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5届高一(下)期末复习套题(一)
语 文 试 题
(全卷共四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描述的大同世界是个天下为公、和谐有序、贤能当政、讲信修睦、团结互爱、社会稳定的局面,这便是中华传统礼制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礼义不仅表现为“进退周旋,威仪抑抑”(《宋史•乐志》)外在形式,而且体现为道德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完美。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位怀着建立一个大一统、和谐安宁社会的理想主义思想家,他追求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有道”天下,实际便是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在孔子看来,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便要努力将人培养成有相当道德水准、遵礼行礼的“君子”。古人强调“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认为“德辉动于内”,礼才能使“动于外”,即内心真诚,辉映出内在的道德,才能生发出本真、雅致、规范的礼仪行为,显示出来的便是真正的礼义。显然,先哲把培育遵礼守道的理想人格、提升君子之道德境界作为毕生追求之目标,因为这是实现大同世界之基础。如果转换成现代视角,那么我们就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道德人格,提升国人道德境界,从而讲信修睦、团结互爱,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稳定安宁。总之,中华传统礼制要求秉持严肃恭敬的人生态度,加强道德自律,培养道德情操,注重行为践履。
材料二:
《礼记•祭统》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剔除其中封建质核,着眼于领导与下属共同维护和遵循礼的规范与准则,将“治人之道”(当然包含法律规范)与礼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达到上行下效之目的,确实富于启示意义。《左传》强调:“君子之行也,度于礼。”这是从道德的自觉来谈礼的。《国语•楚语上》说:“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这是从礼之规定来谈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的。可见,中国古代所谓的“礼”,在等级关系之下体现出的社会功效,力图制定出一整套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人际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当然,时代变迁,传统礼制中强调的封建等级制度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但传统礼制中所倡导自觉遵礼循法这一原则,是完全可以去粗存精、古为今用的。其实,古代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称“礼禁乱之所由生”,“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显然,古人早就注意到通过礼可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们的目的,发挥礼制防止犯罪、培养君子的作用。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吸取古礼那种“徙善远罪”观念,尝试构建新的礼义体系或礼仪制度,教育国人,从而提升其道德水准,造就更多新时代的君子。从中华传统礼制礼法紧密结合这一特点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启示:礼法不能脱节,既不能重礼轻法,也不能重法轻礼,需要礼法结合,礼法并重。过分夸大“法”的强制作用,无法解决国人道德提升问题;夸大“礼”的教化作用,以为礼万能,无法解决国人违法之事。因而,我们可以根据中华传统礼制礼法结合这一特点,从提升国人道德自觉入手,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 程度,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建设,这无疑是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百利而无一害之事。
材料三: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摘编自《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有删改)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构建现代新的礼义体系或礼仪制度,要做到礼法结合、礼法并重,力求礼法合一。
B. 随着时代变迁,强调封建等级制度的传统礼制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应该彻底摈弃。
C. 礼法合一,既是礼制,也是法制,既强调道德要求,也讲究法律规范。
D. 在先哲看来,培育遵礼守道的理想人格、提升君子之道德境界是实现大同世界之基础。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先王之所以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礼制,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礼具有“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潜在的教化作用。
B. 古人认为“内心真诚、辉映出内在的道德”,是生发出本真、雅致、规范的礼仪行为和显示真正礼义的前提条件。
C. 古人所描述的天下为公、和谐有序、贤能当政、讲信修睦、团结互爱、社会稳定的大一统且和谐安宁的社会局面是中华传统礼制追求的终极目标。
D. 古人注重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就能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所以法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 下列选项中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材料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礼义不仅表现为“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体现为道德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完美统一。
B. 中华传统礼制的教化功效和法制规范之用,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C. 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道德人格,提升国人道德境界,从而开创“大同世界”新局面。
D. 根据中华传统礼制礼法结合这一特点,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建设,有百利而无一害。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 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和现实实际,就当今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出至少4条可行性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归去来
韩少功
很多人说过,他们有时第一次到了某个地方,却觉得那地方很眼熟,奇怪之余不知道是何原因。现在,我也得到这种体会。
互相紧紧地挤靠在一起的民居房屋,厚实的石墙,开得又高又小的窗户……这一切居然越看越眼熟。见鬼,我到底来过这里没有呢?让我来测试一下吧:在油榨房边往左一折,也许可以看见一棵老树,银杏或者是樟树,已经被雷电劈死。片刻之后,预测竟然被证实!凉气突然从我的脚跟上升,直冲我的后脑。
我一定没有来过这里,绝不可能。我脑子还管用。那么眼前的一切也许是在电影里看过?听朋友们说过?或是曾在梦中相遇……我慌慌地回忆着。
更奇怪的是,山民们似乎都认识我。刚才我扎起裤脚探着石头过溪水时,一个汉子见我脚下溜溜滑滑,就从路边瓜地里拔出一根树枝,远远地丢给我,莫名其妙地露出一口黄牙,笑了笑。“来了?怕有上十年了吧?”“到屋里去坐吧,三贵在门前犁秧田。”他的屋在哪里?三贵又是谁?我糊涂了。
我走上一个坡,几个女人在地坪中翻打豆荚。一位大嫂看到了我:“这不是马……”
“马眼镜。”另一个提醒她。觉得这个名字好笑,她们都笑了。我很快察觉到,她们都把我错当成“马眼镜”。也许那家伙同我长得很像,也躲在眼镜片后面看人。
他是什么人?我需要去设想和伪装他吗?从女人们的笑脸来看,我今天的吃和住是不成问题了,谢天谢地。当一个什么姓马的也不坏。回答关于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让女人们惊讶或惋惜一阵,不费多少气力。
大嫂把我引进家里,端上油茶。“马知青①呵,我家公公他老是挂牵你,说你仁义,有天良。你给他的那件袄子,他穿了好几个冬天。他故了,我就把它改了条棉裤,满崽又穿……”
屋里又进来一个乡亲。“马同志呵,哎哟哟,呵呀呀……何时来的?”我想说我根本不姓马,姓黄,叫黄治先,也不是来寻访故地的,只是进山来随便问问山货,做点生意。
“还识得吾吧?吾叫艾八,一起种过田的,还同你去赶过肉的,记不记得?那次吾要安山神,你说是迷信,不让我敬香和念诀。结果还不是?野猪毛都没打到一根……”艾八搬出一个葫芦,向我大碗大碗敬酒,“你当夜校民师那阵发的书,吾还存着哩……对了,那个阳矮子究竟是不是你杀的?”
阳矮子?我头盖骨乍地一紧,口腔也僵硬,连连摇头。我压根儿不姓马,也没见过什么阳矮子?“这就怪了,”见我否认,他似乎有点怀疑,又不无遗憾,“都说是你杀的。那家伙是条两头蛇,该杀!”我现在相信,我确实没有来过这里。
晚饭做得很隆重。牛肉和猪肉都大模大样,神气十足。席间我继续充当马眼镜,应邀唱了几首歌,谈了些城里的故事,生意之事当然也在偷偷进行。我谈到了香米,他们根本不肯出价钱,简直是要白送。至于药材,今年药材好是好,但国家药材站统一收购,我果然没法插手。突然,一位老人进屋来,说他以前托我买过染布的颜料,欠了我两块多钱,现在是特意来还钱的,还请我明天去他家吃饭。
饭后,山民们说什么也要我洗个澡。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的风俗,得装得很懂,很配合。在盛满热水的木桶里洗着洗着,我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这具身体很陌生,与我没有关系。他是谁?或者说我是谁?我蠢头蠢脑地也许想得太多了。
……巨大的月亮冒出来,寨子里的狗好像很吃惊,信信地叫唤。我踏着树影筛下的月光,踏着水藻浮萍似的圈圈点点,向村口的溪边走去。此情此景,使我猜测溪边应该坐着一个人。
溪边老树下果然有人影。“是小马哥?”
“是我!”我居然应答得并不慌张,“你……是谁?”
“四妹子。”她突然沉默了,望着溪那边的水榨房,声音有些异样,“你为什么还要回来呢?为什么不忘记这个地方呢?吾姐好恨你……”
我紧张地回望村里的灯光,有点想逃之天夭。“对不起,我有很多事情不知道,也一直说不清楚……”
“你傻呵?你疯呵?那天你为哪样要往她背篓里放苞谷呢?女儿家的背篓,能随便放东西么?她给了你一根头发,你也不晓得?你教她扎针……你还教她读书?你们城里人,是没情义的!”
“你不要这样说。我……我不懂,不懂这里的规矩;我只是……想要她帮忙,让她背些苞谷。”
“就是,就是!”她跺着脚,哭得更伤心了,“你要是早说一句话,事情也不会这样。吾姐已变成了一只鸟,天天在这里叫你。你听见没有?”月光下,我看见她的背脊在起伏,落下来的头发在抖动。树上确实有只鸟在叫唤:“行不得也哥哥②,行不得也哥哥-—”声音孤零零地射入高空,又忽悠悠飘入群山,坠入树林。
我走了,我几乎像是潜逃,没给村里任何人告别。整个村寨莫名其妙地使我窒息,使我惊乱,使我似梦似醒,我必须逃走,一刻也不能耽误。
走到山头上,我回头看了看,又见村口那棵死于雷电的老树,伸展的枯枝,像痉挛的手指,要在空中抓住什么。毫无疑问,手的主人在多年前倒下,变成了山脉,但它还在挣扎,永远地举起一只手。
进了县城的旅社,我做了个梦,梦见我还在皱巴巴的山路上走着。不知为什么,这条路总是在延伸,似乎总也走不到头。我看看手腕上的日历表,已经走了一小时,一天,两天,三天……可脚下还是黄土路,长得令人绝望。
我惊醒过来,最后向朋友挂了个长途电话。我本想问问他在牌桌上的战绩,一出口却成了帮四妹子打听卫生学校招生的事。朋友在电话里称我“黄治先”,我愕然,脑子里空空荡荡。是的,我眼下在县城一家小旅社里。过道里有一盏蚊虫扑绕的昏灯,有一排临时加床和疲倦的旅客们。就在我话筒之下,还有个呼呼打鼾的胖大脑袋。可是——这世界上还有个叫黄治先的人?而这个黄治先就是我?
我累了,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我了。妈妈!
(原载于1985年6月的《上海文学》,有删改)
【注】①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批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的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从城市到农村或农垦兵团去劳动和生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股从脚跟上升而后直冲后脑的凉气,源自“我”初到某地感到毫无新意的庸常和乏味。
B.虽然“我”自报姓名,但是山民们却只相信他们自己的眼睛,始终把“我”当成马眼镜。
C.原本只是来问山货、做生意的“我”,在名、利、色等诱惑之下,欺骗山民后仓皇逃离。
D.四妹子指责“我”,是因为她也以为“我”是马眼镜,且认为姐姐的悲剧与“我”有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开篇,写“我”来到似曾相识的山村后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既营造了神秘氛围,又吊足了读者胃口。
B.小说主要通过不同山民的语言描写,复原了马眼镜在山村里种田打猎、铲除恶人、举办夜校、教民扎针等生活片段,刻画出马眼镜善良、热情、有正义感的知青形象。
C.小说采用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围绕中心事件,依照时间顺序,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并运用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
D.小说构思巧妙,设置了今昔交织的两个时空:长得像马眼镜的“我”如今来到山村,感受细腻而真实;长得像“我”的马眼镜曾经来到山村,往事立体而丰富。
8.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6分)
9.如何理解小说的最后一段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材料一:
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高祖屡许以为太子。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节选自《新唐书》)
材料二:
上校猎城南,太子、秦、齐王皆从,上命三子驰射角胜。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马甚骏弟善骑试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马蹶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顾谓宇文士及曰:“彼欲以此见杀,死生有命,庸何伤乎!”建成闻之,因令妃嫔谱之于上曰:“秦王自言,我有天命,岂有浪死!”上大怒,召世民入,责之曰:“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邪!”会有司奏突厥入寇,上乃改容,劳勉世民,命之冠带,与谋突厥。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
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讲诉世民于上。元吉密请杀秦王曰:“但应速杀,何患无辞!”
房玄龄、长孙无忌与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庚中,世民伏兵于玄武门。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又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八月,诏传位于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马甚骏/弟善骑/试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马蹶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
B.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马甚骏/弟善骑/试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马蹶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
C.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马甚骏/弟善骑/试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马蹶/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
D.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马甚骏/弟善骑/试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马蹶/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
11. 下列加点字词意义与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彼欲以此见杀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
B.但应速杀,何患无辞!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桂枝香 金陵怀古》)
C.世民从而呼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D.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
1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建成捏造事实,诬告兄弟。他歪曲李世民的言论,派人向李渊进言中伤李世民,成功离间李渊和李世民。
B.李世民娴于军务,受到重用。每当外寇入侵或发生叛乱,他都被委以重任,率军征战,为唐立下赫赫战功。
C.李元吉用心狠毒,事败身死。他参与了谋害李世民的行动,劝谏李建成杀死李世民,最终为尉迟敬德所杀。
D.李世民屡遭冤害,伏兵弑兄。他被太子李建成忌恨,甚至被下毒谋害,终伏兵玄武门击杀兄长,夺取权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有司奏突厥入寇,上乃改容,劳勉世民,命之冠带(4分)
(2)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過,必不相容。(4分)
14.将所学课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6题。(9分)
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捞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
冷月葬花魂[注]。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摘编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注】冷月葬花魂:原作“冷月葬死魂”。梦稿、蒙府、戚序本作“冷月葬花魂”,甲辰、程甲本作“冷月葬诗魂”。“死”或以为系“花”形讹,或以为是“诗”音讹。本文从形讹说。
15. 以下三处描写分别与《红楼梦》中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3分)
甲:“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乙:“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丙:“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A. 贾探春 贾迎春 贾宝玉 B. 贾探春 薛宝钗 薛蟠
C. 史湘云 贾探春 贾宝玉 D. 林黛玉 薛宝钗 薛蟠
16.请结合原著赏析“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联诗。(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人讲究做事要慎始善终,老子就曾说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但现实中能做到的人却不多,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就指出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极写宫廷丝竹宴乐之盛,形象地展现了秦宫人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3)《六国论》中,齐、赵二国虽不赂秦,最终也不能幸免,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 表达对齐国的不满,用“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赵国惋惜,态度截然不同。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说明了何为“真秦之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
宋太祖赵匡胤导演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时,就 告诫武将们,与其提心吊胆,争权夺利,实在不如交出兵权做闲官,尽情享受声色犬马的愉快以 。宋太宗赵光义认为有外族政权存在并不可怕,充其量不过是打进来抢些东西,或是占一块土地。而南宋初年岳家军士气正盛时,宋高宗赵构却赶紧把岳飞杀了,以防 。在历代这样的王朝中,宋朝国力最弱,内部虽很稳固,存在的时间很长,但对外却不堪一击。
宋朝的官儿也是最好做的。不仅俸禄优厚 ,而且还 一份。只要不自寻烦恼,去先天下之忧而忧,也就没什么可忧的。于是他们办完公事以后,就喝酒填词唱曲,尽情欢乐。词本来就是歌楼酒馆助酒兴的,是唱着玩的,有了这样的社会条件,又怎能不越唱越红火呢?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宋词要窄得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 )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门见山 颐养天年 不虞之祸 不止
B.开诚布公 颐养天年 不虞之祸 不只
C.开门见山 延年益寿 无妄之灾 不只
D.开诚布公 延年益寿 无妄之灾 不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历代这样的王朝中,宋朝国力最弱,对外不堪一击,但内部却很稳固,存在的时间很长。
B.这样在历代王朝中,宋朝国力虽然最弱,对外不堪一击,但内部很稳固,存在的时间很长。
C.在历代这样的王朝中,宋朝虽内部很稳固,存在的时间很长,但国力最弱,对外不堪一击。
D.这样在历代王朝中,宋朝国力最弱,对外不堪一击,但是内部却很稳固,存在的时间很长。
20.结合语境,下列在括号里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风姿绰约的美人。
B.那么宋词就是白杨,笔直挺立,岿然不动,像驻守边疆的悍将。
C.那么宋词就是春水,潺湲荡漾,淙淙絮叨,像满腹忧愁的怨女。
D.那么宋词就是翠竹,枝叶纷披,临风摇曳,像风流倜傥的书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9分)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中国人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人们面对挂在墙上的一幅寥寥几笔画出的顽石图沉思冥想时会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 ① 。比如,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书法这门艺术,它丰富的传统,与得到的尊崇,以及人们对之投以的满腔热忱和献身精神,都丝毫不亚于绘画。在发展中,书法获得了 ② 。中国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书画”总是被人们相提并论。在我看来,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它与绘画的关系,恰如纯数学与工程学或天文学的关系。欣赏中国书法,是可以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在这绝对自由的天地里, ③ ,各种各样的构造都得到了探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材料二: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