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语言表达的思维品质和逻辑形态
——以2022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
许德琴
【摘 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尊重逻辑和崇尚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高考测评的重点。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关照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是新课标背景下,新高考的导向和追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提升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也常以有逻辑的语言形态呈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思维品质和逻辑形态。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文本阅读的完整性、文本阅读的合理推断,都关系文本解读的准确和深刻;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对试题题干的精准把握、语言表达的层次分明和清晰准确,都关乎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在此形势下,语文教学应更关注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思维品质;逻辑形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不断深入,课程标准也随之不断变化,语文课堂和高考测评越来越关注语文言说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首次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思维”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了48次。由此可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尊重逻辑和崇尚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高考测评的重点。而思维品质,常是以有逻辑的表达形态,在语言表达中具体呈现。因此,语文教学和高考测评都应充分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展现对思维和逻辑的尊重,以此强化学生运用思维进行逻辑表达的意识。
就现行的高考发展趋势而言,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察是重点。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运用,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其中逻辑是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学生的思维品质既呈现为文本解读的合理性,也表现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理性的尊严,思维的高尚,体现出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有深度的优美,在试题作答中有章法的庄重。2022年全国甲、乙两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充分体现了高考测评中对学生思维和逻辑的关照。因此,本文拟以此为例,从文本解读的合理性和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两个方面,探讨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语言表达的思维品质和逻辑形态。
一、文本解读的合理性是前提
文本是试题的依据,文本阅读是试题作答的基础。高考试题逐渐打破固有的套路意识和刻板印象,越来越强调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考生的个性化体验和深度思考,强调在试题作答过程中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审读和重新回归。
从选文的角度,高考试题选取的文学类文本,充分展现文本语言的凝练、文本内容的丰厚、文本表现手法的多样、文本主题的崇高,兼顾文本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学生在阅读这类文本时,既要对文本有字里行间的细致阅读,读出文本的丰厚意味,也要对文本整体框架和思想主题有宏观把握,审视文本深刻的思想内涵。但不管是文本细读还是宏观把握,都强调在阅读过程中文本解读的合理性。
文本解读的合理性,首先展现为学生阅读文本的整体意识。在试卷上呈现的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部分都不可分离,任何一部分对于文本整体意义的建构都有其价值。
2022年甲卷第二篇文本选自哈里森·索尔数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这篇文本文体为回忆录和采访。回忆录在必修教材中并未直接呈现,采访在必修五“表达与交流”中有所涉及,但两者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均较为陌生。试题命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具体学情,因此在文章末尾附录中注释“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但由于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缺少文本整体意识,忽略文本末尾帮助阅读理解和试题作答的有效注释,因此对第二篇文本的文体把握不清、阐释不明,错失文后第9小题应得的文体分。
文本解读的合理性,其次展现为学生阅读文本的合理推断。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曾说,真正的好作品不会一览无余,作者诉诸笔端的永远只有八分之一,而文本丰厚伟岸的内涵与思想永远隐藏在更深的海底。因此学生想要对文本有整体的把握和准确的认知,应对文本呈现的“八分之一”进行合理推断,深入感知文本隐藏的“八分之七”。
2022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便需要学生调动思维和逻辑,对文本进行合理推断、深入感知。文本选取了萧红的回忆录散文《“九一八”致弟弟书》,文本标题意味深长,文本末尾附注意蕴深远。标题涉及到历史事件“九一八”,“九一八”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家国意义。“致弟弟书”,是萧红写给弟弟的书信,是一个姐姐对弟弟的亲切私语。将“九一八”与“致弟弟书”放在一起,既有婉转深厚的姐弟情,也有浑厚深沉的家国志;姐弟情与家国志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是将个人与家国紧密联结,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大爱融为一炉。同时文中开头,作者写道“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文末让人容易忽略的附注亦写道作者写作时间为“1941年9月”。联系文本开头和附注,我们可以合理推知,萧红与弟弟离别于1931年。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那是任何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时间,那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宏大时间,那也是一个姐姐在战乱中离别弟弟的微小瞬间。当宏大与微小重合,十年时间已经过去,又是一年“九一八”,十三四岁的小孩子已经成长为志向坚定的革命青年,个人命运与家国遭际因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当学生能够运用合理的推断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对于文本主题的把握便迎刃而解,也为文后第7题D选项的判断,第9题的作答铺垫了坚实基础。
二、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是呈现
在对文本有整体把握和合理认知的基础上,学生在语言表达中还应展现逻辑性。逻辑性的语言表达形态,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呈现,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对语言表达的具体要求。
语言表达的逻辑性,首先体现为对试题题干的精准把握。试题题干是试题答案的指向,它关乎文本,联结答案,它是文本内容的精华凝聚,也是试题作答的精准方向。当对试题题干有精准的把握时,我们就敲开了试题作答的大门。
以2022年甲卷第9小题为例。这一小题从作答的效果来看,得分并不理想,但是从试题本身的命制而言,本题充分展现了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关照。2022年甲卷第9小题,本题为双文本阅读,选文分别为王愿坚的《支队政委(节选)》和哈里森·索尔数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两篇文本内容相近,都以表现意志坚定的革命者形象为文本主题;但文体不同,一篇为小说,一篇为回忆录和采访。第9题,题干为“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这一题充分展现了选取两个文本的必要性。比较阅读要求的思维品质,需要学生对两个文本的不同之处有合理的比较和精准的辨析。但当学生拿到这个题时,便陷入了困境。题干涉及到的术语,学生需要精准判断;题干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学生需要清晰辨别;题干要求作答的方向,学生需要清楚呈现。首先,从术语而言,一个是“文本文体”,“文体是“文章的体裁”,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通讯等;一个是“艺术表现”,“艺术表现”在语文知识体系中是一个较为宏大的概念,包括人物刻画手法、情节塑造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其次是句子与句子间的逻辑,题干中谈到“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因而”一词展现了文体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可知,本题要求比较的艺术表现,应与文本文体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答案呈现的艺术表现形式应能直接展现两个文体之间的本质区别,而不是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的泛泛而谈。最后是作答的方向,题干特别指出“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在答案的呈现中应涉及三部分,阐明不同文体,阐述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和效果。
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其次体现为语言表达的层次分明、清晰准确。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最终以语言表达的形成进行考查,学生思维品质,也最终以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呈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学生作答普遍缺少表达的思维层次,逻辑不清,混乱不明。以全国甲卷第9题的作答为例。这一题,通过对试题题干的精准把握,试题答案应该涉及三个部分,包括文体、艺术形式和表达效果。三个层次之间应界限分明,表述条分缕析、清晰准确。如文体的表述,应该是以名词的形式呈现,如小说、虚构性作品;回忆录、采访、访谈、纪实性作品等。但是在文体的表述中,学生由于表达缺少逻辑性,容易将文体错误表述为“第一篇文本是虚构的,第二篇文本是真实的”。这种表述,不扣文体的性质,将文体表述为形容词,便错失文体的分数。再如艺术形式的表述,此题的艺术形式涉及具体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手段,如第一个文本的艺术表现手法侧重环境描写、细节描写、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烘托等。但学生在作答时,不扣表现手法,错误地表述为“环境、语言动作、增添细节”等,未将答案具体落实到描写手法上。最后是在表达效果的表述上,表达效果应和表现手法密切关联,如“写得生动形象、生动灵活和生动具体”等,但是学生在作答时,将答案表述为“形象鲜明的人物”等,用“形象鲜明”修饰人物,而不是阐述写作效果,这种表述,也是因为学生没有理清作答的逻辑和层次,错将表达效果和人物形象分析混淆。总而言之,从第9小题的作答中可知,学生面对这种考察具体语言表述逻辑性的题,不擅长,对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意识不够。因此,在我们具体的教学中,语言表达的逻辑训练和强化应是重点。
综上所述,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学生在文本解读和语言表达方面都存在问题。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文本阅读的完整性、文本阅读的合理推断,都关系文本解读的准确和深刻;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对试题题干的精准把握、语言表达的层次分明、清晰准确,都关乎语言表达的逻辑性。面对这种困境,我们看到学生问题的核心在于思维品质的欠缺。
新课标在对学业质量的描述中谈到,学生在表达时应讲求逻辑,讲究表达的语句形式,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表达准确”。高考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体的语文教学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关照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是新课标背景下,新高考的导向和追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提升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考试评价中也常以准确有逻辑的语言形态呈现。在此形势下,语文教学应更关注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关注具体语言表达中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并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