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散文复习策略——原初阅读理念与实践
【摘 要】在新课标背景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综合语文实践活动,在高考试题中体现得日益明显。文学类文本阅读更为集中地体现对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散文的复习要更具针对性。原初阅读强调切实从学生最原始的阅读感受出发,结合学生切实的阅读障碍,引导学生克服套路式的刻板答题印象,从具体试题情境出发,回归文本,探究生成,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作铺垫。本文以原初阅读理念为指导,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究高考散文文本,引领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建构文字理解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和情感领悟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散文复习策略;原初阅读教学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教育责任与教育使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课改对高考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日新月异的高考题型,是一线教学老师面临的教学困境,同时更是难得的教学增长点。当我们面对纷繁的高考新题型时,更应该“拨开云雾见月明”,擦亮自己的双眼,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质性备考,关注文学素养
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坚持“立德树人”为精神导向,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关键能力。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综合语文实践活动,在高考试题中体现得日益明显。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试题的重要版块,更为集中地体现对阅读、鉴赏、表达、梳理、探究等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直接体现了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也是新课标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质性备考,呼唤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关注。
以2021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全国甲卷考查的文学类文本类型是散文,文本选自当代作家王小鹰的《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两个主观题都回避套路式、程式化的作答,更关注对文本的回归,考察语文阅读的综合素养和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第8题,“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本题从具体的言语情境“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出发,考查学生回到具体文本情境中,分析整合文本内容的能力。文本是作答的基础,学生要得出答案,必须回文本梳理相关情节、提取并整合相关信息。第9题,“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文本主旨探究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这句话作为“文眼”,统摄全文,串联起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引导读者通过普希金的临终遗言及其人生悲剧,思考痛苦与人生这一跨越时代的永恒命题。
散文再一次进入全国卷的考题之中,其在复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两个小题来看,都侧重对学生阅读、鉴赏、表达、梳理、探究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同时两个题都注重对具体文本内容的理解、梳理与探究,都要求回到具体的文本之中整合答案。因此,读懂文本才是解题的关键。
二、原初阅读,重视个性化阅读感受
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散文的复习要更具针对性,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视与提升也因此成了新高考背景下,散文复习的重要策略。在散文的复习中,关于散文的知识建构固然重要,但读懂才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础。而“一个人的阅读理解力源自原初阅读体验的积淀而不是训练策略的熟练”。原初阅读体验强调切实从学生最原始的阅读感受出发,重视学生具体而微的个性化阅读感受,思考学生的阅读瓶颈和理解障碍,引导学生克服套路式的刻板答题印象,从具体试题情境出发,回归文本探究,生成阅读理解,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作铺垫。
1、梳理结构,抓住文章脉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散文整体阅读指导为例。在散文整体阅读复习的第一课时,我以2019年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为例,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理解。“学生只有对文章的行文思路能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够准确抓住文章的脉搏”。因此,给学生设定的第一个学习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快速通读全文,划分段落层次。这一学习任务很简单,学生很快找出与文本层次相关的段落,第1、4、11和最后一段,将文本划分为四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细读每个层次,找出每个段落的关键信息。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通过对每个段落关键词句的品析,梳理文本结构,探究文本内容。
如第一段,只有简短的一句话“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但是学生却联系后文读出了丰厚的内容。点出文章的中心人物“萨丽娃姐姐”,点明文本标题“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密切关系,由此可以推知,本文讲述的内容即萨丽娃姐姐发生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春天里的故事。同时,将“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与“呼伦贝尔大草原”密切关联,也暗含作者传达的主旨:文中萨丽娃姐姐曾经在现代都市的诱惑中离开草原,但是离开之后,耳畔经常模糊地想起老祖母“红珊瑚耳环”的低声喃语,不甚清晰。当她在内心的召唤下,再一次回归草原的时候,她终于听清老祖母“红珊瑚耳环”的耳语,是在告诉她不能忘记“长生天”的教诲。草原是萨丽娃姐姐心灵的归宿,只有回归,她才能心如明镜,明白“长生天”的教诲,即对自然的敬畏,是对世代牧民不能逾越的规律的敬畏,是对传承的敬畏。
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从局部到整体,从浅层到深层,回到具体的文本生发联系,整体关联,综合思考,才是真正对文本的回归与理解,才会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经验。
2、深入探究,洞悉作者匠心
第二课时以2020年新高考全国1卷《建水记》为例,由题目的暗示与指引,回归文本阅读的实践与体验,深入探究,从而洞悉作者巧思与匠心。第二个小问,“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由设问可知,本文展开的行文线索和脉络。以此为引导,给学生设定课堂任务,先解决空间线索,分别回每个段落去找与空间相关的地点词语。学生很快通过快速的阅读,从第一段找出“临安车站”,从第二段找出“城墙”和“城门”,从第三段找出“街面”和“临安饭店”,从第四段找出“临安饭店后面的龙井菜市场”和“临安大街两边的巷子”,第五段找出“大门”“门槛”“天井”等。将1至5段的词语整合起来,串联成一条线,学生很快整理出空间转换的线索。作者以导游的游览视角,从车站直至穿越小巷,回到院落,空间转换的线索也因此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的文本阅读过程中。
但是最能体现作者匠心的地方并不仅这一条明线的串联,更在暗线的处处设伏。对于时间线索的梳理和探究,是学生的难点,也是学生阅读的理解障碍。学生通常在文本中去找明确的时间词语,却发现难以串联成线。此时,正是学生的阅读瓶颈,便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对关键语句和文章构思匠心之处的揣摩,开头一段尤为关键。“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文章开篇即定性,建水在作者笔下,是座“原始之城”,它的原始正是它的魅力,它如创造之初一般,保留的历史遗迹,留存的传统印迹,深入了城市的肌理,在城市的毛细血管间流淌,成为城市日常的烟火气息,也成为了城中人的精神品格。所以这里的时间线索,是一条暗线,是作者隐伏在每一处景点背后的历史身影。此时经过点拨后,安排阅读任务,要求学生从每个段落的字里行间寻找隐伏在建水城中的历史身影。学生心领神会,很快找出各个段落的关键词句,并加以品析,如“临安车站”是20世纪初建造的,穿过门洞进城,有“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城中的女子,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女子的结实、健康与活泼;临安饭店的热闹场景有《水浒传》的气息,烧卖是从明朝传下来的;就连普通人家的取景,“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老祖母、红木躺椅、百年香樟树,一系列的意象营造了浓郁的历史氤氲。将各个片段整合,作者的匠心与巧思也体现其中,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在当下建水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处处可瞥见历史的身影,从而表现历史与传统在这座城中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因为这座城的历史是融入了生活的历史,是与当下交织的历史,是处处弥漫着烟火气的历史,所以历史才有延续的生命力,建水才具有了别样的城市品格。
3、由浅入深,关注阅读体验
在两个文本的散文整体阅读复习中,以《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为铺垫,回归文本,整体阅读,相互勾连,学生在较为容易的阅读任务中,对文本有较为清晰的整体认识,对主旨有较为深入的探究,形成了较为浅层的阅读经验。接着趁热打铁,以《建水记》的阅读,巩固之前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这篇文本结构较为复杂,但处处颇具匠心,此时当学生面临阅读障碍和瓶颈时,老师从学生实际反馈的阅读信息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以点拨,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任务中适时加深文本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认识顿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建水记》比《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文本结构更为复杂,学生在梳理、整合和理解时,需要老师的适当点拨和引领。但是两篇散文的阅读,都观照学生具体而微的阅读感受。两篇文本的散文复习教学,梯度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学生回归文本,生发理解,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三、原初阅读,重视课堂生成与能力建构
重视学生原初阅读体验,是散文复习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它观照学生具体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感受,观照最为切实的阅读障碍,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由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一切的理解和探究以文本为据。跨越阅读障碍,才能真正走进文本,重塑散文阅读的信心。学生遇到散文,才会更理性面对,更深入探究,更清晰作答。散文的整体阅读只是一个课例,在学生的散文复习中,对学生原初阅读体验的重视,将一以贯之,成为散文复习的重要策略。
原初阅读,重视学生具体的语文课堂生成和真实的阅读能力建构。当前的高考,更“关注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个性化理解,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解读”。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汲取的不只是应试的知识和技能,更应是精神的熏陶与文化的传承。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原初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帮助学生建构文字理解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和情感领悟能力,从而引领学生精神的发育和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朱斌,黄厚江.阅读教学: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J].中学语文教学,2009(08).
[3]沈娟.原初体验:语文阅读教学的认知基点[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6).
[4]黄翠娥.儿童原初阅读的意义及路径探寻[J]:小学语文教学.2016.(05).
[5]童志国.珍视原初阅读体验 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再别康桥》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7).
[6]许星.高考语文的质性备考研究[J].语文教学与究,2019(22).
[7]曹芳贵.学生的“原初体验”与阅读教学[J].语文学习,2020(03).
[8]黄明勇.新高考视域下原初阅读教学理念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9).
[9]陈和平.关注“原初”,回归“本源”——小说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0).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