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诗词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古诗词教学中的思考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 邱 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诗经》以来,我们的诗歌文化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在资源丰富的文学海洋中,古典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深远的艺术境界成为了我国文化艺术殿堂中的瑰宝。而高中古诗词教学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版块,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培养农村高中学生的古诗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1.主导式教学,缺少学生的思考讨论
我们原本都是希望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产生交流与思维碰撞,但是由于古诗词比较难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导致学生参与度也不高,教学效果欠佳。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我们总是怕自己讲得不够透彻,于是重讲解分析轻理解解读,在鉴赏分析的过程中,忽略了感性的阅读,缺乏整体阅读的方法指导,所以一堂课下来基本就处于满堂灌的形式。
2.碎片化教学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难度较大的一个板块,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也很有难度,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会出现“有言无文”的现象,只是注重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而忽视了它所具有的文学因素。往往过分关注学生对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写能力,在赏析古诗词时,也往往只重视针对高考试卷的应试模板,而没有真正去理解诗词内的感情,学会欣赏诗词的字词和韵律之美,逐渐形成了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古典诗词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和神韵,而我们的教学也显得空洞而又乏味。
3.固定式、程式化教学
平常的诗词教学一如既往地导入、知人论世、对古诗词进行一字一句的解析后就让学生进行背诵,于是我们教材的古诗词教学似乎就只是为了高考的默写4分而服务的,但有可能面对现在的理解背诵有可能一部分学生还一句也写不上。
亦或到了高三,我们的古诗词复习中,让学生读记一些术语,然后在考试的过程中套入答题……这样的教学其实也是忽略了诗歌本身的韵味,对诗歌的解读也会变得机械化,就会失去诗歌的魅力,这无疑降低了语文课的语文味,也难以提升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
如果我们说高考就是我们教学的风向标的话,那我们就应好好研究高考试题,明白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已是今非昔比了。高考试题的命题要求学生真正达到读懂诗词,走进诗境,体味诗情。要培养学生古诗词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那我们可从哪些方面来突破古诗词教学这一难点呢?以下是个人的浅薄见解。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课前:充分预习,主动思考
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课外作业往往是拓展与提升练习为主,而现在我会把预习作业也作为相应这一天的作业任务来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什么课堂效率低、为什么成为一言堂?学生对文本都不熟悉怎么可能在课堂上形成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呢!而课前的预习内容我一般是让学生边读边批注对文本的理解或者是自己的疑惑,因为这才是学生真正做到的主动思考,当然这是最佳状态;但往往学生都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就充分利用课后练习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完成文本重点内容的思考。
(二)课堂:优化教学,激活课堂
1.明确目标,一课一中心
古诗词的教学常常给我的感受就是,每首诗都围绕着形象(尤其是分析意象)、语言技巧和情感去讲解,那课堂一定是准确的。但如果每首诗词的知识点都是面面俱到,那我们每课的教学重点就难以落实。如在进行必修四的宋词教学时,我们可不可以每首词的教学各有其侧重呢?如讲授柳永的《雨霖铃》就重点突出虚实结合,辛弃疾的词就重点在学习用典,李清照的词就是意象分析比较和人物形象的鉴赏。落实一课一中心,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是能做到有针对性,而不是学生让学生感到完全相似的流程后的乏味。
2.不断诵读,进入情境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去感受其韵律之美,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了朗朗读书声。在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展示的平台与机会,不要怀疑学生的能力,不要担心或者怕或者觉得他们都不好,要相信他们可以做到。其次在诵读过程中需要给予精准的指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就适时地加以点拨,读准诗词的节奏,再进行鉴赏分析。当把握了诗词的意境之后,再让学生诵读,则可以进一步体会诗词蕴涵的深层情感,从而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有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齐读甚至于吟诵。之前在组上听课时,有老师在讲《念奴娇》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就在诵读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做为小组诵读展示的引子,我觉得这一定是老师不断训练和鼓励后,学生自信了,也就能大胆地进行一些创作表演。而最近我自己在跟随老师们学习吟诵,其实以前我是很排斥的,但最近多听多吟后,觉得它对领略诗词意境情感还真的有帮助,希望自己以后能适时用于诗词教学中。
总之就是通过长期的、不同形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大声的读出来,对古诗词的内容和优美之处产生下意识的关注,最终能达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古诗词的语感。
3.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古诗词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历史性十足的内容,是在用一些美好的语言文字来贴切地呈现其美好的意境,因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品味到的意境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古诗词的诗情与诗意。
由于时代的巨大变化,学生很难对古代的文化知识产生共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长期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导入、诗人词人、创作背景的介绍”依次而下,学生是很难体会到古诗词所表现出来的优美意境,很难进入古诗词的情境中,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愉悦的,因此也很难产生兴趣。那教师要善于变通,要从课堂的引入、上课的语言、课堂的氛围等渗透一些趣味性的语言,让学生学的快乐轻松。其中情境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在讲解苏轼词《定风波》时,在对诗词进行赏析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对于词句中描绘的场景进行合理的情景设置、想象,当我们在路上突然遇雨时,会是怎样的反应,而苏轼的反应是什么?以逼真的教学情景为引,我想学生对“莫听”“何妨”“谁怕”的情感体会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偏颇吧!通过情境创造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中内蕴的情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在大脑中建立词句与情感的下意识联系,形成古诗词鉴赏的语感。让学生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做到嘴中有词,脑中有景,心中有情,真正学会欣赏诗词之美。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应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入,给他们创设想象的空间,营造学习诗歌的氛围。从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对诗词赏析的兴趣,慢慢地进入到诗词情境的教学中,更好地掌握这首词的意蕴,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允许质疑,尊重学生
朱光潜说:“诗本是趣味性情中事,谈到究竟,只能凭灵心妙悟,别人和我不同意时,我只能说是趣味的不同,很难以口舌争。”即使是相同的诗词,不同的读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认识和体验。在上课时,文本与学生的互动是通过教师这个“中介”来引导的,假如教师引导稍有疏忽,便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古典诗词,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自悟,通过学生的自悟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预习中,鼓励学生提问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环节。因为这一思考的体现,不管问题价值的大小,能否得出标准统一的答案。如在教学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有学生在预习后就提问:为什么词中会用“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可能平常我们在备课时就只是想到这里就是用了移情于景和比喻的手法,但当我把学生的疑问抛到课堂时,有学生联系“红锦翠袖”想到这都是女性的特点,而想到辛弃疾收复失地的壮志,有学生说这能不能理解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这里是不是就有想去保护土地的想法……也许有些牵强,但我觉得这样的理解也合情合理啊!这样的提问、这样的讨论也是未得到所谓标准的或正确的答案,但这样的收获却是常规教学所比不上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悟”,允许学生质疑,利用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对诗词内容有自己的见解与诠释,我觉得所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便可体现出来。
5.整合资源,“群文”阅读
其实这一个词语并不陌生,现在我们的新一轮教材体例也体现了这一特点,那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其实也是可以主动作为的。古诗词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所积累的古诗词越多,他们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基于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拓展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资源,打下扎实的古诗词基础。
群文阅读就是将多则阅读材料或者一则材料中的多项主题综合起来的阅读方法。因此,群文阅读的组合选文具有多元化特征,教师在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时,需要先对课本教材展开研究,确定选题,然后整合课外资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装点自己的教学课堂,促使其有着活跃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品评词句,诗词对比。由于经历不同、际遇不同、喜好不同、情感不同,每位诗人写出的古诗词的风格也就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品评和对比同一作者在同一时期创作的同一题材的诗词,还可以对比不同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相同题材的诗词,寻找两者之间情感的异同,加深巩固学生对某一种作品类型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或者适时的拓展延伸,印发相应的诗词或作家作品短评,丰富学生的阅读面,也让学生相对完整的了解诗人、词人及其作品创作特色等等。
如,在讲解必修四宋词单元时,我是打破了先知人论世再赏析诗词的模式,因为我在想,学生在考场上其实遇到的更多的诗词,能够用上知人论世的不多,或者有那一定是大家熟悉的或者有注解的,而提供的信息也是有限的。于是在本轮教学中,我就着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先入文本,在总结,将演绎法变为归纳法。在讲解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时,我就是在讲完两首词后,在让学生体会词作不同风格、主题后,探究创作背景最后补充人物的经历。在李清照词两首时,直接采用对比阅读方式,探究两首词不同的愁,在补充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后,总结概括李清照创作的两个不同时期的典型词风。在讲解苏轼和辛弃疾词作时,将《念奴娇》《水龙吟》《永遇乐》整合在一起,并在相应教学时段,以咏史怀古诗词作课外阅读鉴赏作业,最后对这一类诗词进行总结概括。而当这个单元教学完后,同学们最后在比较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我相应通过阅读文本再到小组归纳总结,学生所学所得应该比我们经验式的讲授输入理解得更深入透彻吧!
6.提升素养,价值引领
高中阶段是发展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文化品位的最佳时机。古诗词教学也是可以起到立德树人的功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人生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古诗词教学对这些方面的培养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审美怡情,提升人文素养完善学生人格。
(三)课外:积极组织,开展活动
新课标在评价诗歌教学时指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 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等。”因此,古典诗词教学要注重想象和现实结合,若在课堂外针对古典诗词学习举办相应的活动,我想是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进行书法抄写活动,指导学生以书法形式对学过的古典诗词进行抄写。学生通过工整地书写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他们对汉字的艺术体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备了浓厚的文化艺术色彩。还可以举办多种方式的赛诗会,赛诗会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古典诗词,如击鼓传花、诗词名句接龙、诗词朗诵比赛。当然我们可以利用好我们的“屈原魂诗词创作活动”等平台,充分整合学校资料,让学生通过专业的指导后,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思考,感受诗歌的魅力……师生共同参与,大家共同将古典诗词比赛活动引向高潮,使古典诗词学习更上一层楼。
丘吉尔曾说:“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生活不是等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跳舞。古诗词教学对于农村高中的学生而言,由于从小更缺少感悟的机会和环境,在高中学习中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改进古诗词教学方式,我相应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定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兴趣,让他们对古诗词课堂充满兴趣,体验到课堂的快乐,倍增文化自信。希望每一位学生能真正的会读诵、善理解、爱诗词,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中华文化,提升自身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