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 (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二、(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4.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泛湘江① (张孝祥)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③。
【注】①此词作于乾道二年(1166年)词人遭谗言而落职,从桂林北归途中。②蝶梦: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云乡:隐者居所,出自苏轼《和章七出守湖州》:“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③渠:通“遽”,迅速。央:尽。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山”两句承上抒发词人深藏内心的渴望舟行到潇湘的意愿。“买得”三句进一步揭示此次北归的机遇。
B.“制荷衣”三句化用屈原诗句,而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作品,浮现在词人的脑海里,倾注到词人的笔下。
C.“唤起”三句以无比敬仰的心情赞颂屈原其人及作品的不朽价值,“三闾”即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D.结尾“莫遣”两句把超越时空的思维意识回归到现实清幽的自然画景中,显示出乐趣迅速消失殆尽。
6.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滩急”“北风凉”,通过描写行舟过湘江时的环境,渲染了感伤的氛围。
B.“此事天公付我”,表面上写感谢天公作美,实际上暗含了词人复杂的情感。
C.“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生动描写了湘妃起舞奏乐迎接词人的情景。
D.全词将湘江人文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屈原文字融为一体,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8.本词与《念奴娇•过洞庭》都表现了作者高洁的人格,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词在表现这种人格时所用手法的异同。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湟①
【唐】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④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⑤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这里指的是吐蕃统治者自从唐肃宗时期以来占据的河西,陇右之地。②元载:唐代宗时的宰相,曾对西北动防提出建议,后来因事下狱而死。③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出自《史记》中张良为刘邦谋划的故事。④遗弓剑: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和剑。⑤凉州:李唐王室出自陇西,偏好凉州一带的音乐。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前两联回顾中唐宰相元载和唐宪宗的事,写他们都曾力图收复失地,但都没有实现。
B.诗歌颈联借苏武牧羊归来时须发皆白的故事,写河湟地区的百姓身陷异族统治而忠心不移。
C.诗歌后两联运用对比,将河湟百姓受奴役和唐朝百姓闲散安乐对比,突出了对前者的同情。
D.本诗将史实和典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诗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自然而又富有历史厚重感。
10.这首诗和杜牧的名作《阿房宫赋》都含有针砭讽喻之意,请分析二者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之处。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1、C “比如‘白雾昏’……采用了比拟手法”错误,“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而“白雾昏”意思是白雾缭绕让山间日色如昏,“白雾昏”既没有拟人,也没有拟物,所以没有采用比拟手法。故选C。
2、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
②颈联引典(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争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表达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解析】理解颔联和颈联的意思,再回顾抒情的方式包括哪些,本诗颔联和颈联使用了什么方式来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感。“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颔联中主要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月等景物,这是描写山上夜中的见闻,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结合诗歌的注释“诗人移居夔州”可知,诗人借这些清冷之景抒发了旅居他乡的悲凉之情,这是借景抒情;“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结合注释可知,“击柝”和“无衣”都使用典故,“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暗喻战争,作者借助这两个典故来抒情,表达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二、3、B “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故选B 。
4、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三、5、D “显示出乐趣快速消逝殆尽”错,“未渠央”意为没有快速消逝殆尽。
6、①此词表达了词人放浪江湖而清高闲远的情志;②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③享受纵情山水的无穷乐趣。
7、C
8、相同点: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来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本词以“蝉蜕”写自己不染尘埃,《念奴娇•过洞庭》以“肝胆皆冰雪”来写自己襟怀坦白。
不同点:本词借“濯足”“晞发”“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这些行为动作体现高洁人格,同时使用屈原、庄子的典故;《念奴娇•过洞庭》则是融情于景,用“表里俱澄澈”的美景来表现自己“肝胆皆冰雪”的品质。
【赏析】词的上片写行舟过湘水的情景。开头“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词语,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见《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见《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但“北风凉”出自《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濯足夜滩急”二句,既写驾舟远行者的表象动态,又借以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并且贯穿全篇。从濯足到晞发的意象,显示出词人胸怀的高洁脱俗。“吴山”二句承上则抒发词人渴望到潇湘的心愿。“买得扁舟”三句,进一步展示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美好机遇。“六月下沧浪”,既点明了时间,又借指湘江并与上文潇湘呼应。”天公付我”,从表象上看,大概是写天公为我作美,其实,词人此刻的心绪是异常复杂的,透过这幽默诙谐的词语,读者可以体察到词人埋藏于内心的人生苦涩滋味。“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词人转换视角,采用两个不同层次景色来展现蕴含着的奥秘。前句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后者运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云乡为隐者所居。这种多视角的审美情趣既是对屈原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的赞美,又是借以自喻而显露出豁达自适的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作者荡舟湘江,脑海里浮现出屈原的形象。屈原那种忠愤忧国的情操,精美多姿的诗句,撼动着词人的心扉。于是词人情不自禁地运用《楚辞》中的诗句注入渊篇,而落笔灵活自然,别开生面。“制荷衣”三句,承上启下,虽然词人运用《楚辞》成语,但思维意识已超越时空而带有飘飘欲仙的幻觉。“湘妃起舞一笑”二句,由撷取成句到感情升华,由丰富的联想而产生飞动的意象。这里既写“湘妃起舞”的场面,又有“抚瑟奏清商”的舞曲。紧接着“唤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颂扬屈原的伟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艺术价值。结尾“莫遣” 二句用典。这里词人从幻想的画面中返回到现实的境界,寓怨愤于欢乐中,余韵不尽。
词中不仅变换奇横,富有浪漫色彩,而且表达宛转曲折。全篇运化屈赋诗句和意象,将湘水人文典故、神话传说与屈原文字融为一体,浑化组合,构成虚幻、空灵、高洁、纯美的意境,寄寓词人由忠愤而转换为洒脱超旷的复杂心态。
四、9、 C
10、相同之处:两首诗都针砭讽喻统治者。
不同之处:本诗直接讽刺统治者贪图享乐;《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史为鉴,警告统治者不要骄奢淫逸,要吸取秦朝亡国的教训。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