主题和材料进行组织安排,就是演讲稿的结构,它是演讲稿的外在表现形式。演讲稿一般由标题、称谓、导语、主体、结尾这几个部分组成。
①标题
有的演讲稿需要拟标题,有的则不需要,应试者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当然,拟定一个好的标题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标题的拟定往往要与演讲内容相联系,或直接揭示主题,或提出问题。
②称谓
称谓也即点名演讲稿的受众,与自己的听众打招呼,引起听众注意。称谓有泛称的:“朋友们”“各位来宾”等,也有特指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等。特定场合也可以省略。
③导语
导语是演讲者导入正题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情感的第一道桥梁。演讲稿的导语有多种写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直接揭示主题,以使听众对演讲内容有概括性的了解;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以使听众警觉,从而调动听众思考的积极性,自然而巧妙地引入正题;引用名言、警句等富有哲理性的话题开头,以引起听众的兴趣。
④主体
主体是演讲稿的核心部分。这部分内容写法犹如议论文,要紧扣演讲的主旨,逻辑严密,层次分明,为了让听众心服口服,还必须大量引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做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由于听众是被动的,为了时时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演讲稿的语言要真挚感人,篇幅也要适中。
⑤结尾
演讲稿的结尾要简短有力,针对演讲的全文总结要点,赞扬勉励,感谢祝颂。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演讲的主旨。
B.鼓动人心、展示前景。这种结尾方式鼓动性极强,容易使演讲进入高潮。
C.用风趣幽默的话语结尾。这种结尾方式能给人轻松愉快之感,也容易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D.以哲理性的语言结尾。哲理性的语言往往深刻、精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听众得到深刻的启示。
E.以提出愿望的方式结尾。
(二)学以致用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
本单元的文章展现了革命导师和革命先烈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请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参考答案
一、教材巩固练习
作品 | 时代 | 写作原因与对象 | 关注事件、问题 | 立场、观点 | 写作目的 |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 资产阶级革命勃兴,无产阶级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 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发表演说;对象是参加宴会的志同道合的战友 | 这个时代功业和科学的力量超乎想象,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 | 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认为无产阶级将结束这个时代 | 宣告无产阶级必将解放,以激励志同道合的战友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资产阶级执掌政权,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勃兴 | 参加马克思的葬礼并发表演说;对象是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亲友 | 马克思去世,需要对其一生盖棺定论 | 以亲密革命战友的身份,得出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革命家 | 告慰马克思,鼓励革命战友,激励无产阶级
|
《谏逐客书》 | 六国尚有余力,秦还未统一六国,但即将统一 | 秦因故驱逐所有客卿,在被逐之列的李斯上疏秦王;对象是秦王 | 秦国因重用客卿而逐渐变强,有一统天下之势,但尚未完成 | 站在秦王立场,认为逐客是损秦利敌的行为
| 劝谏秦王收回成命
|
《与妻书》 | 清末时期,国家腐败,社会黑暗,人民灾难深重 | 决定参加革命起义,可能牺牲,害怕妻子不理解;对象是妻子 | 国家命运,人民生活
| 愿牺牲个人幸福,献身革命,换来天下人的幸福 | 安慰妻子,望其理解自己
|
二、基础积累
1.B(气氛fēn,惊慌失措;卓有成效zhuó,原形毕露;不可估量liáng,驱逐)
2.D(“事败被捕之后,在监狱中写给妻子的家书”这一表述有误)
3.C
三、阅读理解
4.D
5.(1)加入同盟会,不惜牺牲亲情,为革命积极奔走。(2)怀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参加广州起义。(3)面对敌人的审讯大义凛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从容赴死。
6.(1)正面写出了传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2)这是侧面烘托,连敌人都为之折服,使传 主形象更加高大丰满。(3)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赞美、惋惜之情,增强了传文的艺术感染力。
四、范文
我们的使命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百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呐喊,依然振聋发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那么,作为今日中国的一分子,我们青春的使命又是什么?又在何方呢?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青春的使命。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最绚烂的青春之花,永远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在国内新冠疫情最危险的时候,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在举国扶贫攻坚最辛苦的基层,全国280多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里,年轻人是主力军;更不要说,在复工复产的流水线中,在保家卫国的边境线上,在停课不停学的网教平台里……每一处都闪耀着青春的光芒,凝聚着青春的力量。是的,作为时代青年,我们的使命就是把青春融入祖国的山川河流、融进广袤的田野乡村,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最美芳华。
哪里有奋斗,哪里就有我们青春的使命。
从建筑工人成长为人大代表的湖南青年小伙邹斌;被评为杭州市D类高层次人才,享有100万元购房补贴的浙江快递小哥李庆恒;26岁便攻克世界难题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陈杲……他们用行动向我们阐释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这句话,让我们明白:无论出身或职业,每一份令人艳羡的荣光背后,都是埋头苦干的付出与执着。而这,亦是我们的使命。处在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里,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和更多的人生考验,在向学向上的征途里,我们也要勇于燃烧青春的“卡路里”、跑出求知的“加速度”,用无悔无愧的努力,点亮属于自己的青春韶华。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叮嘱里,是属于我们青年一代永不过时的青春使命——要志存高远,激发自己的奋进潜力;要信念坚定,不惧未来的艰难征途;要脚踏实地,走稳人生的每一个脚步。唯其如此,我们的青春之舟才能一路劈风斩浪,驶向远方。
作家三毛曾说:“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担当起属于自己的使命,成为能点亮自己,也能照亮世界的人生勇者。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