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雨巷》教学看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泸县二中 许德琴
[摘 要]语文教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相应地承载起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语文对于高中教育的德育环节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过分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只有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处理好教学和德育的关系采用合适的渗透方法进行德育,才能抓住契机,春风化雨。 本文将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雨巷》教学为例,谈高中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德育 人文性 雨巷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之所以能成其为教育的立足点,更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同时教育也只有通过有目的的培养人,才能实现其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功能。
有目的地培养人,其核心在于是否能够启发人的觉醒和智慧,让人能够理性地审视所生存的世界,并由此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明智地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生存奠定心理基础和价值取向的前提。
高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于高中生而言,作为青少年,在一个即将成年的时期,有效的,积极的心理引导,“对于引领其走出青春期的迷茫,找准自我的方向和定位,培养理性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批判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中教育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相应地承载起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语文对于高中教育的德育环节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单纯的语文教育,也做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反思,认识到,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和评价观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和诸多的弊端。因此掀起了大刀阔斧的新课程改革浪潮。“认为民主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和课程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础; 用整合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代替了以往单一的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目标便是高中语文课堂德育的重要角色的评价标准。
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语文教学培养出高素质教育人才是语文教育学的主要目标。”从课程观念来看,学校教育中单纯地将教学大纲和教材、教案等当做课程的全部,完全偏离了课程的原本意义。语文教育学肩负着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教学技能的任务,然而知识传授成为了课程学习的核心内容,学习的人只是把语文知识当成日后开展教学的工具,认为自己掌握了语文学科知识后就可以利用其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执行者,根本无法教授学生语文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语文教育作为文学教育的一种,其本质至于通过文学作品的品读,熏陶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情感,美化学生品格,“发展学生自我个性,实现学生人格精神的自我反省、自我选择和自我完善”。也正如语文教育学专家庄文宗先生所言,“文学教育,对中学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在于,文学教育对学生认识生活、养成审美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性起重要作用,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内容;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学科的固有的一部分,排除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健全的语文教育。”文学教育也因此渗透着语文教育承载的德育使命。
但是在现实的中学教育中,老师更多的将时间和精力投入于教材课文的理性解读、试题的精准研究,力争做到考试课堂化、课堂考试化,忽略了语文教育承载的不可忽视的德育使命。语文课程向理性课堂的转移,其实就是对德育的人文性的偏移;将课程教学与德育渗透相分离,不仅是对语文学科目标的偏移,更是对语文教育宗旨的偏移。这正是一线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和反思的重要命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对于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德育的渗透不仅不会剥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反而会增添语文课堂人文素质教育的魅力。
下面以《雨巷》教学为例,谈高中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
一、《雨巷》的人文性解读
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写下《雨巷》这首意境古典、风格朦胧的诗歌。《雨巷》是一个典型的文学类文本,戴望舒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走进《雨巷》时,阴冷潮湿的气息始终笼罩周围,悠长蔓延的希望在朦胧之中不甚清晰。当隐秘而美好地期待“逢着”的丁香姑娘,最终只是“飘过”的一场梦时,醒后的戴望舒是否已经走向绝望?在22岁的年纪写下的《雨巷》是年少的多愁善感,还是特定环境中个人的迷茫和不知所措,抑或是在特定的年纪对现实的一种回归?
在教学《雨巷》时,文本的研读始终是一个难点,我们很难讲清楚诗人到底在“丁香姑娘”“雨巷”等意象中寄托了什么,也很难判断戴望舒在雨巷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如果我们脱离时代的语境,脱离戴望舒个人性格和年龄的特征,《雨巷》的研读注定是一场迷茫。但是虽然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真正研读《雨巷》和各种解读资料时,我们始终在强调各种外在的背景和戴望舒经历的纷繁杂芜。
《雨巷》的教学中,语文课堂过分地强调背景构建、强调诗歌语言、强调意象解读这类纯文本教学,忽略了《雨巷》作为一个22岁的知识分子心灵的呼声。
由怀着期待“入梦”,到梦醒之后的疼痛;由“逢着”丁香姑娘,到“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戴望舒是怀揣着梦醒之后的疼痛,叹息着现实与梦境的反差,感痛着现实的无可奈何。但是也只有在认识到梦境与现实相悖的时候,才会有走出梦境的机会,也只有在看清现实冷酷之后,才会有接受的可能。
认清梦境的虚无缥缈,认清现实的冷酷萧条,感受现实与梦境的反差所带来的疼痛之后,还能够有勇气怀揣梦想上路。这样的梦想即使微弱,仍然有让人为之一振的感动;这样的选择即使艰难,仍然带有点亮人心的光芒。
因此,站在生命的角度,我们看到戴望舒在《雨巷》中并不是一味的迷茫,他也并没有走向绝望。
只是在22岁的年纪,他尚且没有足够的经验教他怎样应付现实带给他的打击;在22岁的年纪,他尚且没有足够的老成让他在选择前快速做出决断;在22岁的年纪,他也尚且没有足够定力让他在面对内外交困的处境时,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但是,22岁毕竟年轻,22岁的生命始终带着朝气,22岁的生命也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绝望。22岁的戴望舒只是在借《雨巷》,展现他在在奋力地尝试接受现实的可能,展示他奋力地挣扎着做出貌似与现实妥协的仍旧不屈的选择。
“丁香姑娘”与阴冷潮湿的“雨巷”,是他梦境与现实的对应,也是他在梦境与现实之中进行的一场角逐。“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其实是22岁的年轻戴望舒在认清生命和现实的本质之后的对现实的一种回归。
二、《雨巷》教学中渗透的德育价值
语文教育作为文学教育的一种,其本质至于通过文学作品的品读,熏陶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情感,美化学生品格,发展学生自我个性,实现学生人格精神的自我反省、自我选择和自我完善。
在走进诗人心灵世界,感悟诗人的情感历程时,我们真正应该看到的是这时的戴望舒只有22岁,我们真正应该体悟的是一个如此鲜活的生命所散发的热度。体悟这种热度,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情怀,是一种把文学从高大上的圣殿之上予以解放的途径,更是一种带领学生真正感悟一个生命的鲜活的方式。这种感悟,才是对语文课堂的人文回归。
在《雨巷》的解读中可以引领学生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一个已经作古的悲情汉子;可以引领学生看到一种在迷茫中仍旧不放弃希望的执着选择,而不是一种悲伤无助的自我怀疑和无故感叹。这里面,有着可贵的生命价值,这是一种在自我与外界相冲突时,必须做出选择的使命感,更是一种化茧成蝶的痛苦涅槃。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采取不同的途径,促进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法制、心理和道德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一种系统教育活动。” 只有这样的内化德育的语文教学才能承载起语文德育的使命。
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然而,这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话题。“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妥善地处理教学与德育的关系,采用合适的渗透方法进行德育,才能抓住契机,春风化雨。 ”
参考文献:
[1]李俊.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教育的定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赵北柯. 关于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思考——兼及“语文科教育学”系列课程改革问题[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04):62-66.
[3]顾朋. 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学的现代转型[J]. 中国校外教育,2016,(S2):89.
[4]黄新付. 从语文教育学视角探究高中语文教学[J]. 成功(教育),2011,(18):156.
[5]李袁.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